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3 02:06:28
每經編輯|冒詩陽
◎每經記者 冒詩陽
隨著汽車市場的轉冷以及經銷商庫存的持續高企,今年業界對經銷商的盈利預期本就不高,盡管不斷有廠商補貼經銷商或降低庫存的消息傳出,但在幾家上市公司的財報中,業績之慘淡仍讓人大跌眼鏡。
據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亞夏汽車凈利潤為259.3萬元,同比下降87.9%,超出市場預期。龐大集團一季度凈利潤3622.4萬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997萬元,降幅超過54.7%。
以經營進口車為主的國機汽車上半年凈利潤4.5億元,同比增長16.8%,但是這一增長并不是依靠進口車的批售業務所拉動,更多是依靠汽車貿易的配套服務,國機汽車在這一業務上的毛利率同比增長超過20個百分點。
經銷商集團在盈利能力上出現了嚴重分化,可以看出,在新車銷售降溫的背景下,經銷商的多元化轉型迫在眉睫。
主要經營指標堪憂
在上市的經銷商集團的各項經營指標中,利潤率的水平持續下降。其中,亞夏汽車凈利潤率僅有0.11%,比去年同期0.84%的凈利潤率,大幅滑坡,要知道,2013年亞夏汽車的凈利潤率曾處于1.91%的相對高點。此外,上半年國機汽車凈利潤率為1.28%,今年一季度龐大集團凈利潤率僅有0.26%。此外,庫存壓力是影響盈虧能力的“殺手”之一。從上市經銷商的業績報告來看,亞夏汽車上半年的庫存周轉率為2.93,比2013年下降9.6%;這一反映庫存周轉能力的財務指標下降,更是說明了亞夏汽車的庫存壓力增大。國機汽車上半年庫存周轉率為2.17,比2013年同期下滑了23.9%。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日前發布的“中國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截至7月,國內汽車經銷商庫存已經連續10個月在警戒線以上。
“經銷商從去年以來積累的高庫存情況,在今年并沒有得到大幅好轉。”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廠商今年發現向經銷商壓庫已經壓不下去了。”
更令經銷商擔憂的是,在庫存提升的情況下,車市整體仍處于下行壓力下,這進一步束縛了汽車經銷商的盈利能力。根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統計,截至今年7月,國內乘用車市場已經連續三個月出現“產銷雙降”的局面,其中7月單月終端銷量同比下滑1.1%。
在此環境下,部分經營不善實力較弱的經銷商開始被淘汰。據媒體報道,今年濟南、南昌、杭州等地均出現經銷商退網的現象。
“汽車銷量由強轉弱的時期,市場能容納的經銷商數量肯定會下降。”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記者表示,在車市下行的背景下,經銷商數量的減少是正常現象。
轉戰售后挖掘盈利點
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經銷商已經開始找尋新的盈利點。根據亞夏汽車6月發布的非公開募股方案,計劃募集總額不超過10億元,主要用于O2O汽車云服務平臺建設項目、汽車融資租賃項目。
按照亞夏汽車的計劃,募集資金的14%將被用于投資120家云服務體驗店的建設和信息化的建設,另外56%用于汽車融資租賃項目。“在美國市場,經銷商利潤更加多元化。”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會長沈榮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經銷商的利潤來源仍比較單一。”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統計,在2014年中國百強經銷商的收入構成中,有85.3%的收入來源于新車銷售,僅有8.7%來源于零部件和維修服務,2.4%來自于二手車交易。而在相對更加成熟的美國經銷商的收入構成中,新車銷售收入只占54.2%,二手車收入占比達到25.4%,零部件及維修服務占到16.6%。“在過去汽車市場銷量快速發展的時候,經銷商能夠依靠新車銷售得到足夠的盈利。”沈榮向記者表示,但在車市開始出現下行的情況下,經銷商需要向更多的盈利點發展。在沈榮看來,經銷商需要逐步調整收益結構,將主要依靠新車銷售收入的盈利模式進行優化,增加二手車、金融等價值鏈業務,優化收益結構。
有觀點認為,過去幾年中,廠商推動經銷商盲目擴張規模,已經造成了經銷商數量過剩的局面,短期內經銷商盈利狀況得到根本改善的可能性不大,行業的兼并重組也將因此進一步加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