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1 00:48:39
大多數在線教育平臺只解決了老師與學生的連接問題,而作業幫和KnewTon為代表的“個性化教育”則通過技術驅動傳統教育模式的革新,將孔子的“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做到極致。
作業幫的“自適應教育”之路
自適應教育模式的精髓是根據學習者的實際情況,量身推薦適合的課程,這被歸納為“適配學習技術”。
作業幫通過三個步驟來實現個性化推薦:第一步是知識診斷,學生先做幾道精選練習題“測試”,測試之后會得到知識診斷結果。第二步是知識建議,根據測試結果給出該科目的詳細知識點卡片,告訴學生哪些知識點是急需提升的,哪些是已熟練掌握的。第三步則是練習推送,在不同的階段性測試期間,推送本地的真題、模擬訓練給用戶,讓學生通過最少的練習掌握知識點,避免重復的、難度不匹配的無效練習。
個性化教育將是在線教育的核心優勢,也是在線教育未來的趨勢。作業幫“個性化練習三步曲”分別對應了學習過程的數據收集、推斷和建議,結合知識圖譜和推薦模型,實現個性化的教育。
作業幫如何用技術做到因材施教?
傳統教育存在致命的弱點,不論學生處于何種水平,思維模式有何差異,知識掌握情況有何不同,都要保持同樣的進度被動式地參加課程、重復練習,進而效率變低。相對于KnewTon而言,作業幫進軍個性化教育優勢更加明顯。
第一,擁有大數據以及更新機制。作業幫上線一年多積累的5000萬用戶、9500萬題庫,已掌握了學生學習習慣、題庫學科知識兩類大數據,引入全國優秀教師群體來完善和篩選題庫,在回答學生提問時也是機器算法+UGC模式雙重保障,通過這些運營手段來保證數據質量,形成了數據更新機制。
第二,大數據技術的成功實踐。基于IDL(深度學習)實驗室成果和OCR技術,作業幫借助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語義理解諸多大數據技術,建知識圖譜,將學科、課程和習題之間的關系理清楚,通過知識診斷和學生畫像,讓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
第三,基于路徑算法的推薦。作業幫在知識診斷結果和知識圖譜的基礎上,可以計算“學習路徑”,即從學生當前學習狀態到目標狀態之間需要經歷的路徑,例如哪些知識點、多大的難度、如何復習。這樣就可以給學生推薦最適合的練習題,避免其“走彎路”。
第四:IDL技術實現連續適應性。IDL實驗室所研究的深度學習技術讓機器可以自我學習、優化算法。作業幫基于其研究成果,自動化地改進教育模型,包括學習路徑算法、練習推薦模型、知識診斷模型等,而不需要人工去更新,即便是各地教育大綱變化之后,教育模型依然有效,實現“連續適應性”。
作業幫本質是通過新技術去改變傳統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效率,消滅教育鴻溝,而不只是把互聯網當作渠道的單一應用,它有著比較強的技術依賴,符合從孔子時代便存在的“因材施教”理念,并且有望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文/羅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