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資管新規解讀之銀行影響:銀行理財“穩賺不賠”將成過去時 信貸騰挪出表通道被堵

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19 01:05:37

《征求意見稿》)再次重申了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規范產品池化運作、回歸資管實質的理念,避免銀行資管業變相淪為信貸變相出表的騰挪通道。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看來,對銀行來說,打破剛性兌付主要是針對表外理財產品,并不會帶來太大影響。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祎    

每經記者 張祎

長久以來,提到銀行理財,給投資者的第一印象就是“穩賺不賠”。作為當前市場財富管理產品的重要一員,由銀行發行的的理財產品有近30萬億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共有55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8.38萬億元。

但是在“穩收益”背后,“剛性兌付”,也就是所謂的“穩賺不賠”,對銀行孕育著極大的風險。

這一情況即將打破,繼去年7月出臺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之后,此次《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的發布再次重申了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規范產品池化運作、回歸資管實質的理念,避免銀行資管業變相淪為信貸變相出表的騰挪通道。

首次定義剛性兌付認定標準

在《征求意見稿》中,首次明確了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打破剛性兌付。

文件規定,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

“本次文件首次定義了剛性兌付的四條認定標準,而且設立投訴舉報機制,說明銀行理財凈值化管理轉型已迫在眉睫。”有法365首席經濟學家李虹含認為,將所有資管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旨在平衡風險與收益,促使資管業務回歸本源。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看來,對銀行來說,打破剛性兌付主要是針對表外理財產品,并不會帶來太大影響。他指出,銀行雖然有信用背書,但是如果嚴格執行投資人準入門檻,嚴格遵循客戶匹配的規則,那么資管產品真正對應的是高凈值用戶,這部分人群對風險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而剛性兌付的打破,將使銀行理財產品直面市場化競爭,促其提高收益率。

銀行理財業務池化操作明顯的問題同樣受到了監管關注。《征求意見稿》指出,金融機構應當做到每只資產管理產品的資金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征的資金池業務。要求金融機構加強產品久期管理,規定封閉式資管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根據產品期限設定管理費率,產品期限越長,年化管理費率越低,以此糾正資管產品過于短期化傾向。

而此前在實際操作中,非標資產大部分對應的都是時間跨度較長的“類信貸”業務,而銀行客戶又大多偏好短期理財產品,于是銀行往往通過滾動發行的方式,來彌補理財產品資金端和資產端期限錯配的問題。

“本次在降低期限錯配的流動性風險方面的相關規定,將使得理財非標業務的難度加大,找到高收益資產匹配負債將逐漸更加困難。”李虹含預計,短期限理財產品通過資金池業務滾動投資長久期非標資產將不再可行,存量產品也要在過渡期內逐步清理,資金池業務難以為繼,規模趨降。從資產角度來講,也將進一步促使理財資金更多投資于債券市場或資本市場等標準化產品。

資管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

實際上,此份指導意見除了打破“剛兌”,回歸資管本質外,還有一點需要關注的就是銀行表內信貸資產通過資管產品出表的渠道將會被堵死。

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攀升,截至2016年末,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余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

在飛速發展的表外業務下,又出現了一些怪象。傳統的資管業務的邏輯本來就是“拿人錢財、替人理財”。但是過去卻有手法,表內的信貸資產,“偽裝”成資管業務,表面是不用自己承擔風險,實際風險卻殘存于銀行體內。

尹振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表內資產會接受嚴格監管,受到更多的約束,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準備金,將表內轉成表外,可以降低成本,弱化監管。

對此,《征求意見稿》提到,“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金融機構不得將資產管理產品資金直接或者間接投資于商業銀行信貸資產”。有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就有助于杜絕信貸資產變相出表。

央行也提到降低影子銀行風險,引導資管業務回歸本源,資管產品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應當遵守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有關限額管理、風險準備金要求、流動性管理等監管標準,避免淪為變相的信貸業務。

東方固收團隊指出,銀行表外理財實質上回歸表內監管,理財規模可能收縮。在2017年一季度,央行已將表外理財規模納入MPA廣義信貸增速的考核,從總量上控制了表外理財。資管新規中要求對理財資金的投向實行穿透式監管,銀行表外理財實際上已回歸表內監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資管新規解讀之銀行影響 銀行理財“穩賺不賠”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