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13 00:04:37
截至2016年末,中國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1.79萬億元。如果包括銀行理財、信托和保險等的廣義資產管理行業總規模已經達到116.18萬億元。除了規模,新技術新模式也在不斷出現,這都給資管行業帶來了新的問題,而如何在新局面下進行監管,是近業內一直關注的。
每經編輯|沈溦
巴曙松在首屆亞太資產管理高峰論壇上發表演講
每經記者 沈溦 每經編輯 文多
在不斷創新的金融科技引領下,新型的資產管理模式不斷催生,今年以來,包括現金貸、互聯網小貸、數字貨幣等創新金融產品一度引發爭議,如何看待這一輪資管發展的熱潮,以及新規未來可能會給行業帶來的變革?
12月12日,首屆亞太資產管理高峰論壇在杭州召開,論壇期間,多名專家學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國內資產管理規模的不斷擴大,新技術新模式的不斷出現,給傳統資管行業帶來了深刻的變革。跨行業跨領域的資管難題必須要有新的機制來統一監管。
據由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巴曙松主編的《2017年亞太資產管理發展趨勢與展望》披露,2016年底,亞太地區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09萬億美元,較2015年末增長5.83%,增速較2015年有所提高,資產管理規模占全球的比例約65%,遙遙領先其他地區。
而從國內規模看,隨著金融科技發展迅猛,覆蓋的資產管理整體規模也日益龐大。截至2016年末,中國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1.79萬億元。如果包括銀行理財、信托和保險等的廣義資產管理行業總規模已經達到116.18萬億元。
巴曙松表示,無論是從業務角度還是技術角度看,金融科技正在對資管行業進行重塑,尤其在亞太地區,已經形成了金融科技發展的良好基礎,且不同國家在實踐探索中確立了各自的比較優勢,加之金融科技對于資管行業重塑也處于不同階段,未來優勢互補,共同推動行業升級成為亞太各國資管領域合作的重要內容。
記者注意到,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Fintech)已經逐漸應用于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銀行、保險、交易結算等金融領域,資產管理行業無疑正處于一輪深刻變革。
巴曙松指出,首先,金融科技為中國資管行業帶來自動化、低成本運營模式的同時,也在改變整個行業格局,并逐漸形成“數字化人工智能+ 金融資產管理創新”的良好生態系統;其次,金融科技推動的無現金支付和移動支付成為中國資產管理行業進行產品推廣的特色渠道,并反向作用于資產管理機構;最后,盡管中國智能投顧技術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但其在降低投資門檻,透明化投資信息以及落實普惠金融方面發揮了正向推動作用,信息不對稱、對資產管理人信任程度低等老問題也將得到改善。
不過,在金融科技催生著不斷創新產品的同時,所謂資管亂象近年來也困擾著市場。
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的秘書長楊再平表示,這些年資產管理除了存貸款以外的資產管理以外,其他的多元化資產管理確實發展很快,但是我們的資產管理確實存在諸多的問題和潛在的風險,亟待規范。
巴曙松也指出,在資產管理行業中占據較大比重的通道業務,很大一部分就是商業銀行的將部分不符合監管規定和指標的資產連帶資金分配到其它類型資產管理機構的業務,這是銀行在資管行業占據較高話語權引發的結果。
對于下一步我國資產托管業務的發展趨勢,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宋海認為,資產托管業務將脫虛向實,回歸本原。從戰略的高度來重視托管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應該明確發展托管業務的定位,而且要確定組織架構。另一方面,資產托管業務將向綜合型的金融服務轉型。
在嚴監管的情況下,今后資產托管行業有哪些趨勢呢?宋海表示,趨勢之一,是去通道、去剛兌、限制非標、禁止嵌套等一旦落實,將導致通道業務和嵌套業務的模式難以為繼,以通道業務和嵌套模式的資產托管將萎縮甚至消失。第二個趨勢,未來整個資產托管行業將進入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就是從盲目單一追求數量到數量與質量并重的方向轉變。因此,剛性兌付打破,將使資產托管回歸資產業務的本原,專業管理能力將成為資管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