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06 00:31:2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姚祥云

“成都造”翼龍無人機在珠海航展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姚祥云
2月15日,本應是萬家團圓的除夕,但位于成都市雙流區的成都中電熊貓顯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熊貓),仍有700余員工奮戰在8.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上。這天下午,該公司58英寸液晶面板成功被點亮。
僅僅15天時間,玻璃基板在流水線上“跑”完了1.5公里,經歷200多個工藝,提前半個月完成點亮任務。“再一次挑戰成功,這是我們向總書記交的一份新答卷。”站在橙紅色液晶面板旁,中電熊貓副總經理李廣圣很是開心。
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四川視察指導,站在中電熊貓的車間里,總書記關切地詢問了“技術創新優勢和競爭力”“生產線智能化水平”“國產化率”以及“國產化水平的提升度”,對科技創新期望非常高。
當勞動力、資源、土地等生產要素中邊際效益出現遞減,面臨的最大要素瓶頸就是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本的不足。在川視察時,總書記鼓勵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速度”不再時髦,“高質量”成為共識。
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向著萬億級跨越,同時還有生物醫藥、汽車裝備、智能制造、軌道交通、節能環保、文化創意等6個千億產業集群,再到以66個產業功能區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成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答卷正緩緩展開。
近日,格羅方德格芯12英寸晶圓制造基地熱火朝天,吊車擺動著吊臂,工人們忙上忙下,在這個施工現場,每天都有新進展。格芯項目的高速推進是成都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時間往前倒推14年,當時在成都投資建廠的英特爾,應該不會想到半導體產業在成都的經濟發展中將占據如此重的分量。這些年來,PSI、中芯國際、德州儀器、展訊、格羅方德在內的百余家集成電路企業在成都聚集,其規模和技術居中西部領先水平。
四川擁有全國四大平板顯示產業集群之一,不僅有京東方、深天馬、中電熊貓、中光電等知名顯示屏制造企業,還有戴爾、聯想、緯創、富士康、TCL等大型終端應用企業,而這些企業大多集中在成都。
“缺芯少屏”曾是我國大陸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的寫照,在改寫這段歷史過程中,成都積極發展半導體與顯示器產業,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步入“芯屏”并進的時代。
2月25日,成都市副市長、成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范毅總結稱:“2017年是成果輝煌的一年。成都已經圍繞‘一芯一屏’招引和聚集了世界最優秀的企業,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但我們覺得還不夠,未來的目標企業是哪些?往哪個方向再努力?我們還在圍繞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分析研究。”
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成都第一支柱產業,也被稱為是成都直面全球產業格局最具競爭力與時代感的名片。2017年前三季度,成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725.4億元,增速同比增長8.1%,高于全國1.2個百分點。其中增長最快的是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以25.6%的增速遙遙領先。
2017年7月公布的《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提出,到2020年,將力爭把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為全市第一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成都將建成國際知名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在成都崇信大數據服務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曹呂俊看來,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扎實,發展迅速,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這些已經為成都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優勢。

成都中電熊貓顯示科技有限公司車間 圖據成都日報
不沿江、不靠海,新一輪發展中,成都要實現城市持續騰飛的偉大夢想,就必須后發趕超,在新的經濟形態、新的經濟領域精準發力,努力搶占高質量發展高地和經濟轉型賦能的戰略基地,為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
當前,成都經濟發展正面臨“規模”和“層級”雙重擠壓,而解決眼前這些問題,關鍵就是要大力發展新經濟,推動經濟發展“量”和“質”雙重躍升。成都能邁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過萬美元和地區生產總值過萬億元兩大臺階,新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是成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打出的一記重拳。
2017年11月,成都新經濟發展大會召開,描繪出新經濟的藍圖: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六大新經濟形態”,構建“七大應用場景”,力爭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成為新經濟的話語引領者、場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態創新區。同時,新經濟產值達5000億元以上。
隨后,剛剛成立不久的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作為全國首個設立新經濟委的城市,成都對新經濟發展的重視可見一斑。
各項新經濟舉措密集出臺,一張城市新經濟發展的藍圖初具輪廓。“成都發展新經濟不是彎道超車,而是直線競速。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誰較早地抓住機遇,誰就有可能占據城市競爭優勢,搶占新一輪城市競爭的制高點。”成都市新經濟委政策研究處處長周成說。
在全國,成都成為第一個系統提出發展新經濟的城市。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成都的創新創業主體更趨活躍,新增科技型企業2萬家,增長55.0%,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471家,增長17.8%,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9374.8億元……成都新經濟積蓄了巨大的市場。
“新經濟意味著全新的未來,作為企業家,我非常振奮。”成都彩虹電器董事長劉榮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前幾年全球經濟形勢不好,我們彩虹集團也面臨壓力。如今,成都在新經濟發展中聚焦‘六大形態’,意味著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正在這片熱土上孕育,而構建‘七大應用場景’,就代表著新經濟發展的市場沃土正在形成。”
不僅僅是高新技術企業,傳統行業、實體經濟也在思考如何搭上“新經濟”的快車。劉榮富以彩虹集團電熱毯舉例,“我們的產品受氣候影響比較大,也曾面臨產能過剩,全靠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壯大起來”。劉榮富介紹,彩虹電器改變了傳統模式,將電熱毯與除螨、凈化空氣、健康睡眠測量等結合起來,2017年改變了下滑格局,實現上漲和盈利。
“傳統企業也能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站到行業前沿,產品不斷升級,實現創新發展。”劉榮富總結稱,企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創新思路、理念,傳統行業需要提升自身價值,獲得更多核心競爭力。
3月1日,記者來到成都東客站樞紐經濟集聚區看到,圍繞日均客流量近20萬人次的成都東客站,一個可同時容納近萬人就診的國際醫療健康產業集群快速崛起。
“我們來這里投資興業,一方面是看好成都成華區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區域的發展優勢和發展潛力;另一方面也是看好東客站片區依托高鐵輻射西部,對接全國進行分級轉診的巨大潛力。可以說,交通樞紐是我們投資的首要考量。”在成都東客站樞紐經濟集聚區的投資項目負責人李巍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們投入了100億元在這個集聚區打造的醫療城市綜合體,今年上半年將陸續投入運營。
在成都,像東客站樞紐經濟集聚區這樣的產業園區(集聚區)還有65個。“目前,成都產業發展突出問題是,產業不成鏈條、不成圈。”成都市經信委黨組書記施躍華說,一個單體企業,哪怕是龍頭企業,如果沒有配套企業,服務性企業,仍然不能發揮最大效應。
成都的66個產業園區(集聚區)建設,正是以宜業宜居為目標塑造城市新形態,將真正在功能上實現產城一體,成為空間結構協調、產業活力強勁、城市品質高端、服務功能完備、市民安居樂業的現代產業新城、特色街區、特色小鎮。這必將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的重要載體和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看來,高質量發展,從微觀層面來看,通常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中觀層面來看,是產業和區域發展質量;宏觀層面來看,是國民經濟的整體質量和效益。看待中國經濟發展的視角,從“快不快”變成了“好不好”。
怎么才能發展得“好”?成都認為,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回歸生活導向是城市的本源,是現階段成都要著力解決的主要矛盾,決定了城市發展建設的時代價值。
在最新一輪修編的城市總體規劃(送審稿)中,成都未來的藍圖已經畫就——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奮力實現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邁向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
推動城市升級和經濟提升雙轉變、城市功能品質和市民生活品質雙提升,成都正在作出一系列具體部署。2月22日,春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成都就召開“全面落實年”動員大會,以“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的實干勁踏上新年新征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