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行業激戰:線上持續燒錢 線下抱團取暖
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25 22:46:05
最近兩年,以水果為主的生鮮電商大熱。全球知名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05年是國內生鮮電商的“萌芽年”,此后不斷有針對水果、蔬菜、生鮮等不同領域的垂直電商成立,大平臺也紛紛涉足。在各類生鮮品類中,網購水果的消費者僅次于奶制品。
尼爾森認為,目前來看,生鮮電商在中國的市場滲透率還非常低,僅有1%左右。但未來三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將呈現快速爆發式增長,2017年有望超過1000億規模,并在2018年達到1500億元的高峰。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記者 金喆
最近兩年崛起的生鮮電商正與線下實體激烈爭奪“水果大王”的稱號。根據易觀智庫近日發布的《2015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4年中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為289.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2.6%。
面對來勢洶洶的電商,百果園董事長余惠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傳統的連鎖行業面臨的最大競爭就是來自電商的競爭,今年“雙十一”期間不少水果實體店業績下滑幅度達到30%,情況稍好的也有10%左右。在這樣的緊迫形勢下,實體店必須通過“抱團取暖”來形成規模優勢,才能迫使電商與傳統實體相融合。
生鮮電商大多賠本賺吆喝 最近兩年,以水果為主的生鮮電商大熱。全球知名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05年是國內生鮮電商的“萌芽年”,此后不斷有針對水果、蔬菜、生鮮等不同領域的垂直電商成立,大平臺也紛紛涉足。在各類生鮮品類中,網購水果的消費者僅次于奶制品。
尼爾森認為,目前來看,生鮮電商在中國的市場滲透率還非常低,僅有1%左右。但未來三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將呈現快速爆發式增長,2017年有望超過1000億規模,并在2018年達到1500億元的高峰。
但是,持續的價格戰還是沒有徹底撬開用戶的大門,令大多數生鮮電商感到為難的是,盈利難、燒錢多是電商們難以邁過的一道坎。暨南大學現代流通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海權表示,現在絕大多數生鮮電商只是產業鏈中端的采購商,沒有對上游產品的控制權,很難在品質上做到標準化。
陳海權進一步指出,生鮮品種大多只有產地標簽、沒有品牌屬性,消費者經常在水果店看到如下表述,廣西沙田柚、廣東德慶皇帝柑、四會砂糖橘等通用名稱,很難看到真正有品牌的水果。另一方面,用戶消費習慣還需要培育,社區周邊可以買到大部分生鮮必需品,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使用戶沒有形成強購買意愿。
“生鮮電商還在燒錢階段探索,最終的出路就是與線下接軌,在時效性發揮優勢。”陳海權認為,現在不少生鮮電商靠低價促銷吸引流量、拼搶入口,整個市場的消費行為轉變還在培育階段。但這種模式不可持續,生鮮電商應結合區域化的屬性“落地”,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實體門店抱團取暖 盡管還在賠本賺吆喝的探索階段,快速爆發的生鮮電商已經對實體門店帶來巨大的沖擊,并在持續發酵。
余惠勇對記者坦言,電商給連鎖企業來說是非常大的壓力,尤其是“雙十一”期間不少電商以排山倒海之勢大打價格戰吸引了絕大多數的眼球,造成購買力嚴重透支,直接影響到實體店業績大幅下滑。
與此同時,實體門店還要長期面對同區域內的實體門店競爭。廣州荔灣區一家大型連鎖水果店銷售人員稱,以該門店所在的一公里范圍內共有六家水果店,除了在品質上競爭,不同店鋪必須經常靠打折、買贈等促銷手段留住顧客。
為了緩解這些壓力,實體連鎖只能抱團取暖。近日南北水果零售巨頭百果園與果多美也高調宣布并購合并,合計年銷售額在40億元左右。余惠勇說,對于傳統連鎖店而言,最大的競爭不是行業間的競爭,而是來自與電商。傳統門店必須通過聯合并快速形成大規模成本、品牌和供應鏈優勢,才能迫使電商與傳統實體相融合,來達到平衡共存與供應。
不論是生鮮電商還是傳統實體形成的共識是,看似重重阻力的生鮮電商市場仍是一片藍海。尼爾森提供的報告也指出,盡管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發展面臨著品牌建設、冷鏈與配送、產品標準化、消費者忠誠度、用戶體驗等一系列挑戰,但是從市場空間和消費者需求來看,依然看好這個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