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IP霸屏精品難覓,編劇該何去何從?聽聽劉和平、蘭曉龍、趙冬苓聊了什么……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1 22:02:27

電視劇數量雖多,卻精品難覓。面對浮躁的電視劇市場,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毛羽今天(3月21日)在第二十屆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上對編劇提出了四點期許。與此同時,《大明王朝:1566》的編劇劉和平、《士兵突擊》的編劇蘭曉龍、《青島往事》的編劇趙冬苓等多位業內大咖,也坐下來慢慢聊了聊,何為工匠、如何講好故事。

 每經編輯|白蕓    

每經影視記者 白蕓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據說,最近90后的朋友圈里都在瘋轉一條“92年生人,已步入中年”的消息。而一位92年生的“中年女子”對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自嘲道:“也許真老了吧,小時候天天晚上準點守在電視機前看劇看得起勁,現在竟然追什么劇都追不下去了”。

這,也許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電視劇數量雖多,卻精品難覓。面對浮躁的電視劇市場,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毛羽在今天(3月21日)第二十屆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上對編劇提出了四點期許。與此同時,《大明王朝:1566》的編劇劉和平、《士兵突擊》的編劇蘭曉龍、《青島往事》的編劇趙冬苓等多位業內大咖,也坐下來慢慢聊了聊,何為工匠、如何講好故事。

司長毛羽:要像《我在故宮修文物》里的工匠一樣

隨著電影、電視劇和網絡劇觀眾逐漸趨同,國內外各種優秀的劇目紛至沓來,中國的電視劇市場與過去已經大不相同。對此,毛司長一針見血道:“電視劇的競爭最終是品質和價值觀的競爭。”

在他看來,電視劇創造的各個環節,無論是投資,拍攝、后期還是播出等都要“能克服浮躁,凝神聚氣,都能心中有觀眾,精益求精,好上加好,這是電視劇品質的保證。”

而在一部電視劇中,劇本是一劇之本,編劇是重中之重。對于編劇,毛司長有四點期許,其中兩點是:編劇應該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有語不驚人誓不休的追求,能夠像《我在故宮修文物》里的工匠一樣,在文字的書寫中冷靜地一點一滴地去發現人性的豐富與美好,去把握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進步。

其次,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不為一時之利而動搖,不為一時之利而急躁,不當市場的奴隸。 

《大明王朝:1566》編劇劉和平:永恒性存在于現代的偽裝之中

劉和平,在編劇界絕對是個響當當的名字。《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北平無戰事》,任何一部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而出現在會場的劉和平穿得很樸素,一件深藍小翻領外套,一條咖色褲子,說起話來喜歡右手肘支在沙發椅扶手上,聲音很沉,非常地真誠。

不過,當被問到何為工匠精神時,他沒有直接闡釋,而是簡單講了一個創作《北平無戰事》時的故事。

當時,劉和平跟劇組提了一個要求,讓劇組給他配兩個打字員,因為他不會打字,只能口述。兩人工作時間分別是凌晨5點~12點(早班)和14點~24點(晚班),他們和劉和平待在一起,長達兩個月。

在半個多月時,上早班的打字員趙碩像往常一樣跟著劉和平的講述打字,打了一個小時。劉和平靠在那兒邊想邊說,突然,他發現打字機投影在墻上屏幕的不是一個劇目,而是一個字非常快地一排拉上去了,“我說這怎么回事,回頭一看打字員的頭磕在鍵盤上睡著了,又不忍心叫醒了,嘆了一口氣,我自己休息了一下再叫醒他,接著干,那個戲我還兼著總制片人,干到12點還要去看回放。”當劇組快拍完時,劉和平卻因為疲勞過度引發了尿血。  

《北平無戰事》豆瓣評分為8.8分

“我們面對的這個東西,最后它出來,千千萬萬的受眾都要從這里面得到一些東西,我們該何等地認真,何等地努力。” 劉和平說。

盡管劉和平已經有了很多人看來可以“吃”一輩子的杰作,但他卻沒有就此停步。他清楚地意識到網文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新的時代已經來臨”,“90后、00后受眾在一天天長大,而我們傳統審美的受眾在一天天減少,我們確實要與時俱進。”于是他挑選了手頭這部作品,“男一號一出場就是18歲,去世的時候30出頭”。

今年2月,《大明王朝:1566》在優酷網上重播。劉和平說,他在網上把這部劇重新看了一遍。“我在看彈幕,等于我跟受眾互動,我在里面得到很多啟發,但是我也看出來很多東西是失實的”。

深諳評書和戲劇敘述的劉和平,絕不會盲目追新。他依然會為傳統戲劇美而迷醉,稱其為“亙古不變的永恒美”。但是,他還是非常認真地去考慮“能不能用那種話語來講今天的中國故事,如果這樣講我們今天的受眾會不接受?”最終,他在一句自己感觸頗深的哲人之語中找到了和解之道:“永恒性存在于現代的偽裝之中。” 

其實,在劉和平身上,最動人的就是他對編劇這個職業始終如一的熱忱。自40歲任《雍正王朝》的編劇開始,到現在從業20余年,時代變得那么快,他還是會那樣真誠地反復說“我們要反躬自問,現在是不是用工匠精神在從事這個神圣了不起的職業”。

一輩子愛一項事業,不因任何變化減淡愛意,應該就是這樣了。

《青島往事》編劇趙冬苓:好編劇就是要和自己死磕

在創作了《沂蒙》《孔繁森》《青島往事》的編劇趙冬苓看來,“工匠精神”是“在創作的內容上要求真,所謂的求真就是你所寫的故事一定要有真問題、真困境。”

“比如,我現在生活在北京,北京給我提供了很多的基礎,但是我要忍受霧霾,要忍受高房價,那么我是不是要回去,我回到我原來的三線城市、四線城市,我可能就要回到一個關系社會,回到一個一眼望到底的生活里面去,那么這種選擇我覺得就是屬于真問題”。

一些老編劇在和年輕編劇介紹經驗時,總是會傳授和制片方怎么死磕,但趙冬苓認為,必須先和自己死磕。“要和自己死磕,要一絲不茍”。

在創作《青島往事》時,趙冬苓光大綱就做了14稿。當初在應邀創作《青島往事》時,青島方面沒有告訴她怎么寫、寫什么,她本能地覺得應該去寫商戰,卻因前有《大染坊》這樣高山仰止的作品而不敢碰觸。

“所以我一直在那兜兜轉轉尋找有沒有別的講述方式。我寫的非常絕望,大綱第十稿還是第十一稿,我已經不知道怎么樣,這種時候你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你會覺得你已經寫不出來了,你已經不行了”。所幸最后,她鎖定了“青島股票交易所”,于是有了今天的《青島往事》。

“在市場不規范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告訴年輕編劇怎么保護自己的利益,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有出息的編劇,如果你希望自己不光只是完成一個快消品,你希望自己在編劇事業上真正有所作為,一定要有這種和自己死磕的精神”。

《士兵突擊》編劇蘭曉龍:打磨劇本如打鐵,一錘錘敲掉雜質  

近段時間,編劇蘭曉龍在工作上有些“怠慢”。原因呢,則是幸福地做奶爸了。“剛出生的孩子你不陪伴他,就丟失了他的成長,所以我舍不得丟失這幾年”。 

以《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為眾人所熟知的蘭曉龍,對“工匠”的理解很特別。“我們做事情是不可能不計成本地去做事情,但是在你剛開始做的時候,就不要那么去計成本”。

一般來說,做劇本的常態是,先有草綱幾千字,再有分集大綱幾萬字,最后有劇本幾十萬字。但是蘭曉龍卻是倒過來的“倒三角形”。“我原來做一個電影,寫電影劇本之前要做大綱,大綱寫了15萬字,到了劇本的時候寫了11萬字,然后又做了第二稿,成功寫到6萬8千字”。

《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成為許多觀眾心中最深刻的是士兵形象

而這個過程,被蘭曉龍貼切地形容為打鐵。“整個過程有點象打鐵的過程,你一錘一錘把鐵礦的雜質給去掉”。

據蘭曉龍回憶,曾經有個片的一場戲在現場拍的時候感覺很好,但又想也許沒有這一段更好。在反復猶豫不定中,他回到了家里,卻又覺得該剪,于是大半夜又開車回去把它剪掉。“這就是一個打鐵的過程,你真的做的時候是不能太計算成本的”。

在他看來,編劇雖然辛苦,但不是苦力,是能榨出快樂的。“我們從行業中尋找樂趣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打鐵是一個很快樂的過程,你把金屬變成你想要的形狀這是多么有快樂的事情。但如果你喪失了這個能力,很快就不行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 電視劇精品 編劇 劉和平 蘭曉龍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