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29 18:57:55
創新驅動背后比拼的是人才,自貿試驗區比拼的更是人才。
作為中國自貿試驗區的“領頭雁”,上海自貿區又是如何借勢,在吸引海外人才舉措中,駛入創新發展的快車道?
2016年8月26日,上海自貿區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總部空間啟動,各項業務及工作進入實質性運營階段。中國自貿試驗區報道(微信公眾號zmsyqbd)獲悉,一年來浦東新區在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建設中,積極探索建立與世界接軌的柔性人才引進機制。
每經編輯|張韻 徐杰
創新驅動背后比拼的是人才,自貿試驗區比拼的更是人才。
作為中國自貿試驗區的“領頭雁”,上海自貿區又是如何借勢,在吸引海外人才舉措中,駛入創新發展的快車道?
9月,來自美國、德國、俄羅斯、以色列、加拿大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60位具有豐富行業技術經驗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匯聚上海浦東。他們的背后有一種人才機制和通道,叫“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2016年8月26日,上海自貿區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總部空間啟動,各項業務及工作進入實質性運營階段。中國自貿試驗區報道(微信公眾號zmsyqbd)獲悉,一年來浦東新區在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建設中,積極探索建立與世界接軌的柔性人才引進機制。
這是上海自貿區的答案,也是其他10個自貿區可資借鑒的經驗。
揭秘
7家合作空間

按上海社科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員汪懌分析的說法,所謂離岸創新創業是指設在某國境內,但不受該國相關法規管制或者突破現有政策法規限制的機構、個人所進行的創新創業活動。
而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是上海自貿區為面向海外人才,探索區內注冊、海內外經營模式,以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配套成熟完善的空間載體為基礎構建的,具有引才引智、創業孵化、專業服務保障等功能的國際化綜合性創業平臺。
自貿君來到位于張江的浦東國際人才城,從這里的“離岸基地”協調運營機構——上海普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了解到,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是中國科協與部分省市的重要合作項目,全國首批的3家基地分別是上海自貿區與深圳前海、武漢東湖。
“離岸基地只是一個概念,而浦東國際人才城就是其中一個合作空間。”工作人員介紹說,在上海自貿區,離岸基地首批實體平臺設在浦東國際人才城、保稅區人才大廈和陸家嘴創業街區。
2016年8月總部空間正式啟用后,合作空間增至7家,第二批合作空間分別為中以創新中心、臨港科創1號、上海芬華創新中心、維亞生物科技。另外,還有海內外合作機構或團體28家,第三方服務機構16家。
由此,上海自貿區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致力于以“總部空間+合作空間”的運營模式,構建離岸基地生態優勢,滿足不同創業需求的創客。
在這種新模式下,上海自貿區離岸基地可為海外優質項目提供海內外預孵化、免費辦公空間、創業導師輔導、行業資源對接、投融資咨詢等創業孵化服務,在海外人才簽證、子女就學、住房就醫等方面提供支持,打造保姆式服務體系。
自貿君了解到,截止目前,離岸基地共簽約海外優秀項目15家,行業涉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智能制造等領域。另據不完全統計,浦東新區現有在孵海外項目188個。
運轉
全球招商引智

事實上,2015年5月,離岸基地建設列入上海“科創22條”。
2016年9月,“人才30條”提出,要深入推進上海自貿區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建立多層次離岸創新創業支持系統,探索創新離岸創業托管模式,為海外人才營造開放便利的創業營商環境。
據《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海歸在創業過程中會遇到融資困難、經營運行成本高、政府相關政策配套不齊、難以引進和留住適用人才等問題。為減少海外人才來華創業顧慮,上海自自貿區定制化服務引進人才,面向全球“招商引智”。
張江,地處“雙自聯動”、“科創中心”建設等國家戰略聚焦的核心區域,無論是在科技創新資源還是配套的創業生活服務都占據優勢。
在資金方面,加快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戰略新興板”,推動尚未盈利但具有一定規模的科技創新企業上市。同時,對科技研發活動涉及的付匯給予“事先承諾事后并聯監管”便利,對企業外匯本金結匯手續進行簡化。
在稅收方面,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適用范圍,對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服務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在企業服務方面,對離岸的企業注冊、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知識產權認定、專利申請和企業審批等方面提供了快捷的服務流程和豐富的政策優惠。
在生活服務方面,簡化了高層次人才申報永久居住證的程序、改進外國專家證的辦理制度,并在為海外人才新建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推出張江人才公寓、開展國際醫療保險結算服務等方面制定了配套政策,優化創業環境。
自貿君從浦東國際人才城了解到,成立一年來,旗下創業預孵化器“海創空間”吸引了16個海外人才團隊,其中2個已經“畢業”去其他創業空間和孵化器繼續成長,1個剛剛獲得3000萬元融資,即將“畢業”。
圣挪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朱振蓉,之前在美國學習工作了20多年,今年6月底入駐“海創空間”。她說:“在‘海創空間’,從醫保、社保到稅收,從知識產權保護到政策扶持基金申請,我都得到很大幫助,讓我特別安心。”
未來
到海外去設點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沈玉良向自貿君表示,目前吸引海外人才創新創業急需突破的地方在外籍人士的出入境問題上。“有些海外人才未達到申請入境居留的資格,勢必給上海自貿區提高開放度和國際人才集聚度造成一定的阻礙。”
此前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地理學教授杜德斌也曾提出相關建議,“國家應探索以離岸創業作為試點區域,凡是離岸基地內的企業,其高層次人才引進及出國(境)政策要進一步放寬,比如要改革現行的中國綠卡制度,增加發放量,抓緊出臺鼓勵外籍人才融入城市的技術移民制度,探索雙重國籍的可行性等。”
在此問題上,相關部門也在積極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今年4月,公安部“新十條”政策出臺以來,陸家嘴區域的外籍人士對“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的咨詢十分踴躍。
9月15日,上海自貿區陸家嘴片區頒出了首張“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拿到“中國綠卡”的平澤順(日籍)激動地說:“一想到以后我就不用再辦居留證了,憑著這個綠卡就能在中國機場出入境,有點像做夢一樣。”
陸家嘴人才金港主任徐德潔表示,“在公安部‘新十條’出臺前,外籍人士申辦這一證件需耗時一兩年。”
相關專家告訴自貿君,離岸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溢出效應,將自貿試驗區開放制度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以此充分激活浦東海外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的區位優勢,促進海內外跨境創新資源要素流動,配套完善海外人才的創業服務,提升海外人才創新創業能級。
據悉,為了讓海外人才更好地適應,離岸基地除了和7家創客空間合作,推薦“畢業”團隊前去繼續發展,還在以色列貝爾謝巴設立了海外站點,下一步還計劃在美國硅谷、德國柏林等創新創業活躍的地區設立海外站點,讓海外人才更好地“兩頭跑”。
圖文 每經實習記者 張韻 每經記者 徐杰 每經編輯 楊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