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4 02:14:40
每經編輯|張雯
◎每經記者 張雯
京津冀協同發展尚在謀劃躍動之中,而北京正為蔬菜垃圾煩惱。
近日,北京市政協在市內進行重點提案督辦考察時指出,每年約有770多萬噸蔬菜進入北京,而這些蔬菜供應平均每斤產生3兩、共230萬噸的垃圾總量。據了解,凈菜產業平臺搭建將納入今年北京市制定的《“十三五”時期北京市蔬菜產業發展規劃》。
“實行‘凈菜’體系需要綜合考慮人工、包裝和損耗成本,普遍成本上升20%左右”,一位在北京經營蔬菜流通生意的企業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前流通在北京市民餐桌上的凈菜比例非常小,食品加工行業比例更大一些,但總的來看,這將是市場的發展方向。”
8月1日,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在2015崇禮中國城市發展論壇上表示,應考慮加大河北輸京蔬菜力度,在“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過程中,農業應該走在前面。
凈菜平臺亟須加快搭建
北京每年有700多萬噸蔬菜來自外地,而這些蔬菜產生了230萬噸的垃圾。
數據顯示,土豆、胡蘿卜、白薯、藕根等根莖類蔬菜經常帶著泥土一起進城,大白菜、大蔥、芹菜、韭菜、萵苣等的根葉也有將近1/4要扔掉。我國蔬菜水果在流通中的損耗率高達25%至35%,而發達國家一般控制在5%以下。
北京市政協委員在調研中發現,在蔬菜批發市場新發地,每天產生垃圾高達33噸,另外農產品包裝材料的使用也是一大能源消耗,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每天使用塑料袋22500個,編織袋1萬個,而且每經過一次中轉,必然要更換一次包裝,加劇了包裝材料的浪費。
北京市政協建議,應加快立項搭建凈菜產業市場平臺體系,將凈菜逐漸推廣進入社區。
凈菜,是將蔬菜在無菌的車間內經過人工分類擇選后,使用現代機械化加工經過浸、洗、震蕩、噴淋去除各種有害物質、控水、包裝后的蔬菜。可保鮮72小時,但需要保證溫控在0至4攝氏度之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凈菜流通平臺有望進入《“十三五”時期北京市蔬菜產業發展規劃》,根據北京市政協建議,將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形成跨區域供應產業鏈,鼓勵果蔬生產基地建立大型蔬菜初加工和深加工基地,這樣做至少降低了20%蔬菜中不可食用部分往返運輸。
河北迎產業大發展空間
在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看來,河北蔬菜尚有很大發展空間。
“盡管河北菜已經在北京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橫向看來,河北菜所占的市場份額卻低于距離較遠的山東。”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河北農業的問題在于缺少山東那樣的規模效應,進而影響到品牌建設。”
“能不能將河北靠近北京的14個縣,一個縣一個縣地作為一個園區,而不是現在一小塊地、一小塊地生產,把它集約化。”陳章良認為,將小塊地變成大塊地,讓公司進入,變成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一區一個特色,能夠形成一些農業園區,以園區推動整個農業的改革。
事實上,開啟京津冀三地蔬菜的跨區域供應產業鏈,正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的重要考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北京將全市調整農業結構、調減高耗水糧食作物、引導畜禽小散養殖戶有序退出,這給河北以更大產業發展空間,在此前,已有首農等多家北京龍頭農業企業在河北多地布局,而接下來,從“農業現代園區”到“外埠基地”建設,政策利好頻繁待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