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08 20:19:37
從富士康的火速上會,到深交所稱要服務實體新經濟,為獨角獸企業開綠色通道,再到近期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示海外新經濟企業回歸采用CDR方式更合適,無不表現出中國監管層對獨角獸公司在A股上市或回歸A股的迫切期望。對此,德勤中國全國上巿業務組聯席領導合伙人歐振興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A股市場需建立利好獨角獸生態圈,并加強散戶對投資產品的理解。
每經編輯|秦勇
每經記者 蔡鼎 每經實習編輯 秦勇
為了有效吸引“獨角獸”入駐,相較于海外成熟資本市場,年輕的中國資本市場需要在哪些方面向海外靠攏?
對此,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中國全國上巿業務組聯席領導合伙人歐振興(Edward Au)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表示,A股市場除了需要為獨角獸企業建立利好生態圈外,還應該注重二級市場的流動性,以及對體量龐大的散戶投資者進行投資方面教育,讓散戶對投資產品、公司商業模式的理解慢慢提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NBD:根據您過往的中介經驗,您認為如果獨角獸公司要上市,它們在選擇交易所時通常會考慮哪些因素?
歐振興:當獨角獸公司在選擇上市交易所時,他們會看市場上類似公司的估值情況,或者追蹤獨角獸上市公司的一般是哪些基金,以及這些基金是否專業,即是否了解行業特質。
另外,獨角獸公司也會注重交易所的流動性,即一些已經上市的公司在二級市場的流動性,這也會幫助獨角獸公司制定在上市后增發的方向。
最后,獨角獸企業也會考察某個交易所所處的國家或地區的“生態圈”是否有利于公司的發展。因為如果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生態圈有利于公司的發展,那么也會帶動二級市場的流動性。
NBD:從市場經驗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經歷過數次上市標準的改革,您覺得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歐振興:證券交易所對上市標準的修改可以看做是交易所順應全球市場經濟環境發展的做法。可以看到在目前全球十大上市公司,其實有7家都是大型的科技公司,例如,Google、Facebook、亞馬遜、蘋果等等,這些公司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非常高。這些大型的科技公司會對全球的經濟發展方向、一些公司的商業模式有一個顛覆性的改變。例如,最近騰訊、阿里巴巴,已經開始從線上往線下走,這以后對傳統行業也會有一個比較大的沖擊。
此外,這類大型科技公司也會進行很多交易、并購和投資,這也說明這類公司對資本市場的龐大需求。所以交易所也已經看到目前全球的經濟環境,從傳統的銀行、地產、證券、零售等,已經到了一些創新的科技公司來拉動的層面。
科技公司可能都是輕資產、利潤低,但它們市場占比、未來的發展可能會有比較好的勢頭。所以,當下一些交易所的大趨勢也是順應全球經濟、以及公司商業模式,即從傳統經濟到新經濟的過渡。
NBD:以您長期的專業中介機構經驗看,中國內地的證券交易所最需要對哪些制度、政策做出調整,從而更有效地吸引獨角獸公司在A股上市,或者回歸A股?
歐振興:中國A股市場與歐美甚至港股市場相比,是一個相對比較年輕的市場,有些制度還需要不斷的改善。
但是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內地的資本市場是非常有特色的。美股有很多創新的模式,是因為美國資本市場95%是由基金來帶動的,是比較成熟的。在中國香港,則有八成是機構投資者。A股則是反過來——有近90%是散戶,機構投資者的占比在10%以下。所以,很多時候內地資本市場的改革也需要有一個平衡,就是因為散戶投資的風格和方向會傾向于短線,而獨角獸公司則更注重于長線的發展,并不是以短期利潤為目的。要對內地散戶做一些教育,讓散戶對投資產品、公司的商業模式的理解慢慢提升。
如果要把國外獨角獸的商業模式帶到中國,是一個很好的藍圖。A股未來肯定要走這樣一個路徑,但進程不一定如預期一樣快,中間肯定會有不同的市場討論等等。
NBD:內地市場監管層目前比較看好“獨角獸”以CDR的方式回歸A股,您如何評價CDR這種回歸路徑,您認為有沒有比CDR更好的回歸方式?
歐振興:目前不少中概股以及“獨角獸”都有VIE架構,這些企業通過IPO登錄A股市場仍有法律障礙和技術困難,發行中國存托憑證(CDR)而不是直接發行A股,可以繞過諸多法律和政策障礙,包括公司法對“同股不同權”的限制,證券法對IPO的盈利要求等,是一種折中的安排,也體現出內地欲與海外資本市場一爭新經濟“獨角獸”的姿態。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概股成功回歸的例子并不多,這可能使一些企業在回歸A股時會選擇等待具體政策的推出。
NBD:在“獨角獸”登陸A股將有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從您的經驗來看,哪些“獨角獸”有望復制富士康的光速IPO?
歐振興:雖然中國證監會已就中概股回歸的問題研究綠色通道,但具體的政策還沒有正式推出,同時部分企業可能還面臨著VIE等技術問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很難預測哪些“獨角獸”可以復制富士康的光速IPO。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