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21 23:42:0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魏 瓊 每經實習編輯 梁秋月
每經記者 魏 瓊 每經實習編輯 梁秋月
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城鎮化建設模式也正發生深刻變化,特色小鎮成為新經濟的風口。小鎮建設作為推動產業發展,帶動實體經濟復蘇的強大推手,獲得政策大力扶持。
隨著國家政策進一步落地,第二批特色小鎮名單已經公布。包括碧桂園、萬科、華僑城、綠城等在內的房企紛紛涌入特色小鎮建設潮,將分食特色小鎮的萬億級大市場定為公司戰略新方向。
碧桂園選擇的產城融合模式是打造科技小鎮。對于為何將科技作為主要方向,碧桂園相關負責人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科技所包含的范圍較廣,不管是旅游、康養等產業都有科技的成分,科技推動經濟產業發展的作用較大。
按照碧桂園的規劃,科技小鎮選址一線城市周邊和強二線城市的30~80公里區域,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目的是能夠享受一二線城市發展效益的外溢,同時在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可提前鎖定城鎮化發展紅利。
2016年8月,碧桂園發布產城戰略,建設特色小鎮。歷時8個月,碧桂園首個特色小鎮于今年5月落地惠州潼湖,命名創新小鎮。
在科技小鎮的建設理念上,碧桂園堅持產業先行,先產后城。碧桂園首席戰略官林昭憲清醒的知道,如果產業沒有發展成功,科技小鎮這個城就沒有價值,產業值錢了,科技小鎮的城才值錢。
在創新小鎮的建設配比中,碧桂園嚴格堅持產業用地、產業配套用地、生活配套用地比例大致為30%、30%、40%。
“經過測算,不足三成的住宅開發比重,即使前期銷售部分物業,回籠資金也不足以支撐小鎮建設。”碧桂園產城事業部向俊波直言。
目前,碧桂園的科技小鎮首期建設逐步推進,并已與華興資本、軟通動力、創新工場、明匠集團、深圳無人機協會等近80家企業機構現場簽約進駐科技小鎮。
以潼湖科技小鎮為例,碧桂園將借助合作伙伴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及智慧城市等方面的領先優勢,將潼湖科技小鎮打造成世界級的物聯網和智能控制產業基地。
據了解,潼湖科技小鎮首期已啟動建設,以配套為主。在建包括:大數據與云計算中心、物聯網設備研發區、產業辦公區、產業發展中心商業、交通中心、酒店、配套商業和少量住宅等。
碧桂園集團副總裁兼新聞發言人朱劍敏表示,潼湖科技小鎮不是碧桂園的一次簡單試水,而是戰略性的選擇,所有的人才、資金、資源都需要向這里調和。
在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的構想中,希望將首個科技小鎮做成樣本,創新小鎮的探索,為未來科技小鎮規模擴張提供經驗支持。
隨著科技小鎮建設模式探索逐步推進,碧桂園產城模式正在走出來,輸出建設經驗,并在對外輸出的過程中探索產城模式的多種可能。
6月15日,碧桂園與海昌海洋公園控股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整合雙方地產開發、海洋公園運營等優勢和資源;7月18日,碧桂園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向中集產城增資9.26億元。
林昭憲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未來碧桂園或許會在康養、生物科技等方面考慮強強聯合的做法,并思考和探索更多可能的合作模式。
談及碧桂園產城模式的輸出,碧桂園產城事業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碧桂園產城模式還在探索中,科技小鎮的內容將不斷豐富,待發展成熟后將進一步考慮品牌輸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