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3 02:03:46
◎每經記者 萬敏
繼8月11日人民幣中間價出現近2%的貶值后,昨日(8月12日),人民幣中間價再次出現接近1.6%的貶值,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3306,較前一日貶值1008個基點。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中間價基本根據前一天的收盤價來確定。對此,外媒稱“中國央行信守中間價定價承諾”。
在即期價格方面,截至昨日收盤,美元兌人民幣成交價報6.3870,較前一日收盤價6.3231貶值639個基點,跌幅1.01%。而離岸人民幣市場方面則表現慘烈,中間價公布后,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早盤一度跌約2.8%,至14時35分,離岸人民幣兌美元的跌幅擴大至3.14%,報6.5839,此后跌幅略有收窄。
面對連連跌勢,專家表示系“釋放前期積累的貶值壓力”,之前人民幣匯率過于高估,且偏移市場預期時間較長。因此,小幅貶值對回歸均衡匯率、促進出口都有好處,這既不是“跳水”,更不是“貨幣戰爭”。
穩定市場預期成關鍵
如果說11日的中間價調整還有可能被看做“一次性”操作,那么12日的中間價再次下探則挑戰著市場敏感的神經。
央行新聞發言人12日表示,由于外匯市場存在日內波動,如果上日收盤匯率較上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變動較大,會導致當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相應的較上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有一定幅度變動。8月11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為6.3231元,較8月11日中間價6.2298元貶值1.5%,這是做市商在8月12日提供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時的重要參考,同時做市商也會綜合考慮外匯供求和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的因素,進而形成最終報價。“可見,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波動是正常的,不僅是中間價市場化程度提高的體現,也是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決定性作用的反映。當然,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后,做市商報價和進行市場交易試探并尋求外匯市場供求均衡點的過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些都有可能會臨時性加大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波動。短暫的磨合期過后,外匯市場日內的匯率波動以及由此帶來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變動將會逐漸趨向合理平穩。”央行新聞發言人表示。
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在昨日下午召開的人民幣匯率電話會議中表示,央行周二宣布每日制定人民幣交易中間價時將更多參考前一日實盤收盤價,意味著管理層改變了通過人為調控穩定匯率的行為,而是作為市場參與者,通過跟市場博弈來影響供求,特別是影響收盤價來影響第二日的中間價。他認為,政策實行初期可能要經歷磨合期,市場不確定性會非常大,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消化。
據外媒報道,12日央行已經通過銀行入場干預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市場匯率,干預目的是避免人民幣兌美元過度貶值,而非阻止人民幣貶值,其援引消息人士稱,央行在1美元兌6.4300元人民幣附近位置進行了干預。不過這一消息尚未得到央行證實。
“從人民幣兌美元交易的尾盤來看干預的跡象很明顯,”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央行不可能完全放棄對匯率的管制,主動貶值是一回事,而毫無節制的恐慌性暴跌則是無法接受的,那將對中國產生非常糟糕的影響。
在市場人士看來,這也讓“如何穩定市場預期,避免貶值預期自我實現”成為關鍵。
業內:降準近在眼前
盡管央行宣稱這是一次匯率定價市場化的改革措施,但沒有人會相信央行會完全放棄對人民幣匯率管理。因此,12日的中間價調整之后,最大的疑問就聚焦在,人民幣還將繼續貶值嗎,貶值多少?
目前市場普遍預期人民幣在年內將貶值3%~5%左右。對此央行新聞發言人表示,從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看,當前不存在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的基礎。此后央行還列舉了國內外經濟金融等五方面原因來證實這一觀點。
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在周三(8月12日)的最新報告中指出,隨著央行推進靈活的人民幣匯率機制,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外匯風險也將上升。由于美聯儲即將加息,持有大量美債的中國企業需要對沖利率風險。中國需要盡快發展一個活躍的衍生金融產品市場,以此幫助企業對沖外匯和利率的風險。
此外,劉利剛認為,中國央行再度降準已經近在咫尺。他預計,“中國央行將在第三季度降準50個基點,隨后將下調基準利率25個基點,第四季度還可能再次降準。”劉利剛認為,“更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將使得央行的寬松貨幣政策不再受到匯率的約束。未來人民幣的匯率浮動區間可能擴大到3~5%,甚至可能被取消。”
他認為,如果人民幣匯率真正參照一攬子貨幣,則未來人民幣仍存在較大的貶值空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