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成都市商務委副主任張金泉:站在互聯網的風口,為電子商務創新創業“火上澆油”

2015-08-31 00:46:3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江然    

◎每經記者 江然

2009年,成都市將電子商務確立為優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組建了專門的工作機構,編制發布了第一個發展規劃和配套支持政策。近年來,成都相繼成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和移動電子商務試點城市,一批創新型企業在全國脫穎而出,張金泉都是親身參與者和經歷者之一。

在這個言必稱“互聯網思維”的時代,張金泉見證了成都電子商務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的發展歷程。“無論政府還是市場,為什么說都要增強互聯網基因,這是有內在邏輯的。”對于“互聯網+”,作為成都市商務委副主任的張金泉有自己的見解。“互聯網的邏輯就是我們都在一條起跑線上,這條起跑線是透明和公平的,通過海量信息的發掘和利用,讓每個自然人的行為更理性,讓每個企業的決策更科學。”張金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如此表示。

談成都電商

互聯網提升城市競爭力

NBD:成都在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6年中,對互聯網電商的認知經歷了什么樣的轉變?

張金泉:互聯網不是簡單的技術革命,是從技術革命到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系統變革,包括社會組織和社會管理的變革,影響是全方位的。

2009年時,我們抓電子商務的切口比較小,只考慮它對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帶來的影響。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創造一些新的消費領域和增長點,需要用互聯網的手段和技術,當時還是從這個角度推動的。到了2012年以后,我們對電子商務的認知維度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就是著眼于全域成都和全產業鏈,讓電子商務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融合到每一個產業和企業,滲透到每個家庭和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從而形成跨界、跨境和跨所有制融合創新,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其實我們現在看來,互聯網化就是全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轉換發展動能,變革發展方式,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社會治理效率,同時也倒逼我們改革市場監管方式和治理體系,倒逼我們轉變政府職能和制度創新。

NBD:互聯網經濟對于提升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又起到什么作用?成都電商環境的核心競爭力又是什么?

張金泉: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對生產方式帶來很大變化,我們是從這方面考慮城市提升競爭力。一定要充分應用互聯網技術和其他現代信息技術來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建設服務業核心城市,擴大服務半徑和市場腹地。通過“互聯網+生活服務”,讓城鄉居民生活更便利,幸福感更強。電子商務會讓城市更有魅力。成都未來電子商務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在人——成都要成為有創業夢想、創業天賦的年輕人扎堆的地方,讓他們愿意來安營扎寨、安居樂業和安身立命,為他們提供很好的創新平臺、創業機會和宜居環境,這非常重要。這有利于增強對全球互聯網人才的吸引力,把成都建設成匯聚天下青年才俊的智慧之城、活力之城和律動之城,打造“有夢想來成都”的城市品牌,我覺得這是成都的未來和希望所在。

談產能過剩

信息高度對稱是改革良方

NBD:在您看來,互聯網經濟和傳統經濟本質區別在哪里?

張金泉:互聯網經濟和傳統經濟本質區別在于,因為產業跨界融合使產業邊界日益模糊,因為供應鏈協同使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轉化自如。有人將互聯網經濟等同虛擬經濟而與實體經濟對立起來,這是一種誤導。傳統再生產方式是計劃著來,每年開訂貨會,按照訂單加一點彈性組織原料、設備以及全年的產量,通過經銷商或代理商實現資本“驚險的一躍”。互聯網條件下則不是這樣,它可以做到精準營銷,可以通過C2B提高生產精準化程度;另外一個關鍵是能夠做到個性化設計個性化制造。所以大規模量身訂制這個概念,在新經濟時代大行其道,它的重要條件就是互聯網化——信息采集成本足夠低,信息足夠對稱,用戶和生產者之間的交互足夠及時。不管是“互聯網+N”還是“N+互聯網”,都代表著產業和城市轉型升級的方向。

NBD:這幾年,電商對實體店沖擊較大。企業在面臨互聯網沖擊的“緊迫性”時,該怎樣應變?

張金泉:最開始,很多企業對互聯網革命的認識是不足的,當時互聯網市場規模較小,對傳統生產方式的沖擊顯示不夠充分,所以大家感覺到狼來了狼來了,卻沒有看到狼,有些壓力,但年年難過,年年過。

2012年,很多傳統的企業感覺到壓力比較大。其實傳統零售企業出現關店也很正常,因為關了一些店也開了一些店,老百姓照樣生活,沒有供不應求,而是越來越方便。盡管線下關了很多店,線上同樣也開了很多新店,只是我們肉眼看不見而已。商業體系就像生態系統一樣始終是平衡的。這是因為互聯網發展,淘汰了一部分競爭力比較低的線下店。實際上,凡是不適應互聯網發展的傳統經濟,故步自封就只有死路一條,這是自然規律和社會進步使然,不用大驚小怪。

包括產業過剩問題,實際上是市場信息不對稱和投資信號被扭曲造成的。也是因為指導企業不善于用大數據和互聯網,盲目擴充產能,盲目擴大生產設備。在互聯網時代沒有過剩,也不應該過剩。“中國制造2025”就是把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充分運用進去,全國產能多少,各類消費需要多少,出口需要多少,成本變化是多少,能夠作出合理的投資決策。互聯網高度發達及信息高度對稱,是解決產能過剩的重要良方,我們要吃這服藥才管用。

談政府監管

對創新之火要有包容心

NBD:您如何理解“互聯網+”,又怎么理解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間的關系?

張金泉:“互聯網+市場”就是電子商務,“互聯網+政府”就是電子政務。現在加旅游、物流、文化,只要加的是市場就是電子商務,如果加政府的公共服務,如公安、交管這些就是電子政務,其實到現在這個概念仍然沒有過時。我們全面加市場,那就是各領域,一、二、三產業都要加,加電子政務是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通過電子商務不斷地深化和全面應用,改進政府公共服務的效能,能夠適應電子商務發展要求,能夠推動電子商務更有效地發展。如果市場互聯網化,政府不互聯網化,社會就會不協調,電子商務也就發展不起來,政府職能轉變和效率提升也會有問題。實際上,建設電子政府是提高政府運行效率最有效的手段。

NBD:政府在“互聯網+”時代該扮演什么角色?在監管時,又該抱以什么心態?

張金泉:作為政府來講,我們對“互聯網+”也需要有包容和寬容的心態。沒有互聯網的時候,我們監管方式是以實物監管和現場監管為主,但是未來信息是重要的無形資產,大數據是每個企業和國家的財富,政府的監管也必須要信息化,這是我們在政府管理方式當中的重大轉變。監管當中可能出現一些新的問題,所以法律、制度等標準都要改變,適應互聯網的規律和特點,體現多樣化,不留空白點。

互聯網創新層出不窮,我們現在很難想象這片海洋有多大有多深。但不能為了防止互聯網世界中出現無法預見的問題,就采取“寧可錯殺三千不放過一個”的方式,這個叫預防性管制,會扼殺創新。所以我們要抱著寬容、包容的態度,只要不損害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就讓它在這個市場上表演,看看會帶來什么問題。就算有錯先讓它試,讓問題暴露得更充分,再制定相應的規則和法規,這才是科學的監管態度。

所以在監管這個問題上,產業促進部門、執法監管部門、資源配置部門都需要有互聯網的心態和理念,至少要適應改變,既要放得開創新,又要守得住底線,光強調一方面的能力是不行的,所以在互聯網時代,對政府的治理能力是很大的挑戰。

創新之火可以燎原,我們對創新之火要有包容心,我認為越旺越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