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兒科本科專業停招17年:學生不想選 醫院招聘難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03 01:42:00

 每(mei)(mei)經編輯|每(mei)(mei)經記(ji)者 馮彪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馮彪

2000名兒童只分配(pei)到一個兒科醫(yi)生、東北(bei)女孩(hai)兒在北(bei)京某(mou)醫(yi)院對(dui)號販子沖冠一怒,圓珠筆、菜刀這(zhe)些小物件的(de)材料工藝居然遠落(luo)后于(yu)日本、德國……這(zhe)些都是2016年伊始不斷發酵的(de)社會熱點話題。

中國將(jiang)在“十三(san)五”期(qi)間蓄力沖(chong)刺,2020年(nian)實現(xian)全(quan)面建成小康社會(hui)(hui)的(de)目標。“九層之臺,始于壘土”,《每(mei)日經濟新聞》記者(zhe)帶著老百(bai)姓最關心的(de)民生(sheng)熱(re)點(dian)(dian),多方采訪調(diao)研,形成這(zhe)(zhe)組“一線報告”。這(zhe)(zhe)些(xie)問題戳(chuo)中了社會(hui)(hui)經濟生(sheng)活中的(de)痛點(dian)(dian),并已引(yin)起多名政(zheng)協(xie)委員的(de)關注,他們也會(hui)(hui)將(jiang)這(zhe)(zhe)些(xie)鮮活的(de)內容(rong)帶至(zhi)全(quan)國兩會(hui)(hui)。

今(jin)天我們首先推出(chu)一“醫”之難篇,多(duo)角度、全方面揭開(kai)兒科醫生(sheng)這(zhe)一行(xing)業目(mu)前的緊缺現狀及(ji)背后根源。

兒科醫生(sheng)工作累、收入低、職業發(fa)展(zhan)空間受限,由此引(yin)(yin)發(fa)的(de)職業吸引(yin)(yin)力(li)下降(jiang)、學生(sheng)不想選、醫生(sheng)短缺也(ye)就不難理解了。

在北京大學中國(guo)衛生(sheng)經濟(ji)研究中心(xin)主任劉國(guo)恩(en)看來,兒(er)童使用的(de)藥物量很少,出于安(an)全考慮(lv),醫(yi)生(sheng)也(ye)不(bu)敢給(gei)兒(er)童開大處方(fang)或過度檢查(cha)。因此兒(er)科(ke)醫(yi)生(sheng)為醫(yi)院創收就(jiu)很少,最后分得的(de)獎金(jin)就(jiu)比其他(ta)科(ke)室少得多,兒(er)科(ke)成為綜合(he)醫(yi)院的(de)收入“洼(wa)地”。

北(bei)京大學(xue)健康(kang)發(fa)展(zhan)研(yan)究中(zhong)心主任李玲也(ye)對《每日經濟(ji)新聞》記者說:“在我國目前(qian)醫(yi)院(yuan)‘以藥補醫(yi)’的(de)(de)機制(zhi)下,不(bu)賺錢的(de)(de)兒科不(bu)受醫(yi)院(yuan)重視(shi)。醫(yi)院(yuan)沒有投入的(de)(de)動力,學(xue)生選擇兒科職業的(de)(de)意愿也(ye)較低。”

職業吸引力不高

在今年2月24日(ri)召開的國(guo)家衛生(sheng)計生(sheng)委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gao)等教育司副巡視員宋(song)毅介紹(shao),“十二五(wu)”期間(jian),兒科醫(yi)學專業(ye)研究生(sheng)招生(sheng)數量逐年增加,共計招收8200名。

盡管如此(ci),千名(ming)兒(er)(er)童(tong)僅有(you)0.53名(ming)兒(er)(er)科醫(yi)(yi)師的現狀表明該(gai)專業缺(que)口仍然很大。《每日經濟新聞》記者(zhe)走(zou)訪發(fa)現,在(zai)北京(jing)兒(er)(er)童(tong)醫(yi)(yi)院,甚至到了下午(wu)五六點依然人(ren)流不息。位(wei)于北京(jing)清(qing)河(he)的北京(jing)京(jing)北醫(yi)(yi)院僅有(you)1名(ming)兒(er)(er)科醫(yi)(yi)生,因(yin)該(gai)醫(yi)(yi)生休假,兒(er)(er)科只得(de)暫停接診。距(ju)京(jing)北醫(yi)(yi)院不遠的北京(jing)大學人(ren)民醫(yi)(yi)院也僅在(zai)上午(wu)開設兒(er)(er)科。

兒(er)科(ke)(ke)(ke)醫生短(duan)缺的(de)背(bei)后是,1998年的(de)專(zhuan)(zhuan)業(ye)(ye)調整,將兒(er)科(ke)(ke)(ke)專(zhuan)(zhuan)業(ye)(ye)從我(wo)國醫學院本(ben)科(ke)(ke)(ke)專(zhuan)(zhuan)業(ye)(ye)目錄中剔除,兒(er)科(ke)(ke)(ke)成為臨床醫學專(zhuan)(zhuan)業(ye)(ye)中的(de)一(yi)門課(ke)程。目前(qian),除重慶醫科(ke)(ke)(ke)大學等少數(shu)學校(xiao)外,多數(shu)醫學院的(de)學生只能(neng)在研究生階段(duan)選擇兒(er)科(ke)(ke)(ke)方向(xiang)。

在上海交通大(da)(da)學(xue)醫(yi)學(xue)院附屬新華醫(yi)院院長孫錕看(kan)來,當年取消大(da)(da)學(xue)本科(ke)中的(de)兒(er)(er)科(ke)專業(ye),原因(yin)之一就是醫(yi)生是一個博學(xue)的(de)行業(ye),知識(shi)基底要寬,兒(er)(er)科(ke)更是如此(ci)。

但是,考慮到(dao)(dao)(dao)收入、工(gong)作強度等原因(yin),本科取消(xiao)兒(er)科專業后(hou),到(dao)(dao)(dao)研究生階段愿意(yi)選擇兒(er)科方(fang)向的(de)學生又(you)很少,經常需(xu)要通過調劑才能增加兒(er)科方(fang)向學生數量。孫(sun)錕也說:“由于(yu)本科沒有了(le)(le)兒(er)科專業,兒(er)科就(jiu)處(chu)于(yu)劣勢地位,甚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都取消(xiao)了(le)(le)兒(er)科目(mu)錄,學科發(fa)展受到(dao)(dao)(dao)了(le)(le)影響。”

而劉(liu)國(guo)(guo)恩則直(zhi)言(yan),兒(er)(er)科(ke)(ke)(ke)醫生(sheng)短缺的(de)原因不(bu)僅(jin)在于取消了本(ben)(ben)科(ke)(ke)(ke)專業,更在于兒(er)(er)科(ke)(ke)(ke)醫生(sheng)這個職業本(ben)(ben)身的(de)吸(xi)引力下降。實際上,內科(ke)(ke)(ke)、外科(ke)(ke)(ke)等都沒有單設本(ben)(ben)科(ke)(ke)(ke)專業。劉(liu)國(guo)(guo)恩對記者說:“工作壓力大、收(shou)入不(bu)及其(qi)他(ta)成人(ren)(ren)科(ke)(ke)(ke)室醫生(sheng),這導(dao)致兒(er)(er)科(ke)(ke)(ke)職業吸(xi)引力下降。如果沒人(ren)(ren)愿意做兒(er)(er)科(ke)(ke)(ke)醫生(sheng),即使有專業,也招(zhao)不(bu)到學生(sheng)。”

北京(jing)兒童(tong)醫院(yuan)院(yuan)長倪鑫介紹,現在(zai)的公立(li)醫院(yuan)都是差額(e)撥款事(shi)業單位,因此(ci)(ci)各個科(ke)室的創收(shou)(shou)就顯得(de)比較(jiao)重要,而兒科(ke)的創收(shou)(shou)恰(qia)恰(qia)最少。因此(ci)(ci),如(ru)果不給兒科(ke)醫生政策(ce)上的偏向(xiang),他們的收(shou)(shou)入肯定很低。

對(dui)此,劉國(guo)恩向《每(mei)日經濟(ji)新聞(wen)》記者解釋說:“我國(guo)醫(yi)生的收(shou)入(ru)由政府控制,這導致了醫(yi)生收(shou)入(ru)‘體制內不足體制外補(bu)充’,例如(ru)開大處方、過度使用醫(yi)療(liao)器材(cai)等。但是相對(dui)成(cheng)人而言,兒(er)童年齡(ling)小、得的病也多為常見(jian)病,醫(yi)生在檢查治療(liao)、用藥(yao)種類和用藥(yao)量等方面都很謹慎(shen)。這樣一來,兒(er)科醫(yi)生為醫(yi)院創收(shou)就較少,最后分(fen)得的獎金也比(bi)不上其他科室。”

除收(shou)入(ru)外,兒(er)(er)科醫(yi)生(sheng)(sheng)要(yao)(yao)想成為名醫(yi)相(xiang)對更難(nan),職業上(shang)升空間有限。劉國恩對記者(zhe)分(fen)析,兒(er)(er)科實際上(shang)是針對小(xiao)孩群體的大綜合科室(shi),要(yao)(yao)求醫(yi)生(sheng)(sheng)知識技(ji)能非常全面,但(dan)是同時又不(bu)需要(yao)(yao)像其他專科醫(yi)生(sheng)(sheng)那樣(yang)有特(te)別(bie)深入(ru)的鉆研。這樣(yang)一(yi)來,兒(er)(er)科醫(yi)生(sheng)(sheng)在(zai)論文發表、職稱評(ping)定方面都處劣勢。

收益(yi)少導致發展無動力

在(zai)一些綜合性(xing)醫(yi)(yi)院,兒科(ke)(ke)甚至出(chu)現萎縮跡(ji)象。據上(shang)海媒體報(bao)道,在(zai)很多上(shang)海的二、三級醫(yi)(yi)院甚至5~10年沒有招過新的兒科(ke)(ke)醫(yi)(yi)生。個別醫(yi)(yi)院兒科(ke)(ke)醫(yi)(yi)生辭職(zhi)了(le),實在(zai)開不下去,只得關閉兒科(ke)(ke)。

“有的綜合醫院(yuan)的兒科就(jiu)是個擺設。因為(wei)政(zheng)府規定要評上三(san)甲醫院(yuan)必須要科室齊全,一些醫院(yuan)盡管開設了兒科,但(dan)不愿(yuan)多投資建設。”劉國恩說(shuo)。

在重(zhong)慶醫(yi)(yi)(yi)科(ke)大學學習兒(er)科(ke)專業的(de)研究生(sheng)王珂(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ji)者(zhe)說:“雖然現在兒(er)科(ke)醫(yi)(yi)(yi)生(sheng)很短缺(que),但是綜合醫(yi)(yi)(yi)院(yuan)(yuan)(yuan)招(zhao)聘兒(er)科(ke)醫(yi)(yi)(yi)生(sheng)還(huan)是很少,因為兒(er)科(ke)是最不賺錢的(de)科(ke)室,醫(yi)(yi)(yi)院(yuan)(yuan)(yuan)不重(zhong)視。我考慮畢業后(hou)去兒(er)童醫(yi)(yi)(yi)院(yuan)(yuan)(yuan)或婦幼醫(yi)(yi)(yi)院(yuan)(yuan)(yuan),但兒(er)童醫(yi)(yi)(yi)院(yuan)(yuan)(yuan)的(de)發展平臺(tai)又(you)沒有綜合醫(yi)(yi)(yi)院(yuan)(yuan)(yuan)大。”

綜(zong)合醫(yi)院(yuan)兒科萎縮,病(bing)患向(xiang)婦幼醫(yi)院(yuan)和專業兒童(tong)醫(yi)院(yuan)聚積(ji)。但(dan)是,婦幼醫(yi)院(yuan)或兒童(tong)醫(yi)院(yuan)也面臨招聘難(nan)的問(wen)題。

海南省婦幼保健院人(ren)力資源部的林云燕曾(ceng)對記者(zhe)說:“2015年我們(men)醫(yi)院招聘8個兒科醫(yi)生,通過筆試的有14人(ren),最后來參(can)加面試的僅僅9人(ren),我們(men)幾(ji)乎沒有挑選的余(yu)地。”

王珂提(ti)及,盡管專門的兒科醫院較重視兒科醫生(sheng),但(dan)是她的同(tong)學也傾(qing)向選擇到綜(zong)(zong)合醫院就業,因(yin)為在綜(zong)(zong)合醫院還(huan)有轉(zhuan)到其他科室(shi)的可(ke)能性(xing),但(dan)是綜(zong)(zong)合醫院招聘兒科醫生(sheng)數量又比較少。

李玲認為(wei),如(ru)果兒(er)科不(bu)(bu)能為(wei)醫(yi)(yi)院帶(dai)來(lai)收益,甚(shen)至還要醫(yi)(yi)院的(de)(de)補(bu)貼才(cai)能維持運轉(zhuan),醫(yi)(yi)院也就(jiu)沒有增加投入、擴大規模(mo)的(de)(de)動力(li)。“如(ru)果不(bu)(bu)從根本(ben)上改變‘以藥補(bu)醫(yi)(yi)’的(de)(de)大環境,不(bu)(bu)破(po)除醫(yi)(yi)院的(de)(de)逐(zhu)利機制,就(jiu)無法(fa)解決兒(er)科醫(yi)(yi)生待遇(yu)和職業發展問題,也就(jiu)無法(fa)破(po)除兒(er)科醫(yi)(yi)生短(duan)缺(que)的(de)(de)現象。”李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ji)者(zhe)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wei)經《每(mei)日經濟新聞》報社授(shou)權,嚴禁(jin)轉載或鏡像,違(wei)者(zhe)必究。

讀者熱線(xian):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qu)稿酬。如您(nin)不(bu)希望作(zuo)品出(chu)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yao)求撤下(xia)您(nin)的作(zuo)品。

◎每經記者馮彪 2000名兒童只分配到一個兒科醫生、東北女孩兒在北京某醫院對號販子沖冠一怒,圓珠筆、菜刀這些小物件的材料工藝居然遠落后于日本、德國……這些都是2016年伊始不斷發酵的社會熱點話題。 中國將在“十三五”期間蓄力沖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九層之臺,始于壘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帶著老百姓最關心的民生熱點,多方采訪調研,形成這組“一線報告”。這些問題戳中了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痛點,并已引起多名政協委員的關注,他們也會將這些鮮活的內容帶至全國兩會。 今天我們首先推出一“醫”之難篇,多角度、全方面揭開兒科醫生這一行業目前的緊缺現狀及背后根源。 兒科醫生工作累、收入低、職業發展空間受限,由此引發的職業吸引力下降、學生不想選、醫生短缺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看來,兒童使用的藥物量很少,出于安全考慮,醫生也不敢給兒童開大處方或過度檢查。因此兒科醫生為醫院創收就很少,最后分得的獎金就比其他科室少得多,兒科成為綜合醫院的收入“洼地”。 北京大學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在我國目前醫院‘以藥補醫’的機制下,不賺錢的兒科不受醫院重視。醫院沒有投入的動力,學生選擇兒科職業的意愿也較低。” 職業吸引力不高 在今年2月24日召開的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巡視員宋毅介紹,“十二五”期間,兒科醫學專業研究生招生數量逐年增加,共計招收8200名。 盡管如此,千名兒童僅有0.53名兒科醫師的現狀表明該專業缺口仍然很大。《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發現,在北京兒童醫院,甚至到了下午五六點依然人流不息。位于北京清河的北京京北醫院僅有1名兒科醫生,因該醫生休假,兒科只得暫停接診。距京北醫院不遠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也僅在上午開設兒科。 兒科醫生短缺的背后是,1998年的專業調整,將兒科專業從我國醫學院本科專業目錄中剔除,兒科成為臨床醫學專業中的一門課程。目前,除重慶醫科大學等少數學校外,多數醫學院的學生只能在研究生階段選擇兒科方向。 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孫錕看來,當年取消大學本科中的兒科專業,原因之一就是醫生是一個博學的行業,知識基底要寬,兒科更是如此。 但是,考慮到收入、工作強度等原因,本科取消兒科專業后,到研究生階段愿意選擇兒科方向的學生又很少,經常需要通過調劑才能增加兒科方向學生數量。孫錕也說:“由于本科沒有了兒科專業,兒科就處于劣勢地位,甚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都取消了兒科目錄,學科發展受到了影響。” 而劉國恩則直言,兒科醫生短缺的原因不僅在于取消了本科專業,更在于兒科醫生這個職業本身的吸引力下降。實際上,內科、外科等都沒有單設本科專業。劉國恩對記者說:“工作壓力大、收入不及其他成人科室醫生,這導致兒科職業吸引力下降。如果沒人愿意做兒科醫生,即使有專業,也招不到學生。” 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介紹,現在的公立醫院都是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因此各個科室的創收就顯得比較重要,而兒科的創收恰恰最少。因此,如果不給兒科醫生政策上的偏向,他們的收入肯定很低。 對此,劉國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說:“我國醫生的收入由政府控制,這導致了醫生收入‘體制內不足體制外補充’,例如開大處方、過度使用醫療器材等。但是相對成人而言,兒童年齡小、得的病也多為常見病,醫生在檢查治療、用藥種類和用藥量等方面都很謹慎。這樣一來,兒科醫生為醫院創收就較少,最后分得的獎金也比不上其他科室。” 除收入外,兒科醫生要想成為名醫相對更難,職業上升空間有限。劉國恩對記者分析,兒科實際上是針對小孩群體的大綜合科室,要求醫生知識技能非常全面,但是同時又不需要像其他專科醫生那樣有特別深入的鉆研。這樣一來,兒科醫生在論文發表、職稱評定方面都處劣勢。 收益少導致發展無動力 在一些綜合性醫院,兒科甚至出現萎縮跡象。據上海媒體報道,在很多上海的二、三級醫院甚至5~10年沒有招過新的兒科醫生。個別醫院兒科醫生辭職了,實在開不下去,只得關閉兒科。 “有的綜合醫院的兒科就是個擺設。因為政府規定要評上三甲醫院必須要科室齊全,一些醫院盡管開設了兒科,但不愿多投資建設。”劉國恩說。 在重慶醫科大學學習兒科專業的研究生王珂(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雖然現在兒科醫生很短缺,但是綜合醫院招聘兒科醫生還是很少,因為兒科是最不賺錢的科室,醫院不重視。我考慮畢業后去兒童醫院或婦幼醫院,但兒童醫院的發展平臺又沒有綜合醫院大。” 綜合醫院兒科萎縮,病患向婦幼醫院和專業兒童醫院聚積。但是,婦幼醫院或兒童醫院也面臨招聘難的問題。 海南省婦幼保健院人力資源部的林云燕曾對記者說:“2015年我們醫院招聘8個兒科醫生,通過筆試的有14人,最后來參加面試的僅僅9人,我們幾乎沒有挑選的余地。” 王珂提及,盡管專門的兒科醫院較重視兒科醫生,但是她的同學也傾向選擇到綜合醫院就業,因為在綜合醫院還有轉到其他科室的可能性,但是綜合醫院招聘兒科醫生數量又比較少。 李玲認為,如果兒科不能為醫院帶來收益,甚至還要醫院的補貼才能維持運轉,醫院也就沒有增加投入、擴大規模的動力。“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以藥補醫’的大環境,不破除醫院的逐利機制,就無法解決兒科醫生待遇和職業發展問題,也就無法破除兒科醫生短缺的現象。”李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歡迎關(guan)注每日經濟(ji)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