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27 22:38:51
如果電影是甘醇,那么商業片可稱烈酒,藝術片則是葡萄美酒,垃圾爛片無非酒精而已甚至是工業酒精。其余以電影之名出現的各種山寨克隆,無論是微電影還是網絡大電影,即是兌水飲料,毫無電影語境中的言說價值。
每經編輯|周鐵東
周鐵東/文
據悉,騰訊視頻以每集900萬元的價格買下《如懿傳》的網絡版權,成為推高今年電視劇市場價的導火線。我兩年前提出的“內容決定論”又不幸被驗證。當時本人曾撰文指出:“作為傳播工具、傳播渠道和傳播平臺的互聯網不可能取代作為內容的‘真經’,而決定這些傳播平臺的傳播價值的東西則恰恰是內容本身。沒有內容,整個互聯網就只是一坨坨毫無生命力的服務器而已。” 從今年暑期開始,中國的電影市場在經歷了多年的持續譫妄之后,終于開始回歸冷靜與理性。當沸沸揚揚的浮沫被撇去,水落石出的資本市場將進入一個內容饑渴的時代。誰持有優質內容,博弈實力的鐘擺就會擺向誰。為此,我們可以從電影市場格局來看看互聯網對電影的“延展”與“稀釋”。
電影作為一個產業,其結構可以簡化為一個物質層面、一個經濟層面和一個社會層面,交織于一個政治框架。這一結構的填充物只能是內容本身。物質層面表現為電影的物理介質(當年的膠片和現在的硬盤)以及機器設備、攝影棚、聲光電色等純物質和純技術的東西。經濟層面側重于電影產品實現產值的各個環節和手段以及本行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對國民經濟構成的沖擊、影響和貢獻。具體表現在行業本身實現的產值、提供了多少就業機會、上繳了多少利稅、本行業的支出為幾何、所促發的相關產業的產值、引發了其他行業的多大價值的經濟活動等。社會層面所涉及的則是對社會大眾生活方式、文化消費趨勢、社會倫理導向以及國民心態等方面的影響。政治框架就像是如來佛的手掌、唐僧的緊箍咒,以上各個層面無論如何延展,終究脫不開它的框束。它并不僅僅局限于意識形態和審查制度,而是指每一個層面進展和實施過程中的各種政治考慮:如為了票房而犧牲藝術追求亦屬政治考慮之范疇。這一框架涵蓋著政策法規、定位取向、人口地緣、種族敏感、文化禁忌、宗教限制、電影節獲獎等方面。
電影是以金錢為媒、以商業為繼、技術和藝術聯姻而生出的產品,是一項跨學科的、工業化的創作、生產與經營實踐,事涉社會心理學、心理學、社會(人類)行為學、動物行為學、人類學、社會學、文學、歷史、天文、地理、科技等人類經驗可能涵蓋的各個領域的各個方面,其一切功能的實現首先要依托于影院。電影發行有特定的窗口期,影院為其第一窗口,業內稱之為“瓶頸”,它是一部影片實現利潤流的第一關,是電影市場的把門人。好萊塢大公司的幾乎所有影片都會通過影院這第一窗口來實現第一筆收入,因為影院發行的好壞,尤其是通過影院發行建立起來的良好口碑決定著其下游產值的實現。美國每年100多億美元的國內影院票房可以派生出4~6倍的下游產值,構筑出7000~8000億美元的經濟貢獻。通過影院這一窗口,電影成為美國最成功的出口產業。
鑒于此,美國獨立公司在預算許可的情況下,也會竭力在影院發行其影片。即使財力不濟,也會盡量由大公司通過影院代理發行。如果一部電影的收入流是一列火車的話,影院票房便是這列火車的車頭,車頭的動力是需要燃燒成本的,所以影院環節是唯一有可能賠錢而且大都賠錢的窗口。如果車頭足夠強勁,則可以拉動足夠的車廂,橫向海外延展,縱向下游挖掘。所以,美國的影院票房僅占總收入的13%~17%左右,其余部分則來自于下游產值。而咱們的電影85%的收入都得仰仗于影院,而恰恰是這樣一個對影院有著生死攸關依賴性的產業卻頻頻有人叫囂會被互聯網取代。
從電影市場的總體結構而言:窗口是電影市場縱深立體的開拓,檔期則是電影市場橫向平面的延展,這便從空間和時間維度上構成了一個多元的立體結構。除了第一窗口“影院(Theatrical Release)”之外,還有時間間隔一般為三個月的第二窗口“單片付費電影頻道(Pay Per View)及輔助權利(Ancillary Rights)”、第三窗口“有線付費電影頻道(Pay TV)”、第四窗口家庭錄像(Home Video)、第五窗口有線電視(Cable TV)、第六窗口無線電(Network)、第七窗口地方電視,美國稱作“辛迪加”(Syndication)和第八窗口視頻點播以及包括互聯網在內的新媒體(Video on Demand & New Media)。另外,與所有窗口重疊和交叉并能延續多年的營收鏈還包括海外發行和商品開發。如此,一部銳意做大的影片可便以開掘出一道數以十億美元的利潤流。
互聯網對電影的延展:助推其成為巨大的新經濟增長點
互聯網與影視的融合并非始自今天,從網絡播放平臺誕生的那一天起,它便是影視行業的一個自然延伸并在近年來成為其巨大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果沒有互聯網平臺的延伸與支撐,世界獨立電影產業可能不復存在。作為平臺與渠道的互聯網從內容上反哺影視則更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其對影視行業的加盟,非但不會對影視產業構成不良沖擊,反而會壯大產業規模,令傳統電影行業得以更為有效地延展。內容、渠道與平臺之間,是一種共生關系,亦是一種融合。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一種健康的產業結構。
互聯網陪伴我們已有20多年,而互聯網視頻的誕生也已十年有余,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也超過五年。20年來,中國的銀幕數卻從當初的不足2000塊增長到目前的近40000塊,全球銀幕數從過去的五萬塊增長到目前的15萬塊。影院不但沒有消失,反而不斷增長,日益繁榮。助推這種持續發展的力量正是受眾不可饜足的內容本身。比如成立于1997年的Netflix,多年來,它所做的一切都是內容建設,平臺建設只是順應其內容建設的默認值而已。其全球訂戶已經超過5000萬,其中美國訂戶為3600萬,占全美視頻流媒體市場份額的32.3%,影視片庫幾乎涵蓋了世界上所有大制片公司的所有片目。但即使如此,節目內容還是難以滿足訂戶的所有需求,以至于被媒體指責為“不再是一個好電影租借之地的代名詞”。
當收音機被發明時,有人判了電影的死刑,可是電影不但沒死,廣播劇和電影錄音剪輯等版權交易反而成為電影經濟的延伸,同時還為電影的營銷宣傳增添了新的渠道。當電視發明,當錄像發明,尤其是當家庭影院被發明之后,更有無數人無數次地宣判電影的死刑,可是電影不但沒死,目前從電視和家庭錄像一端所得收益已經遠遠高于影院票房,甚至成為了好萊塢大公司的利潤支撐和獨立電影賴以存活的基石。
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后,當我們還在對互聯網心存疑慮滿懷杞憂之時,一大批網絡播放平臺,如Netflix, Amazon, Hulu, Showbox, iTunes等卻在過去五年乃至十年來一直在支撐和推動著全球獨立電影的繁榮與發展。行業事實已經不斷證明,由于電影產業所固有的韌性和彈性,任何新技術和新媒體的產生,不但不會削弱電影本身,反而還會壯大其規模,延展其生命力。可是我們對這些彌漫全球的網絡平臺卻利用不夠,我們只能在墻內一任被資本助推的所謂“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對電影進行侵蝕和稀釋。
互聯網對電影的稀釋:久而久之必定會導致思維稀釋
“微電影”和“網絡大電影”應該是中國的互聯網對中國電影的最大侵蝕和稀釋。其實,這兩個在電影語境中并不存在的概念都脫胎于“短片”這個電影鼻祖,因為誕生之初的電影均為“短片”。短片指不夠故事片長度的任何影片,到底多長,卻沒有統一標準。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定義則是:“片長為40分鐘以下的原創電影”。長度介于短片和標準故事片之間的電影稱為“短故事片”(featurette)。從早期的行業角度而言,“短片”之意有故事片加映片的隱含假定,這是短片在傳統市場上的生存空間,傍著長片而活,而當今卻沒有這樣的行業實踐了。就目前而言,“短片”只能存活于各種電影節,且不以盈利為目的,算是獨立制片的一部分,低成本或無成本(有人贊助)。贊助商包括:電影獎學金、非盈利組織、商業贊助或私人基金等。短片的主要功能在于供新人練手,增加其經驗,展示并證明其才華,以便吸引私人投資者、娛樂公司或電影制片廠投其長片,以最終登堂入室,建功立業。短片本身卻不能支撐一個自成一體的商業模式。
電影早期長短片共存,同受歡迎,尤其是喜劇短片。1920年代以前,一張電影票包括一個正片和幾個加演片:正片一、正片二、喜劇短片、5—10分鐘卡通片和新聞紀錄片。喜劇短片尤其流行,通常能夠形成系列,卓別林的早期影片大都為系列喜劇短片(如小流浪漢系列)。這應該算是現代電視情景喜劇的雛形和鼻祖了。盡管其放映地位低于正片,但更受歡迎,相當于正規演出中的小丑插科。當年的很多喜劇巨星如查理•卓別林和巴斯特•基頓都是憑借這些喜劇小品來登堂入室的。卡通短片主要是短小題材,新聞紀錄片也是加演片的標配。所有的制片公司都有短片開發和生產部門。尤其是默片時代和有聲片早期,很多公司主要生產短片,甚至只生產短片。這是電影的早期形態,我們現在所謂的“微電影”則是對這一“原點”的返祖和退行。1930年代,由于大蕭條,發行體制發生巨變。此前是影院自主組織片源和放映節目組合,大蕭條之后便是由制片廠捆綁式銷售,一個正片搭配一個加演正片一個卡通片,此外便很少有其他節目。這種雙正片的興起使得此前的雙本短片作為商業類別開始衰落。到1940年代,當年的許多短片明星都不再出演短片而專事長片創作,使得影院的加演片僅存少量早期系列的自然延續和迪斯尼與華納的動畫短片。 到1950年代,電視興起,短片的商業放映宣告死亡,《三個小丑》(The Three Stooges)成為短片時代的終結者,1959年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短片從此變成了學生電影、獨立電影和實驗性特種電影的代名詞。
動畫短片壽命稍長,以其低成本制作茍延殘喘,但最終還是難免衰落。華納于1969年關閉了動畫部。《粉紅豹》(The Pink Panther)是最后一個在影院歷久不衰的系列動畫短片,從1964年開始,一直到1980年,見證并支撐了動畫短片的整個興衰史。到1960年代,動畫短片的市場大都轉向電視,所有動畫短片都被打包賣給了電視臺。除了皮克斯和夢工廠等為了宣傳長片而特制的動畫短片之外,短片的商業放映時代從此宣告結束。
而這一早已在世界主流市場消失的“短片”類型卻由于我們產能過剩、容量有限的電影產業的“溢出”效應而成為一個 “微電影”和“網絡大電影”的次產業。這無疑是互聯網對電影的最大稀釋。
延展是電影本身利用互聯網延長自己的商業壽命,增強自己的傳播效果,拉抻自己的長尾效應。稀釋則是電影本身對互聯網的妥協,下嫁互聯網,是典型的削足適履。電影與互聯網共生共榮:必須是錦上添花,而非麻袋繡花。無數蹭熱點的網大,雖“喜大普奔”(網大年產3000部以上,微電影則數以萬計),大家“不明覺厲”,但總歸稀薄寡淡,毫無底蘊,“藍瘦香菇”,“細思恐極”。就像無數不一而足的網絡熱詞一樣,這是網絡對內容的極大稀釋,久而久之必定會導致思維稀釋,文化稀釋,人才稀釋和受眾稀釋。對此,業界和學界,不可不察。
如果電影是甘醇(Spirit ),那么商業片可稱烈酒(Liquor ),藝術片則是葡萄美酒(Wine),垃圾爛片無非酒精而已(Alcohol )甚至是工業酒精(Industrial Alcohol )。其余以電影之名出現的各種山寨克隆,無論是微電影還是網絡大電影,即是兌水飲料,毫無電影語境中的言說價值。
2017年將會開啟與好萊塢的新一輪談判,屆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只能更加開放,進口影片將會更加兇猛。從1994年中國電影人驚呼“狼來了”開始至今,在令好萊塢電影只能“忍辱負重忍氣吞聲”甚至“卑躬屈膝點頭哈腰”的保護環境中,我們的有些電影人非但沒有修煉內功,退而結網,反而一任資本的反智濁流裹挾,隨波逐流,渾水摸魚,浪費了來之不易的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使得我們的電影內容被稀釋得面目全非,于是便有了今年暑期開始的物極必反。
【作者簡介】:

周鐵東 原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譯審、多所國內外院校和研究機構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員。1984年以來,周鐵東對國內外電影產業進行過全方位的研究,并于1995年到2005年在好萊塢工作十年。30多年來,周鐵東為國內外電影報刊撰寫長短文章600余篇,出版譯著和著述達15部,翻譯和撰寫的文字累計約800萬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