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8 01:02:4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金喆 胡飛軍 張昊
◎每經記者 金喆 胡飛軍 張昊
隨著達瑞生物增資擴股完成,達安基因在達瑞生物的持股比例已下滑至47.71%,公司研發總監李明獨資控股的余江信誠持股已達42.29%,且出任達瑞生物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長。
事實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了解到,在達瑞生物新三板掛牌前,達安基因已將基因測序領域具有前瞻性的二代基因測序的知識產權及技術成果交給了達瑞生物,對如此重要的業務變化,達安基因在公告及其定期報告中未提及。
由于達安基因、達瑞生物以及李明均婉拒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因此,達安基因方面未公告的原因,截至發稿,也未能求證到。
達瑞生物與達安基因已進行“深度”合作
達瑞生物的招股書顯示,未來,公司產品及服務所使用的三大主要技術之一的高通量測序平臺,主要采用達安基因與戰略合作伙伴Life合作研發的半導體芯片測序技術平臺DA8600,進行體外診斷試劑研發。公司的基因測序是與達安基因合作研發完成,二代測序產品主要為半導體測序系統和21三體、18三體、13三體檢測試劑盒(高通量基因測序法)。
上述招股書還顯示,2014年10月29日,達瑞生物與達安基因簽訂《項目合作協議》,明確約定達瑞生物與達安基因前期就半導體測序系統和21三體、18三體和13三體檢測試劑盒(高通量基因測序法)進行合作研發;取得的醫療器械證由達安基因署名,形成的知識產權及技術成果歸達瑞生物所有;達安基因獲得醫療器械證后應委托公司生產相應醫療器械,并以優惠價格銷售給公司。
由此來看,上述內容可總結為三個方面:一是,達瑞生物的高通量測序平臺,采用達安基因與戰略合作伙伴Life合作研發的平臺為基礎;二是,基因測序是達瑞生物與達安基因合作完成;三是,取得的醫療器械證由達安基因署名,形成的知識產權及技術成果歸達瑞生物所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業內獲悉,當前,在分子診斷領域,用得最多的技術是測序,包括一代基因測序、二代基因測序,其中二代基因測序屬于前瞻技術。
廣州一家第三方檢測機構基因領域的專家告訴記者,上述高通量測序即二代基因測序。
記者了解到,針對達瑞生物與達安基因簽署的《項目合作協議》,在定期報告及日常公告中,達安基因沒有任何提及。
上述《項目合作協議》還顯示,高通量測序平臺,主要采用達安基因與戰略合作伙伴Life進行深度合作研發的半導體芯片測序技術平臺DA8600,進行體外診斷試劑的研發。
有業內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基因測序產業鏈中,首先要有機器即上述測序平臺,然后在這類平臺基礎上實現相應測序產品。生產測序儀器具有很高門檻,到目前為止,二代測序儀器全球做得最好的是Ilumina,其次是達安基因的合作方Life。達安基因與Life合作研發的測序平臺,很可能就是在合作過程中,達安基因將life產品進行國產化。
記者查閱達安基因公告了解到,2012年初,達安基因與Life中國區全資子公司英濰捷基成立合資公司——立菲達安診斷產品(廣州)有限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為3502.6萬元人民幣(下同),其中達安基因投資1488.605萬元,占注冊資本的42.5%;英濰捷基投資2013.995萬元,占注冊資本的57.5%。達安基因曾表述,與英濰捷基優勢互補,合作開發,意在拓展完善公司在分子診斷領域的技術平臺優勢,豐富產品線,提高并保持公司在分子診斷領域的競爭力。
達安基因還曾表示,基因測序技術也屬于分子診斷技術,公司與全球基因測序行業最著名的公司之一Life合作,說明公司非常重視這一領域的術發展。公司最開始跟Life合作用的是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但未來發展目標肯定是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
此外,達安基因、達瑞生物的主營業務均涉及體外診斷試劑(IVD)領域。而近年來,國內IVD市場的整體發展速度保持在15%~20%增速,其中免疫診斷是龍頭,分子診斷是成長最快的市場。
達瑞生物招股書顯示,達瑞生物未來產品及服務使用的三大技術之一的化學發光技術平臺,是承接了控股公司達安基因的相關人員建立的新技術平臺,以管式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作為平臺的科技核心。
對于達瑞生物承接的達安基因相關人員建立的新技術平臺,在達安基因歷史公告中,同樣沒有任何披露。
據了解,免疫診斷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同位素放射免疫(RIA)、膠體金、酶聯免疫(ELISA)、時間分辨熒光(TRFIA)、化學發光(CLIA)等技術的演進,因此上述化學發光時免疫診斷領域當前最具前瞻性的技術。
達瑞核心技術人員多“來自”達安
據上述《項目合作協議》顯示,二代測序產品是達瑞生物與達安基因合作研發。盡管上述協議未顯示雙方各自的研發人員,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達瑞生物的一些研究人員都曾在達安基因工作過。
達瑞生物招股書顯示,達瑞生物的核心業務及技術人員為李志雄、萬勇、楊學習及李玲玲。
李志雄,2007年7月至2011年2月,任職于廣州市達瑞抗體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達瑞生物),任科研部項目經理;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任職于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任免疫診斷部化學發光平臺經理;2014年4月至今任職于廣州市達瑞抗體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任化學發光平臺項目經理。
從上述履歷看,在李志雄的職業生涯中,僅僅是從事免疫診斷領域,而免疫診斷與基因測序所在分子診斷是完全不同的領域。
萬勇,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任職于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任職核心原料部主管。2014年4月至今,任職于廣州市達瑞抗體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任職CD-DST平臺經理。
從萬勇的履歷來看,曾在達安基因任職核心原料部主管,這似乎看不出來前期從事過分子診斷研發。
楊學習,2009年4月至2012年8月,任職于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任項目經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任職于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任產品設計與評價部經理;2013年9月至今任職于廣州市達瑞抗體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任核酸診斷平臺經理。
另一核心業務及技術人員李玲玲,則主要是負責營銷方面的工作,因此在達瑞生物上述四個核心業務及技術人員中,似乎也僅有楊學習一人涉及分子診斷領域。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了達瑞生物的監事、高管人員相關簡歷發現,公司監事中胥順此前在達安基因任職核心技術員,鄧傳歡在達瑞生物任科研部項目經理,而高管團隊也沒有相關的研發人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