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11-02 20:54:46
在“地王”連出,土地增值收益可觀的大背景下,11月1日晚間,廣州東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宣布,公司決定終止收購北京豐盛胡同這一通過舊改獲得土地的項目。
每經編輯|王杰
每經記者 王杰
最近一段時間,京城拍出“地王”已經不算新聞。
11月2日,豐臺區再現土拍波瀾。一聯合體以83.4億元價格并配建5.7萬平方米公租房面積的代價摘得豐臺區南苑鄉槐房村和新宮村地塊B組團。據中原地產分析師張大偉測算,地塊樓面價高達5.6萬/平方米。
在“地王”連出,土地增值收益可觀的大背景下,11月1日晚間,廣州東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宣布,公司決定終止收購北京豐盛胡同這一通過舊改獲得土地的項目。在宅地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北京的商業用地卻因乏人問津而流拍。原定于11月2日競拍的另一宗位于房山的商業金融地塊因無人報價最終流拍。
豐臺熱地樓面單價高達5.6萬元
掛牌文件顯示,上述豐臺區南苑鄉槐房村和新宮村1404-669、670、665、666、668地塊(豐臺區城鄉一體化槐房村、新宮村舊村改造項目第一期B組團)二類居住、基礎教育、社會福利、文化設施及公交樞紐用地(配建“公共租賃住房”)土地項目,與上周五成交地塊同位于南苑鄉槐房村和新宮村,土地內須配建建筑規模3萬平方米的公共租賃住房,房屋回購價格為7000元/平方米。
高地價帶來的高準入門檻也讓想要拿地的房企不得不組成聯合艦隊,前來奪地。
據現場媒體報道,中糧+首創+天恒、招商+華僑城、龍湖+首開+保利、綠城+平安+九龍倉、中鐵建+中鐵置業等5家聯合體參與競拍。
競拍中,5家聯合體均有舉牌,競拍節奏忽快忽慢,地塊報價在房企你爭我奪之中節節攀高。53輪戰罷,中糧+首創+天恒聯合體出價83.4億元觸頂合理土地價格上限。拍賣轉為公租房面積競報環節,最終經過80輪,包括招商、華僑城聯合體現場報價2.7萬平方米斬獲該地塊,算上3萬平方米的基礎共需配建5.7萬平方米公租房。
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表示,剩余13.9萬平方米純商品住宅折合樓面價為5.6萬元/平方米,相比上周五的A地塊,樓面價貴了6000元/平方米。而本宗地塊中配建的產品類型極為復雜,包括郵局、衛生所、電信機房、教育用地、社會福利用地、公交樞紐用地、文化設施用地等,相比A地塊僅有住宅和教育設施兩種類型,B地塊在產品規劃上的難度頗高。
郭毅說,這是今年豐臺拍出的第7宗住宅性質用地,此前6宗地塊的純商住宅的樓面價格水平最低也超過4萬元/平方米,最高的樊家村地塊甚至高達7.5萬元/平方米。
張大偉分析,地塊總價83.4億:排名中國土地總價歷史第19名,排名中國住宅土地歷史14,均在隔壁大哥后面。總價在北京位于歷史第三。
據悉,目前該地塊周邊二手房由于年代久遠,價格相對較低,大多3萬多元/平方米。對于熱門宅地而言,面粉貴與面包成了常態。
商業金融地塊冷
今天原定競拍的另一宗位于房山的商業金融地塊因無人報價最終流拍。郭毅說,由于位置和地塊屬性不同,導致原定今天出讓的兩宗地塊出現截然不同的命運。“房山整體庫存規模偏大,目前住宅去化周期尚很漫長,商業地塊市場前景更不容樂觀。”郭毅補充說。
事實上,北京的商業金融地塊寒流不斷。
早在10月20日,東華實業與北京中山國富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山國富”)簽訂《豐盛胡同項目收購合作意向書》,公司有意收購具有開發建設北京市西城區豐盛胡同危改西區D、E地塊權利的北京萬聯中天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100%股權,而中山國富作為項目公司唯一指定的項目收購公司北京方圓中地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圓公司”)的大股東,目前已全面負責豐盛胡同地塊項目的收購工作。上述擬收購資產的總價預計為77億元。
11月1日晚間,廣州東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宣布,公司決定終止收購北京豐盛胡同這一通過舊改獲得土地的項目。終止此次重大資產重組的原因,東華實業方面表示,鑒于本次擬收購的項目金額較大,牽涉的收購難度也較大,截至目前公司無法明確本次收購具體的時間及計劃安排,為了不影響投資者的公平交易權,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保證公司股票的正常交易,本公司決定終止該項目的收購。
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地塊的收益應該很高,距離金融街和西單商業圈都比較近,但前期投入會比較高。目前商業金融物業方面,北京的供應量總體過剩,開發投入也會比較大,未來會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關于終止收購的原因,東華實業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公告上已經有所披露。對于記者所問到的更為詳細的原因,上述人士表示,敬請關注本周內召開的投資者說明會公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