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1 02:06:43
◎周子勛
海關總署和國家統計局分別公布的外貿數據和物價數據表明當前中國經濟或處于短期反復筑底階段。
201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勉強保住了7%的增速,但由于受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帶來的全球需求低迷,以及經濟轉型、結構調整、債務風險等多重壓力的不利因素影響,我國經濟潛在的風險不斷增加。
盡管7月CPI超預期回升,7月下旬、8月上旬發電耗煤增速降幅縮窄,意味著8月經濟仍有望反彈,但這并不能改變經濟脆弱的大勢。
從國際環境來看,世界經濟也再次面臨通縮風險,全球貿易增長面臨停滯的可能。在全球經濟不好的大環境下,回過頭來看中國經濟,顯然不能獨善其身。受外需放緩、基數效應、匯率波動、產業結構轉型以及商品價格低迷的影響,中國7月進出口情況糟糕的表現也就在意料之中。
此外,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進口量較大的能源、資源產品普遍呈量增價跌態勢,拉低了進口的總體增速。受制于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再次下跌,國內原材料價格繼續下滑,其中金屬價格跌幅較大,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PPI的回暖。
更為重要的是,在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影響的情況下,中國出口面臨較大壓力。
還有一個因素不能忽略:隨著國家加大對外投資,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都開始“走出去”。出口退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場,掩蓋了全球市場變化的信號,使得中國部分產業過剩的結構被人為固化。而隨著外資結構調整,一部分制造業轉移到東南亞等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制造業外資的減少也反映到了進出口增速上。
當以上這些因素合在一起時,中國外貿形勢的嚴峻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事實上,7月份官方PMI新訂單和新出口訂單分項指數均出現回落,且兩者都持續位于榮枯分界線下方。同期,以出口導向型企業為主的財新中國制造業PMI也連續5個月維持在萎縮區間,且創下兩年新低。這些都反映了外需的弱勢。
而最新一期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4.1,連續5個月下滑,表明三季度我國出口壓力仍然較大。這股冷風也吹到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邊貿易。不過,出口經理人指數、出口經理人信心指數均較上月有所回升,表明出口企業對未來預期有所增強。
至于7月CPI超預期回升,市場普遍認為是豬肉價格起了推動作用。但價格連漲進一步激化供需矛盾,或為下一階段出現價格波動埋下了隱患。
不過,即便如此,目前CPI漲幅距離3%左右的年度目標仍有較大差距,這也為下半年更加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提供了空間。目前外界對于今年經濟增速能否“保7”依舊存在不同看法,但穩增長需要更多刺激政策的出臺是市場的共識。
在貨幣政策方面,考慮債務置換后的真實社會融資總量并不低,央行可能會維持適度寬松的貨幣環境。
央行8月7日發布《201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下階段將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提高金融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前者可能包括進一步降息降準,必要時積極投放流動性,而后者包括增加PSL投放以支持PPP和重點基建項目融資。此外,國務院也提出以穩定匯率等多方面措施著力“穩外貿”。
在財政政策方面,地方基建項目投資仍是穩投資乃至穩增長的關鍵力量。政府正通過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推動基建投資增長。而專項金融債將成為拉動地方基建投資的新工具。
當然,還有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是,重視實體經濟將糾正過去的發展誤區。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必須重視實業,尤其是要重視制造業。制造業發展普遍遭遇困境、大量資本逃離實業,這對中國經濟是危險信號。
近幾年來,中國經濟過于追求資產化、證券化,金融業發展迅速,忽略了實體經濟、制造業的發展。如果沒有實業、沒有企業載體,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就是云中漫步,成了無本之木。
對目前階段的中國來說,金融業就應該為實業服務。在中國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實體經濟的發展都是重中之重。 (作者為《中國經濟時報》社評理論部評論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