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08 20:16:36
全國人大代表、龍大集團董事長宮明杰建議,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加快鄉村土地制度改革,并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謝欣
▲CFP/圖
每經記者 謝欣 每經編輯 宋思艱
3月6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透露,國家發改委正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未來五年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他表示,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要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保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龍大集團獲悉,今年,公司董事長、全國人代表宮明杰建議,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加快鄉村土地制度改革,并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
今年1月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作為從事食品加工的農業企業的基層代表,宮明杰對“三農”問題有深刻認識。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宮明杰此次提出了三點建議:
首先,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完善鄉村建設資金籌措渠道。公共財政要更大力度的向“三農”傾斜,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三農”項目投資力度,鼓勵社會資金更多地釋放到“三農”領域,逐步完善鄉村振興所需資金籌措渠道,讓更多資源配置到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
其次,加快鄉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先確權,后流轉”的基礎上,給予農村更多的選擇權。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權、使用權”改革,為鄉村旅游、休閑養老等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快新農村建設。
第三,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加快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發展事業的關鍵,振興鄉村,關鍵還是要讓農民擁有更多的知識和技術,大力培育新型農民,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讓鄉村逐漸能夠自我“造血”,鼓勵全社會投身鄉村建設,要讓更多的人才愿意走進鄉村,建設鄉村。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3月8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人、地、資金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問題,也是關鍵要素。現在需要建立渠道,讓有志于鄉村發展的人才到農村去;同時,在保證財政上投入的基礎上,吸引社會資本與金融資本進行投資,這需要一些機制;此外,需要通過土地制度改革保證鄉村振興所必須的土地,并且土地作為稀缺要素,也要在生產上發揮作用。
農業問題在此次兩會期間備受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丁磊提出了《關于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提案》與《關于完善食品、農產品溯源制度,構建食品安全長效機制的提案》。他建議,希望政府完善農產品的原產地認證,因為原產地認證不僅是食品安全角度的話題,也是鄉村振興、扶貧方面的話題。比如,對被扶貧的困難戶的綠色農產品進行特定標識、認證,在消費者購買的時候,當地的農民就會受到幫助。比起單純的贊助、捐款,是農村扶貧的更好嘗試。
全國人大代表龍獻文則提出,要圍繞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高質量、高效益發展。
3月6日上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一部分講了農村戰略。空心化現象反映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實施鄉村戰略需要頂層設計,做好規劃、區分重點,有步驟地推進。發改委正會同有關部門鄉村戰略的規劃,把任務細化、實化,確定一批重大工程。規劃圍繞、農業升級、農民發展等,
張勇表示,中央已經對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頂層設計,還要做好規劃、區分重點,循序漸進加以推進。他介紹說,今后5年鄉村建設多方面的具體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包括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提出不同類型的路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確定重點任務;強化支撐和保障,包括人才支撐、土地制度改革、加大資金支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