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通研究院 2017-09-13 09:29:23

(閱讀提示:本文 5207 字,閱讀大約需要 13 分鐘)
媒通按:在傳媒業大轉型大震蕩的時代,機遇與挑戰并存,英雄與失意者并出。這是最痛的時代,也是最快的時代,在變幻莫測的進化場景中,那些銳意改革、救亡圖存、舍我其誰的傳媒操盤手本身就是潮流的方向,其智慧和擔當,應為行業最大賦能,應為同仁鼓呼。媒通社將以史家之筆、赤子之心、專業之力,記錄這個行業60位先鋒操盤手的思想與行動,并將在2017年12月集成《舍我其誰:中國傳媒頂級操盤手訪談錄》出版發行。
您想了解哪位媒體人的最新思想和戰略?您想獲得哪方面的一手資料?只要您在后臺留言與提示,媒通社將全力以赴找到您想要連接的操盤手。沒錯,下一個訪談對象,由您來定!
媒體操盤手系列報道
人皆說紙媒沉淪,但總有一些紙媒生如夏花,成都商報無疑是其中之一。
當下傳媒時代,仍然堅持專業主義的媒體并不鮮見,但堅持“文人精神”的媒體肯定絕少。成都商報不一定做到了盡善盡美,但他們堅持的姿態真是迷人。
現在的媒體世界,哪有什么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沒錯,挺住、堅持,意味著一種核心價值,意味著最大的確定性。
正是仰賴執著的精神、堅持到底的勇氣,成都商報踐行著“強者恒強”的邏輯,今年上半年收入和利潤實現雙增,其中新媒體版塊貢獻最大,增幅達100%。
而今年1月紅星新聞上線,讓成都商報的招牌更加光芒萬丈,隨手幾篇爆款,名動寰宇。紅星起勢盎然、穩健為贏,不僅帶動成都商報向上,更為全國融媒體轉型貢獻經驗和方向。
印刷端與移動端雙劍合璧、聯袂以行,讓成都商報進入最好的時代。他們超越了時勢,也引領了時代。
現在,且讓我們來聽聽成都傳媒集團黨委委員、成都商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陳海泉講講成都商報的發展故事,品品這股中國傳媒界的清泉是否甘甜如飴,還是猛辣異常?!
01
人要有人品 報要有報品
媒通社:您說“做報就像做人一樣,人要有人品,報要有報品”,那您覺得成都商報的報品是什么?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陳海泉:還是從創刊開始就鐫刻在成都商報頭版的八字報訓:創新、務實、理性、開朗。由這八個字衍生出的商報文化,就是這張報紙的品格,也是推動成都商報從一張內部刊物走到今天的源動力。
在眾聲喧嘩、紙媒處境堪憂的當下,成都商報尤其強調兩種品格:一是新聞專業主義。堅持原創,強調捍衛新聞真實和追求價值深度,內容生產不唯流量論;二是文人精神。中國歷來有文人辦報的傳統。文人精神意味著,這張報紙要有理想、有情懷、講擔當,有知識分子的底線。

媒通社:“辦一張網絡時代有閱讀價值的報紙”,在各行各業唱衰紙媒的當下,您如何理解網絡時代報紙的“閱讀價值”?其背后蘊含著成都商報怎樣的內容生產理念?“一張有價值的報紙”又該如何在網絡時代逆襲?
陳海泉:這是成都商報2013年1月提出的。那個階段,成都商報的廣告體量依然很大,但我們已經感知到新媒體對傳統報紙的強烈沖擊。相比新媒體的海量與迅速,信息傳遞已經無法成為成都商報的核心競爭力。簡單地說,要得到新聞,成都商報乃至所有傳統渠道都不是最簡單快捷的途徑了,新聞越來越多地原發于網絡,它們通過移動傳播并廣泛吸附在各種社交平臺上。媒體勢能的變化迫使報紙功能必須發生轉變,即要由傳遞信息,升級為價值傳遞。
所謂閱讀價值,就是利用新聞專業主義建立內容門檻,實現“在網絡上看熱鬧,在商報上看深度;在網絡上看表象,在商報上看真相;在網絡上看現象,在商報上看背景”。從網絡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打撈出稀缺的資訊、獨立的判斷和有價值的觀點,對其進行深加工,最終將新聞的本原和核心奉獻給讀者。從新聞形態看,深度報道、調查新聞、專欄文章、數據新聞和行業報道這五大品牌欄目,就是這種價值的直接體現。以這張“有閱讀價值的報紙”為載體,我們有效留存了首席記者、評論員等骨干團隊,這也為后續的轉型提供了智力保障。
媒通社:2017年2月,紅星新聞上線,很快就因連續推出的幾篇重磅獨家新聞,引起廣泛關注,一下子成了現象級媒體,我們也發現,它已經在傳統媒體打造的新媒體序列中迅速站穩腳跟,同時,紅星新聞的猛辣之風也有所調整,請問接下來它繼續前行的法寶是什么?它又承載著成都商報怎樣的轉型期待?
陳海泉:紅星新聞起勢不錯,我們也對其寄予厚望,但客觀地說,道阻且長。從紅星新聞立項到上線再到今天,驅動它持續前行的核心動力,始終都是成都商報這支團隊,人才就是我們的法寶。

紅星新聞是以調查新聞和深度報道為主打的。眾所周知,這非常考驗內容團隊的突破能力和職業水平,對資訊平臺而言也是稀缺資源。當然,平臺和團隊是相互成全的,隨著版面的收縮,報紙留存的職業空間受限,不足以容納這批骨干力量的優質產能,紅星的出現則為他們的專業功底和新聞激情提供了出口。目前,紙媒下滑仍未見底,紅星及商報旗下的其他新媒體平臺勢必成為這批職業報人的諾亞方舟。
至于“猛辣”說,我之前也數次表達過,調查新聞肯定需要銳度,但它絕不等于負面、曝光甚至“扒糞”,紅星的任務是續寫“新聞發生了,商報在現場”,趕赴新聞前線,接觸核心信源,揭示事件真相。我們力爭有銳度、有深度,也有溫度,加速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型移動主流媒體。
媒通社:成都商報系目前已基本確立了1(報社本部)+8(商報全資或控股的子公司)的融媒格局。請問在全國和區域兩個角度,成都商報各有著怎樣的鋪排與部署?
陳海泉:成都商報的轉型路徑可以歸納為16個字:放眼全國、深耕區域、專注剛需、借力紙媒。我們旗下8個子公司,就是這種路徑的產物。
目前,商報正全力構建兩個新媒體集群:
第一,以每經(財經資訊)+紅星新聞(時政新聞)+談資(娛樂資訊)為核心的全國性影響力集群

第二,以成都商報“兩微一端”、四川名醫、成都兒童團、淘寶頭條成都頻道、買夠網為核心的區域性社群聚合集群

從全國看,我們的影響力構建初具成效。在上個月發布的市場化媒體企鵝號全國排行榜上,紅星新聞、成都商報、每日經濟新聞和談資包攬榜單前四

以區域看,我們的格局也非常清晰:成都商報客戶端打造本地最大的社群聚合平臺,四川名醫做精準導醫,打造四川最大的病友圈,成都兒童團百萬家庭4至14歲兒童的求學出游需求,買夠網、淘寶頭條成都頻道則是區域性的電商平臺,等等。這些產品在各自的垂直領域內都做到了NO.1,既樹起了競爭門檻,也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基礎。
今年上半年,成都商報的收入和利潤實現了雙增,新媒體板塊貢獻最大,增幅達100%。而傳統廣告占比已從巔峰時期的80~90%降至25%左右,收入結構更加合理,抗風險能力持續增強。
02
轉型策略的第一步:“立足紙媒”
媒通社:“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新聞紙’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媒通社的讀者用戶多有討論,還請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具體談談在成都商報的融合路徑中,有哪些堅持不變的優先原則,其中成都商報這張“新聞紙”又處于怎樣的地位?
陳海泉:我們的轉型策略,第一句就是“立足紙媒”。從成都商報的自身實踐看,直至今日,報紙仍在融合轉型中發揮積極作用,依然扮演著商報系的根基角色。
首先,新聞紙在我們身處的媒體環境中,是有特殊意義的,其陣地價值及政治宣傳價值依然巨大;
第二,仍有很多讀者對報紙有依賴、或者對紙質閱讀有情懷。在成都商報的發行結構中,贈報只有800余份,其余都是讀者自掏腰包付費訂閱。既然市場有需求,那就要按市場規律辦事;
第三,報紙對新媒體的導流、對新項目的孵化功能非常明顯,其影響力和公信力能有效縮短項目成長周期、推動其盡快變現;
最后,報紙依然具有經營價值。但是,這種經營價值不再單純通過廣告變現,而是通過影響力、通過對社會資源的整合變現。成都商報的活動營銷一年能達到1個億收入、2000多萬的利潤,依靠的就是報紙影響力。
但在現階段,單純“立足紙媒”已不現實。“立足紙媒”之后,是“超越紙媒”和“移動優先”。這要求我們打破傳統思維,轉移工作重心,對圍繞報紙的內容生產流程、經營模式、產業結構、人力系統等予以徹底顛覆,將移動端作為當前事業的主陣地。
媒通社:今年1月10日,成都商報舉行了“蓉為一體”成都商報體育戰略發布會,正式進軍體育產業,深耕成都體育資源。為何選擇體育產業?在這方面,有哪些行之有效的運營發展策略?
陳海泉:這其實是由成都商報營銷策劃公司負責執行的項目。營銷策劃公司是商報旗下一個產業型全資子公司,核心業務是城市營銷、大型節會、企業營銷及文創運營等。進軍體育產業,也是順勢而為吧。

國務院46號文件開啟了體育大時代,一系列政策紅利隨之啟動,體育產業成為藍海;而我們身處的成都具備承辦高規格國際賽事的能力與經驗,也擁有大批體育愛好者及知名運動員;最關鍵的,還是人。商報記者在國內外體育賽事上的報道成績有目共睹,營銷策劃公司也負責過全國第九屆殘運會(成都賽區)、成都國際馬拉松等高規格賽事的策劃執行等,有經驗,有渠道,也掌握了大量的優質資源。目前,我們推出了《運動成都》周刊和“多動陣”微信公號,積極打造賽事IP,在體育領域尋求增量。
03
做先驅 但絕不做先烈
媒通社:在產業發展方面,成都商報做得非常出色,不等不靠,積極完善造血機能,拓展媒體產業鏈,創設了一批優秀的公司,基本實現產業反哺主業。還請您詳細介紹一下成都商報在這方面做出的努力、探索以及成熟的經驗。
陳海泉:首先一點,就是比最激進的慢半拍,比最保守的快一步。既要看到趨勢,又要跳開陷阱;既不抱殘守缺,又不盲目跟風。還是那句話:做先驅,但絕不做先烈。
另一點就是我們的發展路徑:項目化、公司化、資本化。在新產業的拓展上,先項目制運作,通過項目把團隊聚集起來。項目發展壯大后,就成立公司,然后讓公司到資本市場去游泳,接受資本的檢閱。
時勢造公司。先洞察、再占位,然后是扶持、培育、資源傾斜。方向對了,就能迎來跨越式發展,最終對傳媒主業實現反哺。
媒通社:您指出“媒體融合還處于一個非常膚淺的、初級的階段”。請問,您得出這一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就全國而言,媒體融合過程中表現出哪些顯著的問題?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何在?如何去解決?
陳海泉:核心問題在于還沒有普遍找到有效的辦法和路徑。這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缺乏有效的融合手段。大多數媒體沒有真正按市場規律、按媒體發展規律去進行有效的融合,要么靠行政命令捏合在一塊,關起門還是各自為政;要么跟風搞個中央廚房,試圖把所有東西放到一塊熬一鍋湯再裝進不同的碗里,根本不考慮產品特性;
第二,缺乏體制機制的配套,生產流程、組織架構、政策激勵都跟不上;
第三,缺乏互聯網思維。有些媒體還在犯PC時代的錯誤,以前把報紙內容照搬到網站,現在搬到移動端,沒有生產出符合移動傳播特性的產品。
要解決這些,首先是要克服對新媒體、新傳播方式的畏懼情緒。傳媒媒體的人完全可以玩轉新媒體,我們要有這個自信,目前有太多案例有力地證明了傳統媒體出身依然可以駕馭新的傳播方式、足以領銜新的內容生產,諸多報業高管轉戰新媒體內容創業后,表現依然出色。再就是體制機制的配套。個人認為,這是制約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根本問題。要激活團隊的創造力,體制機制是最好的荷爾蒙。商報旗下一想科技、四川名醫、成都兒童團三個項目能夠快速發展、在創立次年實現贏利,這與體制機制創新、創業團隊持股密不可分,我們將公司的未來和個人愿景捆綁在一起,從根本上解決了動力問題。這也是大多數新媒體組織對待核心團隊的普遍方式。當然,這里特指商業性、產業性項目,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項目另當別論。
媒通社:目前,國內一些報業集團基本形成了轉型模式,比如上報集團、浙報集團。還請具體介紹一下成都商報的轉型模式,相較于前兩者,其有何獨特之處。
陳海泉:在我看來,成都商報有別于上報和浙報,我們更強調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浙報集團通過一系列收購實現了傳媒控制資本,再由資本壯大傳媒;上報集團則借力當地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從黨委政府獲得了巨大支持,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對上報集團的調研頻次也可見一斑;而成都商報探索的是一條以媒體影響力為訴求,與市場、與資本接軌的道路。我們內部有一句話:在堅持正確導向、堅守社會責任的前提下,以資本是否埋單作為檢驗新媒體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投資機構的嗅覺才是最敏感的,市場會說真話。

相對來說,如果成都商報有幸脫穎而出,這種模式會更具市場價值。首先,我們借力紙媒探索區域性,走剛需。“借力紙媒”“探索區域性”“做剛需”是相通的三個元素,任何地方的都市報都用得上;第二,商報引入的每一筆錢,都是從市場找來的。目前,商報系新媒體項目吸引外部投資近1億,還有項目正在孵化。這說明,市場認可我們的產品,我們的產品符合互聯網發展趨勢;第三,既然是媒體融合,脫離了媒體影響力談融合談轉型無異于沙上建塔。成都商報始終視內容生產為核心價值,對媒體責任和職業理想,我們是有堅持的。
但也必須承認,條條大路通羅馬,改革沒有固定模式。企業的發展軌跡往往取決于歷史存量、價值愿景和企業文化,尤其需要一支能夠支撐其快速發展的團隊。我最驕傲的是,成都商報去年同時推進幾個創業項目并都在一年內有所斬獲,依靠的就是一支具有強大執行力的團隊。團隊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也因此對成都商報的未來發展保持謹慎樂觀。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