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0 01:15:51
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移動支付的快速普及,中國的數字化轉型成績亮眼,正在引起全球學界、商界和國際機構的廣泛討論。
11月16日至1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主辦的第五屆統計論壇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全球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此次論壇的主題為“衡量數字經濟”。來自聯合國、IMF、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各國政府相關部門及知名高校的3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16日上午,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在會上發表了題為“中國的數字化轉型:從社會經濟學角度分析”的主題演講。媒體注意到,這是中國互聯網企業高管首次受邀參加會議。劉勝義在演講中表示,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標志的數字文明時代已經到來,他呼吁國際機構、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聯合起來,共同研究和探索數字文明時代的GDP。
數字文明來了
站在華盛頓總部講臺,劉勝義首先開玩笑說,在一個重要的全球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論壇上,自己的出現似乎“不太傳統。”
實際上,面對臺下幾百名經濟學家與統計學家,身為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的劉勝義代表的是一家力求打造科技與文化雙重標簽的中國互聯網巨頭。劉勝義自信滿滿地給當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勢頭下了判斷:數字文明時代已經到來。
“數字化不簡單是另一次工業革命,而是文明的再一次升級,是對之前的石器時代文明、農業時代文明和工業時代文明的合理迭代。”劉勝義認為,數字文明是全球發展的新篇章,在他的理解中,工業文明實現了標準化的大規模生產,數字文明則釋放了個性化的個人潛能;工業文明追求發展速度,而數字文明提倡更加平衡、更加高質量的發展;工業文明是人類征服世界的奇跡,而數字文明則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讓人類和自然,甚至和人工智能共同組建成一個命運共同體。
數字經濟早就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2005年出版的《數字文明:物理學與計算機》一書中認為,在21世紀,包括生命科學在內的整個自然科學正在沿相似的道路前行,電子計算機正在全面進入生產技術、科學研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徹底改變著人類文明的進程。時間追溯到1998年,美國商務部在《崛起的數字經濟》報告中亦指出,互聯網發展速度已超過此前任何其它技術,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數字經濟充滿活力。
巧合的是,騰訊在深圳創立的時間亦是1998年,時代發展帶來數字經濟內涵的變化,按劉勝義的說法,在中國經濟數字化的進程中,騰訊既是參與者,也是推動者;而從世界范圍看,以騰訊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在這近20年間,逐漸推動中國在數字領域從“潮流追隨者”轉變為全球的“趨勢引領者”。
在中國乃至全球,即便是不去思考數字經濟的內涵,也會被互聯網時代的優秀產品吸引。就騰訊而言,通過釋放社交連接性的巨大潛力,其產品對數字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力。劉勝義表示,在當今的“數字經濟”概念中,重要的不是“經濟”,而是“數字”,因為人們的社會行為已經因為數字化而發生深刻變化。
中國是全球數字化轉型樣本
近年來,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中,后三者都是數字經濟的佼佼者。中國是全球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獨特樣本,在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很多方面,中國已處于世界領先的位置。
從一個參與者和觀察者的角度,劉勝義還在現場分享了中國數字經濟的特點和成功發展經驗。劉勝義表示,現在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是20年前的5倍,令人驚嘆的增長速度背后,是中國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堅定決心和巨大投入。
劉勝義認為,中國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受到兩個基本要素的驅動:數字化基礎設施和巨大的用戶市場,它們分別構成了宏觀經濟方程式的供給側和需求側。
從供給側看,中國政府和商業部門正在共同構建一個日益復雜成熟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和項目,使其成為經濟增長的有力引擎,其中最重要的是2015年推出的“互聯網+”戰略及一系列后續行動計劃。中國政府在推進數字化轉型方面一直不遺余力,它不僅僅是政策制定者,也是投資方、創新者和消費者。
在政府積極推動的同時,一批快速涌現并成長起來的技術公司們在中國打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數字生態系統。劉勝義說,“騰訊‘連接一切、賦能于人’的企業發展戰略,對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力。騰訊有著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絡平臺,加上開創性的泛娛樂平臺、云計算和移動支付平臺,騰訊正在構建一個智能的連接生態,錨定一個多元化的智慧生活方式。”
需求側方面,數字基礎設施的完善帶來用戶多元潛在需求的釋放。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超過50%的中國人口都已接入移動網絡。劉勝義表示:“用戶需求的巨大網絡效應帶來了一系列廣泛的創新,推動中國在數字領域從’潮流追隨者’轉變為全球的’趨勢引領者’,誕生了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無人機等世人矚目的創新成果。”
“令人驚訝的是,整個數字經濟的76%以上都是由數字融合部分所貢獻的。”劉勝義特別強調了互聯網+的重大歷史意義,援引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的一句話說,“在未來的社會里,沒有一個所謂純粹的互聯網企業。所有的傳統產業和企業都將擁有互聯網的基因,而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邊界終將消失”。
劉勝義口中的用戶優勢不僅是規模龐大,更在于對數字化技術的熱情追捧。在中國消費者的支持下,數字經濟的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帶動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及其商業模式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兩個最典型的數據是有力證明,2006年中國電商交易額不到全球總額1%,2016年占比已超過40%,超過英、美、日、法、德五國的總和;2016年,中國個人消費相關的移動支付交易額高達790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11倍。
另一個現象也值得注意,那就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產品正在得到全球用戶的認可,一個美國女孩在現場對劉勝義說,微信的功能那么多,而What s app除了聊天幾乎沒有別的。“中國企業什么時候能教教美國,用移動支付替代我們的支票?”
“Teach(教)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西方主義的提問,”劉勝義當晚接受媒體專訪時再次回應這個問題,“我們愿意分享,但從來不敢說我教你。”按劉勝義的說法,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還不敢說“領先”全球,“我們更愿意說中國進入了一個可喜的階段”。
新時代需要更好的GDP
今年3月,“數字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數字經濟增速令人驚訝,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課題組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22.4萬億元人民幣,占GDP比重達到30.1%;2016年我國數字經濟增速高達16.6%,分別是美國(6.8%)、日本(5.5%)和英國(5.4%)的2.4倍、3.0倍、3.1倍。以互聯網為依托,數據資源為核心要素,信息技術為內生動力,融合創新為典型特征的數字經濟革故鼎新、大勢已現,自身發展及其對經濟輻射帶動作用均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劉勝義強調,眼下在研究數字經濟對國內生產總值(GDP)貢獻時,研究者通常把數字經濟劃分為兩個范疇:第一是數字技術行業,包括信息、通信、互聯網等本身產生的價值;第二是其它行業與數字融合產生的價值。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經濟學教授Diane Coyle說道,考慮到數字化帶來的變化,未來的宏觀經濟統計體系可能會增加實際GDP和生產率,而且生產邊界內外的選擇對于長期增長趨勢的評估至關重要。
在談及如何衡量數字經濟時,劉勝義認為,數字文明將對目前以GDP為核心的宏觀經濟統計體系形成嚴峻的挑戰。他表示,數字文明會進一步放大GDP悖論的后果。GDP無法衡量產出質量、分配公平及生產活動外部性的固有缺陷,盡管在其被創造出來之后就被廣泛討論,但它依然塑造了我們看待價值的方式。
然而在數字文明時代,這些缺陷的不利后果將被進一步放大,劉勝義認為必須要有決心去做出改變。
在衡量GDP規模變化方面,信息與通信技術(ICT)領域產品中,對折價因素性質變化引起的調整不足,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之一。而由于不易被統計衡量的軟件要素變得越來越重要,且“共享經濟”中出現了許多數字化媒介等新服務,這也使得衡量GDP規模變化的挑戰變得更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部高級經濟師Marshall Reinsdorf在會上亦表示,GDP的估值是否仍然是數字化經濟增長的良好指標,已經成為一個爭論的話題。目前的GDP統計對數字經濟潛在誤差測量的調整規模還不足以改變生產率和產出低增長的狀況。
劉勝義則認為,GDP不應該只是過去的平衡尺,而應該充當未來的指南針。經濟發展的根本動能正在經歷從工業到數字智能的深刻轉變,同時我們也需要能夠反映新產業貢獻、新模式創造與新業態能量的指南針,去進一步釋放和推動人們的創造力。
中國政府從2013年以來一直在踐行的方向是“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不簡單地以GDP論英雄”。劉勝義認為,“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政府一直以來的初心和使命,也應該是編制GDP指標的最終目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乃至區塊鏈技術的普及,為我們提供了從更多維度構建民生福祉指標集群的可能,也許未來的路標,將會是人工智能實時采集、分析的實時數據集群。“從這個角度,未來的GDP也將是一個聚合人們希望的數據集群。”劉勝義說。
劉勝義呼吁國際機構、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聯合起來,共同研究和探索數字文明時代的GDP。
“也許我們可以叫這個新的指標為GDP+,”劉勝義說,“GDP+是GDP這個古老概念在數字文明時代的演進,它應包涵大數據統計的最新應用,反映重大數字創新的成果,能夠更好的衡量社會福祉和指導我們發展經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