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09 00:36:1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程 成 每經編輯 梁秋月
每經記者 程 成 每經編輯 梁秋月
剛剛過去的2017年,在“強者恒強、弱者漸弱”的叢林法則下,眾多房企選擇通過做大規模搶奪市場話語權。從房企規模來看,2017年全國百億房企增加13家至144家,百億房企的市場占有率超過60%。從樓市版圖來看,2017年浙系房企以超常規的速度崛起讓市場側目。
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16年有5家浙系房企進入房企銷售TOP100,其中綠城、濱江集團、中梁、祥生、華鴻嘉信分列第9、38、41、78、90位。2017年,則有6家浙系房企進入TOP100,綠城、中梁、祥生、濱江集團、華鴻嘉信、德信分列第10、28、34、35、64、71位。入圍的浙系房企在數量增加的同時,行業排名也顯著提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述6家浙系房企中,成立于2012年底的華鴻嘉信尤為引人關注。數據顯示,其在2013年的合約銷售額僅有15億元,而在2017年卻增長到349億元,規模增長22倍,并超額完成全年250億元的目標。2018年,華鴻嘉信更是提出了保5爭6,即確保500億元力爭600億元的目標,到2020年實現千億,進入行業TOP30。
5年實現15億到349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華鴻嘉信成立于2012年底,起步于溫州,到目前不過5年時間。華鴻嘉信官網信息顯示,在成立后的2013年,其當年合約銷售金額不過15億元。短短5年時間,規模從15億元到349億元,增長22倍,這一速度足以將絕大部分房企甩在身后。
“重倉”溫州,無疑是華鴻嘉信布局的最大特點。目前,華鴻嘉信在售項目絕大部分位于溫州。其中,在售的17個項目全部位于浙江,僅其“老家”溫州就有13個,此外還有3個位于臺州,1個位于嘉興。而從溫州樓市近兩年的表現來看,華鴻嘉信也嘗到了甜頭。
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在商品住宅銷售端,2016年溫州商品住宅銷售面積56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超過50%;2017年則達到62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1%。在庫存端,至2017年末商品住宅庫存382萬平方米,較2016年的466萬平方米明顯下降,出清周期也從9.3個月降至7.3個月。
另一方面,華鴻嘉信規模的暴漲,也能從其近年來的投資布局窺探一二。近幾年華鴻嘉信競得的地塊絕大部分位于三線,甚至四線城市。如溫州蒼南、永嘉、樂清、平陽、瑞安,臺州市天臺縣,以及嘉興海寧。
“過去兩年三四線城市的去庫存政策,特別是部分地區的棚戶區改造,對這類城市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具有明顯刺激作用。”中房數據研究院院長陳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也向記者表示,過去兩年,重倉三四線城市的房企都獲得了不錯的業績,三四線城市的棚改貨幣化、去庫存,以及一二線城市需求的外溢,都明顯提升了這類房企的銷售規模。
而《溫州日報》早前的一篇報道也顯示,2017年溫州城中村拆除8.6萬戶,其中整村拆除83個,均創歷年最高,并在全省城中村改造排名中位居第一。而始于2016年底的“大拆大整”專項行動,對溫州當地樓市的刺激不言而喻。
三四線城市拿地
但在行業不斷向全國性龍頭房企集中的趨勢下,單單靠一個溫州市場,能否支撐其在2020年進階千億,進入行業TOP30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華鴻嘉信在2017年將總部遷往杭州,并確立了“深耕浙江、立足華東、面向全國”的發展戰略。“未來必須把規模擴大到500億元乃至1000億元,才能對抗巨頭的融資優勢。”顯然,華鴻嘉信也認識到了規模的重要性。從去年下半年以來,華鴻嘉信也加快了拿地節奏,僅在2017年9、10月,就拿地10塊。
此外,華鴻嘉信正走出浙江布局全國。去年12月,其以3.2億元、溢價率64%,競得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一宗宅地,總規劃建筑面積9.5萬平方米,邁出走向全國的重要一步。
而進入2018年,華鴻嘉信布局全國的力度進一步加強。1月30日,其分別以2.1億元、4.5億元競得湖北省荊州市、孝感市的兩幅宅地,溢價率分別達到125%、116%,總規劃建筑面積分別為8.29萬、13.2萬平方米。2月11日,其又以1.6億元競得湖北省天門市一幅宅地,總規劃建筑面積14.6萬平方米,溢價率達到126%。
在三四線城市進行區域深耕雖能規避市場周期風險,但部分三四線去庫存紅利接近尾聲的背景下積極拿地,又是否會面臨風險?
“之前三四線城市樓市的火熱,更多的是基于中央棚改政策的支撐,特別是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棚改的資金支持力度。”陳晟告訴記者,“今年棚改計劃為580萬套,一些得不到棚改資金支持的三四線城市,在信貸偏緊的背景下,樓市將會面臨一定風險。”
嚴躍進也持有類似觀點,他認為,在部分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等政策紅利逐漸釋放,以及信貸偏緊的背景下,房企在三四線城市高溢價拿地要慎重,要加強市場研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