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17 18:39:00
影片不講歷史傷痛,是因為觀眾早已了然于心……憑借著強大的“自來水”,紀錄片《二十二》在打動無數觀眾引發思考的同時,也收獲了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成績——上映4天累計票房僅6000萬。而隨著影片的脫穎而出,在媒體和公眾談論《二十二》票房的背后,他們期待的又究竟是什么?
每經編輯|王禮迪
每經影視實習記者 王禮迪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紀錄片《二十二》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8月14日都是尋常而陌生的,但這是個值得銘記的日子——“慰安婦”受害者紀念日。一部“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二十二》在這一天上映。
不同于以往涉及抗日戰爭的紀錄片,這部影片并沒有通過史料和采訪去控訴戰爭的罪行,故事本身也沒有戲劇線索和強烈沖突。然而這樣一部缺少“可看性”的影片上映后卻獲得觀眾極大的支持和認可,在商業大片的包圍中脫穎而出。
1、排片飆升,有望成為新的紀錄片票房冠軍
在與商業大片較量中,紀錄片一直處于劣勢。一方面是宣發成本不如商業片高,另一方面因為“紀錄”限制,沒有商業片那樣吸引人的戲劇性故事。
根據《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報告》顯示,2012~2016這五年的紀錄片電影產量分別為15、18、25、38、32部,總體呈增長趨勢。然而這些影片中只有少數能登陸院線,根據貓眼電影專業版數據顯示,2012~2016年這五年有票房記錄的紀錄片電影分別有1、3、4、7、4部。

▲《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報告》
這些紀錄片電影中除了《5月天諾亞方舟》的首日排片量達到8.3%外,大部分電影都在1%~2%,并迅速銷聲匿跡。因此這些紀錄片電影票房能過千萬的僅7部,其中票房最高的是《我們誕生在中國》也不過6656.9萬元。
《二十二》在制作、發行時也同樣遭遇了紀錄片常見的資金尷尬。導演東拼西湊來的300萬元,在2014年完成拍攝時就花光了。到了2016年,影片決定上映時,團隊已拿不出一分錢,只好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眾籌宣發費用。辛運的是,眾籌期間央視正好做了一個關于“慰安婦”的專題,籌款很快達到了100多萬元。
然而就是這僅有的100萬元,也沒辦法全部投入宣發。刨去后期制作花費的20萬元,留給宣發的資金只有80萬元,而這筆錢僅僅足夠一部中等制作電影的首發禮。

▲《二十二》在豆瓣電影上的評分高達9分
上映之前,出品方、發行方的代表坦言,希望在電影上映時能有1%的排片,《二十二》的目標是超過20萬人次觀影,因為在抗戰期間,中國內地的“慰安婦”制度受害女性數量在20萬人以上。
《二十二》首日(8月14日)排片僅有1.5%。但令人意外的是,該片在次日(8月15日)4.8%的拍片比下,收獲了1215.5萬元票房,創下紀錄片單日票房紀錄,并在豆瓣電影上斬獲高分。
昨日(8月16日)影片排片上漲至10.9%,以2388.2萬元的票房單日紀錄,成功從《心理罪》《俠盜聯盟》《鮫珠傳》的環繞中突圍。截至8月17日17時許,影片票房近6000萬元。

▲《二十二》今日的票房表現(貓眼專業版/圖)
《二十二》收獲了票房奇跡,除了主創團隊的辛勤付出,觀眾的努力也至關重要。除了參與影片發行費用的眾籌,觀眾還自發請求排片、自發送票、自發宣傳,小心翼翼地為這部影片保駕護航,生怕它在商業片的圍堵下被埋沒。
幾日來各大電影公眾號的都在競相報道《二十二》:三天排片翻十倍、逆襲商業大片、創下紀錄片單日票房紀錄、并可能有望成為新的紀錄片電影票房冠軍。
2、《二十二》:時間是最好的答案
然而,在媒體和公眾談論票房的背后,他們期待的究竟是什么?是有更多的人能看到這部電影。
在一片敲敲打打動作片中,《二十二》用最質樸的鏡頭語言紀錄了“慰安婦”受害者的老年生活,沒有配樂也沒有旁白,只有不時出現的空鏡頭讓觀眾自己去體會情感。導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沒有在這部片子里去講‘慰安婦’是什么,我只是告訴大家這些曾經受過傷害的女性,她們晚年過著怎樣的生活。”

▲《二十二》劇照(豆瓣電影/圖)
在觀眾的刻板印象里,“慰安婦”多以受害者形象出現在新聞里,激烈的控訴日軍的罪行——她們是替民族受苦的人,是歷史苦難的證據。然而《二十二》的拍攝對象遠遠超過了觀眾的預期,這些阿婆挑水、做飯、乘涼,說話口齒不清,唱民謠跑調;她們太老了,笑起來的時候,嘴巴會縮成一團,但她們臉上的慈祥,居然就像我們的阿婆一樣。
和所有的阿婆一樣,講到不開心的過去,她們都像是在說別人的故事,如果突然傷心起來,她們就擺擺手不講了。
和所有長大后的兒孫一樣,觀眾總會明白那些欲言又止的時刻;因為在那個時刻,銀幕上的她們似乎就坐在面前,即使最簡單的對視也會刺痛觀眾的神經。

▲《二十二》劇照(豆瓣電影/圖)
《二十二》不局限于“受害者”的身份,而是從“人”的平等角度去記錄她們的日常生活,沒有表現連貫的故事,挖掘情感也點到為止。但鏡頭從不撒謊,觀眾和攝影師永遠都在一個位置,創作者觀察阿婆的方式,就是觀眾觀看電影的方式。在每一個肅穆的注視背后,觀眾都能感受到拍攝者的深情與克制。
這是一部需要觀眾配合的電影,它的敘事是通過觀眾對歷史事件的心照不宣和共同認知完成的,這是電影和觀眾兩方面的進步。這部電影證明了中國的觀眾正在日漸成長,越來越能和影片創作者達成默契。影片不講歷史傷痛,因為觀眾早已了然于心;他們所缺乏的觀影經驗,是如何在漫長而真實的生活中面對傷痛。當觀眾走出影院,當重新面對現實生活的困境,他們太需要這個答案了。
《二十二》做出了平凡又深刻的回答,它把一切問題交給了時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