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1 02:06:55
就在阿里巴巴與蘇寧云商宣布達成全面戰略合作的同一天,8月10日,首屆“互聯網+零售”紫金峰會在蘇寧總部召開,傳統的線下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就零售O2O轉型進行了深入交流。
一直以來,在線下與線上、傳統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總是存在著深深的鴻溝,正如馬云形容的那樣,線下老說線上怎么不好,線上也總說線下怎么不好,而在昨天的峰會上,馬云、張近東、王健林和李彥宏等業界大佬所做的一件事,正是要拆掉把線下與線上分隔開來的那條無形的線,從而填平兩者間的鴻溝,讓傳統與互聯網企業真正地融合在一起,為實體經濟創造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果這一實踐真的能成功,不僅是中國經濟之幸,也為全球的商業模式刻上了深深的中國式烙印。
馬云:和傳統企業“在一起”互聯網企業才有未來
◎馬云(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對于蘇寧與阿里的戰略合作),我相信這是中國商業史上很重要的日子,也是商業界很重要的一個結合。
剛才張總講,整個談判就兩個月,我跟張總兩個月內就見了兩次。在整個談判中,我和張總幾乎沒有怎么插手,因為我們相信年輕人作的決定,一定是他們為了未來而去作的決定,也一定是正確的決定,因為只有年輕人才真正知道未來。
很多人在講,現在的傳統行業做得不是很好,很多人認為這是阿里巴巴惹的禍,或者電子商務惹的禍。其實電子商務本身活得也不是很爽。前段時間我在德國講過,幾乎很少看到互聯網公司能夠活好3年以上的,像谷歌也好,亞馬遜、騰訊也好,我們活了這幾年,每家都活得很累很辛苦。
既然傳統企業活得不好,互聯網企業活得也不好,我覺得合在一起就應該活得更好。
人類社會每次的技術革命大概50年才產生積極正面的效應,前30年都是技術的積累,未來30年才是偉大應用的開始。互聯網公司的機會未來30年一定在線下,而傳統企業或者線下企業的希望一定是在線上。未來30年,雙方必須聯系在一起,互聯網經濟不是虛擬經濟,互聯網經濟必須把虛和實結合在一起。
從去年開始,阿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對線下企業的關注,因為我們相信一點,未來20、30年如果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如果不進入到線下,不和線下融合,我們是不會有未來的。顛覆不是我們的目標,顛覆更不是我們的出發點。把整個經濟帶起來,跟傳統企業一起創造未來,才是互聯網企業應該肩負的責任。
我自己和我的團隊堅定不移地相信,如果互聯網企業只考慮自己賺錢,只考慮自己的模式,而不去考慮其他行業的影響,不幫助他們共同成長,我覺得這家互聯網公司很快也會變成一家傳統的互聯網公司。
多年以來,阿里巴巴參與了不少具體的傳統行業的發展和改造,成功率并不是很高。不成功不等于我們不努力。不能老是線下說線上怎么不好,線上說線下怎么不好。
相對于別的企業來講,蘇寧和阿里算是成功的公司,但是成功的背后有無數經歷,這些經歷包括我們敢于面對未來,改變自己。所以我們基于這些基礎,雙方達成了共識,我相信未來的20年蘇寧會更好,如果阿里能夠全心全意真誠地投入到和傳統經濟的合作,阿里的前景也會更好。
今天大家講得比較多的是“互聯網+”,其實比起互聯網加傳統企業,傳統企業更應該加上互聯網,這個世界沒有真正落后的企業,只有傳統的思想、傳統的理念、傳統的行動。
這次的合作,我們首先希望看到的是讓消費者更爽,只有消費者更爽,我們才能做得好。由于我們兩家的合作,我們能夠讓商家有更完整的通道,不僅在線上能夠得到服務,也能夠在線下得到更好的服務。
未來的轉型,企業必須掌握消費者的數據,企業必須改變自己去適應未來的消費者。
只有消費者贏了,商家贏了,我們才能自己贏,我們自己贏是共同要探索打造一個新的平臺性組織,這個組織可以把線上線下結合,數據和未來結合,實體和數字結合,我希望未來雙方的合作能為中國商界共同打造一個新的組織平臺。
這次合作有人說是不是為了競爭而合作的?我告訴大家,商業的本質不是為了競爭,競爭只是商業中的一部分,這次的合作是希望為中國、為世界、為所有的中小企業和所有的生產廠家打造一個共同發展的平臺,讓商家獲利,讓消費者獲益,要為了共同的目標,就是我們的消費者,所有為我們提供服務的那些生產廠家,因為只有合在一起,整個商業生態系統才能更加健康,更加持久。
(本文出自馬云在“互聯網+零售”紫金峰會上的主題演講,有刪節)
王健林:10年內可能不再分互聯網公司和實業公司
◎王健林(萬達集團董事長)
在過去幾年,在互聯網概念盛行的背景下提出互聯網經濟時,多少還有些讓人擔心,擔心的是虛擬經濟被提到如此高的高度,這在世界各國當中是沒有出現過的,而且也找不到一個現成的發展道路。
但今年新提出的“互聯網+”這個概念則產生了區別。看似簡單的一個符號的變化,代表思維變了,方向變了——不光提互聯網、發展互聯網只發展到線上這樣的出路,一定是互聯網與實業融合,線上線下的融合,這才能夠真正為互聯網的發展,也為我們實業長期持續的發展找到了方向。
正是基于這樣的邏輯,我們國家在十年內,可能不會再看到有所謂的互聯網公司或者實業公司(這樣的劃分)存在。
我講一下萬達正在做的“互聯網+”,萬達與互聯網實業融合做什么。
第一是互聯網+大數據。大家知道萬達是做商業中心的,今年上半年累計到店訪問人數、消費者有90多億人次,那么問題來了——我們通過計數器可以知道來了這么多人,但是來的是誰?每一個消費者的特點是什么?這是我們不曾掌握的。
對萬達來講,我們迫切需要解決有關消費者的問題,為消費者畫像,掌握消費者的數據,通過大數據運用和分析,找到今后發展的邏輯。
今年10月我們的大數據中心可以投入運營。比如我們的店相當于在社區周邊,半徑幾公里內的人每個月去幾次,通過數據中心都可以得到。通過對大數據的掌握,我們就能為今后商業的發展作出一個非常準確的定位,為國家提供有益的數據支持。
第二是互聯網+金融。萬達目前正籌建金融集團,有了這些金融單位,就需要跟互聯網結合。這一宗旨是要大幅度降低融資的成本,至少在我們開的這些店里面來解決中小商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第三是互聯網+旅游。萬達現在成立了自己的旅游控股,目標是5年內打造成為全球最大旅游企業,這是就規模而言,不是講收入。幾個月前我們投資了同程網,就是為了打造線上線下目的地融合為一體的旅游模式,中國目前還沒有出現有目的地線下公司和線上渠道融合在一起。現在的很多旅游網站就是純線上,但是沒有目的地,我們正在打造大型的目的地,我們把這種線上線下目的地捆綁在一起,推出若干個產品,這樣就有比較便宜的價格。
第四是互聯網+影視/電影。萬達院線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影視企業之一,收入增長了40%多,凈利潤比收入增長幅度還要大。在中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的情況下,影視行業還能連續5年基本保持40%~50%的環比增長,其原因一是電影的總盤子在逐漸增大,另一個核心的原因就是電影院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獲得了超高速的發展,我們估計這種發展速度還會持續向前。
在“互聯網+”方面,萬達還在學習的過程中,“互聯網+”如何運作在全世界都是新課題,也沒有成功模式,但是這是今后所有實業公司和互聯網公司唯一的方向,誰不融合就會被拋棄。
(本文出自王健林在“互聯網+零售”紫金峰會上的主題演講,有刪節)
李彥宏:中國在“互聯網+”時代具有巨大后發優勢
◎李彥宏(百度董事長兼CEO)
今天的主題是互聯網+零售,我聲明在這一點上我是外行,不僅是零售的外行,而且我個人認為,“互聯網+”中間的“+”應該是一個全新的東西,對于這個全新的東西來說,或許所有人都是外行。
這意味著在“互聯網+”這個領域,沒有前人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我們都會面臨著一個轉型,而且大家都知道,轉型是痛苦的,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進入2015年,百度也在進行轉型。這次轉型是為了適應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包括“互聯網+”的發展轉型。過去的15年內搜索引擎或者說百度給大家提供的價值是什么?就是把人們和信息聯系起來,想要找什么信息輸入一個關鍵詞就得到相關的結果,所以百度是連接人和信息的工具。
但是未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會變成一個連接人和服務的工具。由于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人和服務的連接變成了一種可能——過去如果對某一部電影感興趣,輸入電影名字之后,獲得的是電影的介紹或者是宣傳片,也可能是它周邊的電影院什么時候放映。
但是現在搜索一部電影的名字或者搜索一個電影院,不僅可以得出周邊離你最近的電影院是什么,還允許你直接購買電影票,打開座位圖可以看出哪些座位售出,哪些是空的,你勾選空的座位就可以直接下單購買,到放映的時間看就可以了。
其實不光看電影,餐飲、娛樂各種各樣的服務都因為互聯網的存在,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存在而變得更加便利,線下實體資源的利用率也因為移動互聯網平臺的存在而提高,這就是移動互聯網或者互聯網+實體產業帶來的巨大變化。
百度為了轉型付出了什么呢?兩年當中,凈利潤增速從53%降到29%。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原來百度單一的業務變成3個獨立的事業群組:移動、新興業務和搜索業務。這不僅僅是市場費用、運營費用的增加,在技術上我們也在不斷加大投入,研發的費用增長一直高于收入的增長速度。
中國的民營企業絕大多數是第一代創業者在執掌公司。這些創業者在未來5~10年中仍然跟自己的企業有密切的聯系,這其實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轉型機制。這跟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成熟市場很不一樣,那些地方絕大多數企業已經是職業經理人在操盤,所以他更關注未來一季度、未來兩三年這個企業會如何。我們的企業家應該關注的是未來5年、10年會發生什么。
所以,當你看到變化,當你看到轉型的機會的時候,你會更愿意付出短期的代價,也許這意味著你的股票下跌,意味著你的利潤變得越來越薄,但是你知道,5年、10年以后你為它做了正確的事情。
中國市場經濟雖然只有30幾年的發展歷史,但是我們也有我們的優勢,我們的企業家更能夠從一個長遠的角度來看待未來的發展,能容易下決心做轉型,真正迎接市場的變化。
零售行業的變化也是一樣的,剛才高理事長也說到,中國的電子商務從量上看已經是全球第一了,實際上對線下零售產業的沖擊非常大。但中國的零售畢竟還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畢竟80%多的消費還是在線下,那么如何讓線上和線下進行結合,其實有非常多的機會,尤其當我們的企業家下定決心做轉型的時候,我們確實在很多地方都有后發的優勢,有更愿意改變、更愿意嘗試新東西的精神,這也是我們未來無論是互聯網+零售,還是互聯網+其他產業所面臨的機遇,而這個機遇將是中國獨有的。
(本文出自李彥宏在“互聯網+零售”紫金峰會上的主題演講,有刪節)
張近東:互聯網零售需要做到多重入口
◎張近東(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
過去十年,以百度、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企業推動了中國互聯網比肩世界的發展。而現在我們提出“互聯網+”,是因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升級、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未來更大的增量和藍海將來自于互聯網與實體企業的深度融合。
因此,未來十年,我相信隨著萬達和蘇寧這樣的傳統企業的加入,互聯網技術嫁接傳統產業的“互聯網+”時代,一定會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新型互聯網企業。
雖然“互聯網+”已經成了一個大家公認的風口,很多企業都上線了自己的APP,開始建立信息團隊;但是我想大家都明白只是這些還遠遠不夠,如何讓企業真正和互聯網深度融合,一定還困擾著大家,甚至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術語叫做“互聯網焦慮癥”。
其實蘇寧也曾經有過迷茫和困擾,而隨著蘇寧O2O零售模式的逐漸成熟,我們已經開始收獲。今年上半年,蘇寧線上的增幅105%,移動端占比提升到了55%,開啟了O2O零售的直道加速。
過去大家和蘇寧的合作可能只有采銷這一個入口,而現在我們將物流、金融、大數據等,每一個環節都做成一個獨立的產品,使其都成為進入蘇寧互聯網零售這一高速公路的入口。
首先,最基礎的就是物流。不管是純線上的電商,還是線上線下融合的O2O零售,都需要把產品快捷、安全地送到用戶手里。為了更好地幫助合作伙伴,今年上半年我們已經把所有的物流資源全面向第三方合作伙伴開放。屆時,合作伙伴們不僅可以共享蘇寧的物流信息,還可以將不同渠道的商品在蘇寧物流系統共享,從而借助蘇寧的大數據挖掘進行預測生產和庫存管理。
其次是金融,這不僅是創業的發動機,更是成長型企業的血脈。為此蘇寧通過成立金融集團、小貸、消費金融等公司,運用互聯網平臺將金融云化,為合作伙伴提供眾籌、供應鏈融資和消費信貸。
第三個方面是數據服務。對于零售企業來說,信息流一直是最核心的資源。互聯網時代追求的是通過資源的共享,來實現產出的最大化。無論是傳統企業+互聯網,還是互聯網企業+傳統領域,都需要行業中實力雄厚的企業打造平臺并與大家資源共享,而蘇寧這條多年精心打造的零售高速公路,就為大家設計了很多這樣的入口。比如在座的創維、志高、美的等千余家企業已經開始使用蘇寧的物流了;也已經有3000多家中小供應商,從蘇寧獲得了超過260億元的貸款;海爾、華為、TCL、中興等知名企業,都已經派專門團隊常駐蘇寧,進行C2B聯合辦公,快速響應市場。
這都說明了渠道的定義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以前我們說渠道,指的可能就是門店和PC。而現在的渠道已經是所有與用戶的觸點,以云平臺為基礎,凡是能接觸到用戶的點都可能變為渠道,電視機、二維碼,甚至一個圖片,都可能成為用戶購買的渠道。
這種融合的結果是,不同的商品,可以選擇一個和用戶最近、最順應消費習慣的出口抵達用戶。比如傳統家電,消費者可能更愿意在門店買;而類似食品酒水等很多產品就直接在手機上買了。重要的是,這樣一條零售的高速公路,借助不同的商品,也可以通向不同的用戶群,增強黏性。
為合作伙伴打造一條互聯網零售的高速公路,是蘇寧的目標。但是互聯網+還會深入各行各業,除了零售,還會有搜索、制造、金融等很多條高速公路,只有路路相通,才能幫助我們的合作伙伴真正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在這個資源共享的時代,傳統企業要+互聯網,要擁抱BAT,擁抱所有在互聯網領域創新探索的企業。
上一個十年是互聯網的十年,未來十年是“互聯網+”的十年。互聯網會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滲透到各行各業。但是“互聯網+”最終要落地,要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
因此,我們希望所有實體伙伴們能通過蘇寧的入口,進入互聯網的高速公路,輕裝上陣;也希望所有互聯網的伙伴們,通過蘇寧的接口,為傳統企業提供更多的服務,最終我們抵達共同的出口——那就是用戶,消費者。
(本文出自張近東在“互聯網+零售”紫金峰會上的主題演講,有刪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