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世界首條工業4.0電池生產線投產 通威股份打造全球領先的光伏企業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21 23:42:10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文/謝波)

從幾畝小小魚塘,到擁有遍布全國各地及海外地區共170余家分、子公司,員工近3萬人的現代企業集團;從單一飼料生產,到以“互聯網+”思維構建水產生態圈;從跨界新能源,到融合創新“水下科學養魚,水上光伏發電”的“漁光一體”模式,完成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通威僅僅用了35年時間。

9月20日,以“智能制造新引擎,綠色發展中國夢”為主題的世界首條工業4.0高效電池生產線投產儀式暨通威35年慶在成都隆重舉行。

對于關心通威發展的人們來說,目前最想了解的莫過于這條“世界首條工業4.0高效電池生產線”究竟怎么樣?這條生產線對通威來說意味著什么?又會將未來的通威塑造成何種模樣?

歷時7個月,建成國內首條全智能無人生產線

全智能無人生產線是什么?

9月19日,筆者帶著同樣的疑問在通威股份相關人士帶領下,參觀了其新近落成的這條全智能無人生產線。據介紹,這座智能化的“超級工廠”車間總面積超過28000平方米,預計未來每天能生產高效電池135萬片。項目采用了智能在線式自動化生產設備,建設了國內首條全智能無人生產線,不僅實現了生產全自動化,同時實現了信息化與智能化,在生產過程中同步收集各道工序的工藝參數,實現對整個生產過程的跟蹤,并利用在線檢測設備及時糾偏,保證生產過程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在當天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實際控制人劉漢元表示,此次投產的工業4.0電池生產線大幅降低了人工強度,理論上,公司展望的是全生產線在正常生產情況下實現無人操作,實現全智能、全程自動管理、自動控制的生產。

劉漢元進一步指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可以使我們的制造過程涉及很多自動管理、自動維護、自動計算、自動優化的各種人工智能在制造環節的應用,這些復合應用可以使我們人工的介入變得很低,使整個自動化程度大幅提高。

劉漢元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支持企業產品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因為自動化程度越高,人為因素干擾的越少,所以產品品質更加穩定、企業整體在未來的競爭中能力越強,這對內來說可以避免人工成本大幅上升的問題,對外可以增強我們中國制造在國外尤其是在發達國家的競爭能力。

筆者了解到,這條新落成的生產線是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太陽能)在成都的二期項目,合肥太陽能則是通威股份于去年9月30日為購并日實現同一控制下購并的子公司。

2016年,合肥太陽能在成都建設的一期1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僅用時7個月便建成投產,成為光伏行業建設速度最快的項目,也是全球自動化程度最高、單車間產能規模最大的高效晶硅電池項目,促使通威股份的太陽能電池產能得以提前快速釋放。

數據顯示,2016年,通威股份多晶電池產能利用率達到113%,單晶電池產能利用率達到99%(產能逐步釋放階段,截至2016年年報披露日,產能利用率已達112%),產銷率超過90%,均遠超全球晶硅電池行業平均79%的產能利用率水平。全年實現太陽能電池銷售2.2GW,同比增長34.99%,毛利率20.26%,保持了穩定的盈利水平。

在此基礎上,通威股份于2017年初即啟動了成都二期2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并于今年9月建成投產。對比來看,合肥太陽能成都生產基地一期1000MW電池項目用時7個月建成投產,二期2000MW電池項目用時間也為7個月,但其產能規模和工程量都翻了一番,這一成績不僅刷新了“成都速度”而且刷新了“中國速度”、“全球速度”。

上述一期、二期生產線對通威股份究竟意味著什么?

通威股份半年報顯示,公司依靠不斷提升的自動化生產水平逐步代替傳統人工生產,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品質穩定性,降低人工成本。由于以上技術優勢及精細化管理,通威股份太陽能電池單多晶非硅成本已進入0.2~0.3元/W的區間。根據中國光伏協會《光伏產業2016年回顧與2017年展望》相關“成本持續下降,部分企業加工成本已降至0.5元/W以下”信息顯示,合肥太陽能低于行業內優秀企業成本水平40%以上,電池轉換效率、良品率、CTM值等質量指標在行業內均處于領先水平。

在上述成本優勢下,2017年上半年,合肥太陽能雖受上游硅料行情居高不下的影響,但其整體毛利率仍達17.28%,遠超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的行業毛利率10%的水平。

而據通威股份此前預計,隨著成都二期生產線的建成投產,產能規模進一步擴大,預計2017年通威股份太陽能電池加工成本將較目前繼續下降,盈利能力和競爭優勢將進一步增強。

覆蓋太陽能全產業鏈,通威將成為全球太陽能電池生產龍頭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通威的產業不僅僅局限于上述太陽能電池片,而是覆蓋了整個太陽能全產業鏈。其中包含立足于多晶硅料環節的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祥股份),布局于中游電池片及組件環節的合肥太陽能,以及布局下游光伏電站的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威新能源)。

據筆者了解,在目前的光伏產業鏈中,我國在硅片、電池片、組件環節產能規模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在上游的多晶硅料環節還需要依靠進口。

研究機構提供的數據顯示,作為多晶硅料直接下游的硅片環節,2016年全球有效產能約100GW,產量約為74.8GW,其中中國的有效產能約為81.9GW,產量為64.8GW,全球生產規模最大的前十家硅片企業均為中國企業,國內對于多晶硅料的需求極大。

按照每瓦硅耗需求約5g多晶硅料來進行估算,2016年國內硅片企業共需 31.5萬噸的多晶硅料。根據CPIA數據,2016年我國多晶硅料的產量為19.4萬噸,雖然產量在持續提升,但仍然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同年仍進口13.6萬噸多晶硅料。2017年上半年中國多晶硅產量約11.5萬噸,進口量仍達7.28萬噸,海外進口仍占有較大比重,國產多晶硅料有效產能現階段無法完全滿足國內需求。

在該領域,目前通威股份旗下的永祥股份已成為西南地區最大、全國前三位、國內唯一一家擁有完整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高純晶硅生產企業。永祥股份不僅持續為產業鏈中下游提供高性價比的優質硅料,還通過技術創新、優化管理,做到了質量全國一流,生產成本和各項指標行業領先。隨著永祥在四川樂山及內蒙古包頭的兩個5萬噸高純晶硅及配套項目建成投產,其產能規模將突破12萬噸,成為全球第一,將徹底改寫世界晶硅行業競爭格局。

另外,研究機構提供的數據還顯示,在電池片環節,2016年全球電池片產能為95GW,產量約為75GW,其中中國的產能為63GW,產量為51GW;組件環節,2016年全球組件年化產能為123GW,產量為77.9GW,中國的產能約為83.6GW,產量為57.7GW,在這幾個環節中國均處于領先水平,具備國際競爭力。

而在該領域,合肥太陽能已深度切入太陽能發電核心設備及相關產品的研發、制造和推廣。自2013年布局電池片生產環節以來,合肥太陽能僅用了不到4年時間,一躍成為行業領軍企業,實現電池片產能規模、出貨量、盈利能力等多項指標行業第一。未來3年,合肥太陽能電池片環節規劃建成總計10GW產能,并啟動下一個10GW產能規劃,屆時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

在9月20日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實際控制人劉漢元透露,在太陽能電池片環節,通威股份目前形成了5~6GW的產能,占了全球的7%~8%;明年底將形成10GW,2020年前成為全球最大的供應商。

劉漢元還表示,在應用端,通威股份在池塘里可以建15GW的裝機,并把20%-30%的客戶資源變成了裝機,大大增加經濟效益。在漁光一體化中,會匹配支持原來客戶的體系,支撐公司15~20年快速發展。

目前,在產業鏈終端,通威結合自身在新能源和現代漁業兩大領域的產業優勢,在全球獨創了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漁光一體”創新發展模式,真正實現了“魚、電、環保”三豐收。通威已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了商業或家庭式光伏發電及數十個“漁光一體”示范電站,優質而清潔的光伏電力正源源不斷地惠及千家萬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通威股份工業4.0電池生產線投產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