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14 22:31:19
我國去年恩格爾系數為29.3%,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明確表示,2017年中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確實降到了30%以內,但并不是說恩格爾系數進入這個行列,就算是成為發達國家。
每經編輯|李可愚 胡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實習記者 李可愚 記者 胡健 每經編輯 陳星
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其中披露,我國去年恩格爾系數為29.3%。從國際經驗來看,發達國家或者是富足國家的恩格爾系數一般在20%~30%,因此相關數值的公布引起了全社會熱烈討論。
對此,在3月14日召開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就記者提出的相關問題明確表示,2017年中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確實降到了30%以內,但并不是說恩格爾系數進入這個行列,就算是成為發達國家。
長期以來,“恩格爾系數”一詞屢屢見諸報端。不過,大眾對這一概念的具體含義往往不甚了解,只知道它與居民生活水平高低有密切關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查閱國家統計局網站后發現,這一概念與19世紀德國經濟學家恩格爾提出的“恩格爾定律”密切相關。他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
進一步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隨后,從這一定律衍生出了恩格爾系數,也就是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
傳統上來說,國際上常常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一般認為,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系數就越大;生活越富裕,恩格爾系數就越小。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于30%為最富裕。
為何中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能在2017年首次低于30%?對此,毛盛勇在發布會上解釋稱,過去這些年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百姓收入不斷增長,財富不斷積累。中國從過去的溫飽階段逐步發展過渡到小康,再向全面小康邁進,在這個過程當中,居民的消費結構在不斷加快升級。
“什么意思呢?老百姓消費支出中用于食品這種必需品的消費權重有所下降,把更多的消費支出用到一些耐用消費品特別是一些服務類的消費當中。我們講吃穿住行,現在大家要吃得安全、穿得時尚、住得舒適、行得便捷,實際上也是消費升級的一種反映。”毛盛勇進一步闡釋。
此次我國恩格爾系數首次低于30%,是否意味著我國就此成為發達國家?對于這個問題,毛盛勇在發布會上明確表示:“不是說恩格爾系數進入這個行列,就是發達國家了。”
為何恩格爾系數變動并不意味著我國就此成為發達國家?毛盛勇指出:“因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為發達國家,除了恩格爾系數以外還有很多的指標,比如人均國民收入水平、人均GDP水平、國民收入分配情況、人均受教育程度、人均預期壽命等指標,特別是人均國民收入。2017年,盡管我國經濟總量確實是穩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按平均市場匯率來算還不到9000美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周昆平之前也表示,完全憑借恩格爾系數衡量貧富也可能存在偏差。一是現在消費支出比以前更復雜,二是食品價格的區域差異較大,三是農村消費支出因食品自給自足所導致的特殊性。
國家統計局官網提供的相關內容也指出,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變動問題時,還應當考慮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飲食業和食物本身結構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家庭的食物支出。
最后,毛盛勇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提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所以,發展仍然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對這些我們還是要有清醒的認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