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21 00:36:51
隨著支付產業的快速發展,暴露出的風險和問題依然不能回避,比如賬戶實名制的落實、無證經營支付業務問題等。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今年來,第三方支付監管政策頻繁落地,而賬戶實名制、無證經營、挪用客戶備付金等無疑是監管的重點。
昨日(10月20日),央行副行長范一飛在“2016年第五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表示,支付產業依然處于發展的機遇期和紅利期,發展前景廣闊。
他還進一步分析指出,隨著支付產業的快速發展,暴露出的風險和問題依然不能回避,比如賬戶實名制的落實、無證經營支付業務問題等。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來,除了注銷違規企業相關支付牌照之外,央行還對多家企業開出罰單。比如,北京錢袋寶支付技術有限公司日前因違規被罰款12萬元。
中國銀聯助理總裁胡瑩在上述論壇上亦分析指出,監管力度的加大,將有利于支付市場良性、健康、有序地形成。
隱蔽性風險不斷積累
10月20日,范一飛在上述論壇上指出,支付行業賬戶實名制有待進一步落實,無證經營支付業務的問題已出現相關風險案例,包括資金被挪用、信息被截取,給商戶造成損失,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部分機構為了搶占市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標準,系統中斷、數據丟失等風險事件時有發生。”
農行副行長林曉軒表示,在看到支付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應認識到行業蘊含的風險因素在不斷積累。支付創新所帶來的紅利以及風險的隱蔽性,使一些從業機構的支付風險積累,對市場秩序帶來破壞。
近年來,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等新興支付業務相繼高速發展。
“新興的支付業務在開放環境中,尚未形成一個穩定、完善的安全論證和風險管理體系,場景與支付的深度融合,使基于支付的關聯平臺和各類應用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林曉軒坦言,在此基礎上,支付領域犯罪手段層出不窮,成為支付風險的高發地帶。
同時,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來,支付監管的政策頻頻落地,央行營業管理部開出了20多張針對支付機構的罰單。
“當前,對行業的規范和整治工作最終要解決(支付)行業發展中的問題,防止行業出現大的起伏和波動,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范一飛分析指出。
林曉軒也表示,“對(支付行業)違法違規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切實遏制了風險高發的勢頭,市場的秩序有了明顯的提升。”
支付產業仍處發展紅利期
盡管監管趨嚴,但傳統零售商、手機制造商等企業對支付牌照的興趣卻日益高漲。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0余家企業通過全資收購或者入股的方式獲得支付牌照。
“從支付市場格局來看,產業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化,產業跨界滲透與融合愈演愈烈;傳統零售商、互聯網電商、手機制造商,甚至網上約車平臺等機構都紛紛進入了支付領域,并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胡瑩表示。
她還進一步坦言,各類機構正依托支付機構抓緊向互聯網理財、網絡借貸、征信等金融領域不斷擴展,圍繞支付打造泛金融的生態體系。
范一飛亦分析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在快速變革和發展中,給支付產業帶來了新的廣闊空間,支付產業依然處于發展的機遇期和紅利期。首先,我國服務市場需求旺盛,為產業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其次,市場和技術創新同步發展,為支付產業發展持續注入活力。再次,支付服務快速發展,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形成持續的產業聚集地。
伴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區塊鏈支付技術似乎開始成為下一個科技公司爭奪的領域。“要加強數字支付的未來布局,深刻理解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應用。”林曉軒表示。
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肖風亦分析指出,區塊鏈可能對支付清算帶來多方面影響。比如,區塊鏈最核心的技術是分布式賬本,資金流和信息流合二為一,導致支付清算模式發生變化。當確認信息時,實際上資金的結算和清算也同時結束,所以任何在區塊鏈上的金融交易,從登記、交易、支付、結算、清算是一步完成的;支付清算系統所基于的數據庫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不過截至目前,區塊鏈技術仍不算很成熟的技術,仍然存在技術上的瓶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