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8 01:02:39
國內最大的互聯網配資平臺之一、米牛網創始人兼CEO柳陽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講述了親身經歷的精彩細節。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施娜
◎每經記者 施娜
A股市場始于2014年7月的一輪瘋牛行情,催生了為數眾多的股票配資平臺。此后,隨著行情繼續走高,風險加劇,監管層接連出招,幾乎是一夜之間,上半年極為紅火的場外配資業務走向末路,而那些曾在這場盛宴中享受著榮光的配資平臺,紛紛面臨生死劫。那么,在這幾個月之間,配資平臺到底經歷了哪些心理煎熬?內部又是如何看待監管禁令的?當初雄心勃勃的目標能否實現?對此,國內最大的互聯網配資平臺之一、米牛網創始人兼CEO柳陽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講述了親身經歷的精彩細節。
昨日(7月27日),滬深市場再度大跌。昨晚,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在前期對恒生網絡場外配資業務進行專項檢查的基礎上,當日,證監會組織稽查執法力量赴浙江核新同花順等公司,進一步核查有關線索。
談及股票配資,米牛網算得上業內明星。投資額累計40億元,米牛只用了268天。但此后,這個數字永遠定格在49.23億元。
6月3日,米牛網在其微信公眾號中寫道:自2014年9月8日上線,其累計投資總額跨過第一個億元花了近20天,羊年第一個交易日(2月25日)實現第一個10億元……新一個10億元,則只花了20個交易日。按照這個速度,越過50億元,可能6月就能達到。
40天后的7月13日,米牛網、658金融網等多家股票配資平臺紛紛宣布,暫停股票配資業務。除開線上的,更多的線下股票配資平臺也遭遇重擊。雖然今年四五月曾有人稱配資行業將在一年半內出現重大危機,但無人料到,危機來得如此之快。
7月底,按照此前有關規定,8月份將重新開始接受證券公司外部接入信息系統評估認證申請。但截至目前,相關的監管規定還未出來,股票配資平臺未來將何去何從,無人作答。“如果監管層認為這是違法的,我們堅決不做;如果未來監管層認為需要滿足什么樣的資質才能做,我們也會積極去爭取。”米牛網創始人兼CEO柳陽近日在其辦公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變身配資平臺創始人
2014年4月,柳陽帶領著一支來自阿里巴巴、恒生電子等在互聯網、金融服務方面具有多年從業經驗的團隊,開始了自己的二次創業之旅。
2014年4月10日,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宣布決定開展滬港通試點。有券商認為,滬港通是此輪牛市的助推因素之一。
2011年,柳陽曾和伙伴們一起聯合成立了一家投資管理公司,踏入創投領域。在做“天使”時,柳陽投資了一家傳統的股票配資企業。他希望對方可以把線下業務轉移到線上,但最終沒有成功。
而多年在恒生電子負責投資理財相關事務的柳陽,因為接觸了較多的證券投資行業人士,對股民的配資需求有較多的了解。
據了解,柳陽為恒生電子創始團隊成員,曾任集團董事、副總裁、研發中心總經理等職,因負責開發恒生證券交易系統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開始負責恒生電子的戰略和財務投資業務。“(配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柳陽說,浙江是中國民間金融的中心,其中存在很多有意思的金融形式,比如民間配資,但配資行業發展非常粗放,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如服務的主要對象是大額投資者,更多普通股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行業在很多環節上仍不規范、存在諸多灰色領域等。“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把民間的金融活動標準化,真正把產品做到透明安全”,按照這個設想,幾個月后的9月18日,米牛網上線了。
米牛網是一個P2P配資平臺,具體方式是出資人通過P2P的方式借錢給配資人,享受年化10.8%左右的固定收益,不承擔風險,而配資人提交一定比例的保證金,通過向平臺上的投資人支付固定的利息,借錢放大炒股資金。
相比融資融券,民間配資的門檻更低、杠桿更高,可選擇的投資標的更廣。“由于客戶有保證金,所以我們不對償還能力做額外審核。”柳陽說。
因為風控相對簡單,2014年下半年~2015年上半年,互聯網股票配資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也有一些P2P平臺在原有業務基礎上增加了這項業務。據不完全統計,線上的平臺有一兩百家,如果算上線下的,業內人士估計,全國將近有1萬家股票配資平臺。
風投“瘋狂”向配資平臺砸錢
“牛市來襲,通過配資加倉,成倍放大收益。一波漲停,最高可獲得相當于原有資金N倍漲幅的收益。熊市被套,行情回調,通過補倉,只需小量漲幅即可回本。”這是米牛網曾經打出的廣告語。“(去年)那會每天著急找配資客,但卻不知道怎么找、怎么推廣。”柳陽撓著頭說。
但隨著滬指從2000多點飆升至4000多點,資金供需的“蹺蹺板”發生變化,開始從“錢多客少”向“錢少客多”傾斜,而且這種情況與米牛網剛上線時,只能依靠員工的親朋好友“口口相傳”完全不同,自動找上門的配資客戶越來越多。“完成1億的交易額,去年9~10月份需要兩個月,現在三四天左右就做到了。”3月18日,米牛網宣布獲得華映資本825基金領投的4980萬元A輪融資。“預測2015年米牛網的累積配資額能超過200億元。”柳陽在2015年初設定了這個目標,但進入第二季度不久,他便將2015年的發展目標調整為了300億元。
4月5日,米牛網跨越第二個10億元,距離第一個10億元花了27個交易日;此后21個交易日,完成第三個10億元;再隔20個交易日(6月3日),完成第4個10億元。這種發展速度,就連投資方華映資本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季薇也驚嘆:米牛的增長是超乎預期的強勁。
與米牛網同期的其他股票配資平臺也做得風生水起,甚至風投也“瘋”了,不斷砸錢進入。2014年12月,尋錢網宣布獲得浙商創投和豐厚資本首輪千萬元投資;2015年4月,658金融網宣布獲得天沃科技4000萬元的A輪投資。
隨著股市一路走高,在“5·28”大跌之前,各個股票配資平臺都面臨著資金全面吃緊的情況。“深夜還在到處找錢”成了新景象,很多股票配資平臺都暫停了按天配資和“免費體驗”活動,甚至有平臺表示,排隊的資金需求量高達6億元,來8億元,只需兩三天便可消化掉。
當時的柳陽也不例外,天天在想辦法如何拓寬資金來源。除了加大線上投資端的推廣力度,還在線下走進高科技企業進行推廣。“股市行情大好,很多人不愿意來投P2P。資金的獲取難度自今年2月開始,一直在不斷增加,比如獲取1萬元的資金,2014年下半年時員工的人力成本等只要100元,到了2015年上半年,則變成了200元。”柳陽說。
“賺錢太容易了,這不正常”
談及本輪牛市,“杠桿”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今年1月28日,證監會表示,開展融資融券業務的證券公司共91家,證監會曾于1月16日向市場通報對45家券商融資類業務現場檢查情況。“以兩融目前9000億元的規模,遠遠還未達到容量的上限,我們預計,兩融規模的頂線是兩萬億元。”去年底,申銀萬國首席分析師桂浩明這樣預計。
今年4月16日,證監會網站發布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開展情況通報,明確規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參與場外股票配資、傘形信托等活動,不得為場外股票配資、傘形信托提供數據端口等服務或便利”。
去杠桿為股市降溫,證監會的意圖明顯。場外配資的這場危機,其實早就已經埋下了伏筆。只是當時滬指已快速攀上4000點,無數股民正處于興奮中,在此情況下,監管層的風險提示,似乎效果不佳。
隨著股市投資熱情的逐步提升,券商兩融業務規模持續飆升。很快,兩融就到達了桂浩明所預計的“頂”。5月20日,兩市融資融券交易余額超過2萬億元,股市流通市值約48萬億元,兩融余額占到了流通市值的4%左右。
同時,場外配資的規模,業內人士保守估計有5000億元左右,也有券商調研表示不止這個數,可能達到一兩萬億元。
雖有“禁令”高懸頭頂,但各家股票配資平臺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有一些平臺仍然想方設法繞道開“傘”,這就像一個貓和老鼠的游戲。“目前,并沒有接到相關部門的任何通知,不得開展配資,我們也沒有使用任何的信托資金。”當時的柳陽如是說。
不過,面對瘋牛,柳陽還是做出了主動降杠桿的決定。
5月25日晚,柳陽召集公司“風控委員會”成員開會,決定從5月26日起,按月配資的配資比例降到1:3;平倉線、警戒線與取保線,按配資金額計算分別提高到112%、118%、133%。
同時,在“單一股票持倉比例最高不得超過60%”的基礎上,對單一創業板股票持倉比例也作出了限制,最高不得超過50%。這個“風控委員會”由米牛網的風控、法律、業務部門各派1名人員,柳陽本人和聯合創始人吳小平等5人組成。
那一天(5月26日),滬深兩市成交量再次突破兩萬億元,刷新全球股票市場單日成交記錄。降杠桿,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在此之前,柳陽曾多次降杠桿,如從1:5降到1:4;此后,柳陽也有再降,從1:3降到1:2。
為什么主動降杠桿?柳陽表示,“基于我們對市場震蕩幅度及風險情況的研究,每次我們都做到了非常好的預見性。事實上,很多時候是我們降完杠桿股市才跌的,并不是跌了之后我們再來降杠桿。”
柳陽說,配資畢竟是有平倉線的,“5·28”大跌之前,多次降杠桿主要是因為覺得客戶賺錢太多且太容易了,這是不正常的。之后,救市過程中的降杠桿,主要考慮市場可能劇烈波動,加了杠桿的會有風險,希望能幫客戶保住財富,不要以那么高的杠桿在市場上去博,同時禁止了盈利加配。
遭遇兩大風險事件
進入6月份,滬指一度攀爬至5178點。之后,加了杠桿的股市,猶如鼓鼓的氣球突然被扎了一針。6月19日,端午節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滬指跌破4500點。隨后,A股開啟連續三周急速下跌,最低跌到3373點。
而配資顯然是靠股市吃飯。股市好的時候,門庭若市;股市不好時,門可羅雀。這種特征在這一輪股災中顯露無疑。“那段時間,米牛網每天新增的配資量還不到高峰時每天新增配資量的10%,存量也在下跌。”柳陽說。
有一組數據可以佐證:6月29日至7月3日這一周,米牛網相較6月22日至6月28日,成交量從15879萬元下滑至11952萬元,環比下滑24.73%。
一位互聯網金融創投人士曾說,股票配資的風險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股票出現斷崖式下跌,二是停牌風險。不幸的是,這一切都發生了。
10天跌20%,A股歷史僅五次,前4次都在1997年以前,而這一次杠桿牛市出現快速下跌,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一次。相比前兩周,第三周雖有“十二道金牌”救市,但滬指仍然跌去了12%。當時,A股還出現了罕見的“停牌潮”,最多時有1443只股票停牌,占比超過50%。
相比之前的“1·19”和“5·28”大跌,這次配資股民受傷嚴重,爆倉、強平等消息不斷涌出,包括米牛網在內,相對成熟的股票配資平臺強平的比例都在30%左右,而一些風控相對較差的則高達60%、70%。
由于大跌,資金供需發生大逆轉,不少配資平臺都稱可做秒配。“在這之前,在米牛網配資得等一個星期。”柳陽說。
與此同時,一些“打傘”的配資平臺資金鏈開始出現問題。
7月4日,大規模救市行動開始。7月5日,周日,柳陽給配資客戶一個個打電話,“不要加杠桿,建議逐步減倉,倉位保持在50%以下”,“可以參與但不能追高,尤其不能追漲幅在5%以上的股票。”
忙亂的救市過程中,有一種聲音被眾多股票配資行業人士認同:行業將被正名。6月30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在答記者問時說的“各證監局正在對(證券公司)自查情況進行核實。預計7月底前后可完成,8月份開始將接受證券公司外部接入信息系統評估認證申請”。
然而,行情并沒有朝大家預期的方向發展。
發自凌晨的公開信
7月12日傍晚,國家網信辦發布通知稱,全面清理所有配資炒股的違法宣傳廣告信息,并采取必要措施禁止任何機構和個人通過網絡渠道發布此類違法宣傳廣告信息。收到這則消息后,柳陽第一時間通知負責宣傳推廣的工作人員,撤下網絡上的廣告。
隨后,證監會發布《關于清理整頓違法從事證券業務活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意見》指出,嚴禁賬戶持有人通過證券賬戶下設子賬戶、分賬戶、虛擬賬戶等方式違規進行證券交易。
眼看事態趨于嚴重。柳陽第一時間通知公關、運營、技術、美工等相關人員緊急待命,同時召開緊急會議。這次會議,除了公司高管,還請來了外部的法律顧問一起參與討論。
7月12日20時30分,會議開始。柳陽提出,停止股票配資業務,但高管中是有不同聲音。
“這中間有一個討論的過程。”柳陽說,但最終大家對于如何應對監管層的《意見》達成了一致,并認為作為行業內比較有影響力的公司,需要在第一時間向市場表明態度。
隨后22時許,柳陽開始致電各輪投資人,“當時,我就說我要停了,然后(投資方)說好”。因為此前一段時間,股票配資已處于敏感狀態,柳陽和投資方有過一些交流,所以雖然事出突然,但總體上溝通還是比較順暢。
緊接著,柳陽開始思考如何和客戶解釋,與員工溝通此事,并安排新產品——存單質押融資上線。“決定是痛苦的,相當于自己砍自己。但不管有多大的困難,都要去克服。”柳陽說。
7月13日凌晨0點38分,米牛網發布《致米牛網用戶的公開信》,公告停止股票質押借款的中介服務業務。柳陽說,那一晚,他一直在忙,只睡了4個小時,凌晨4點寫好給員工的公開信后才回家,不到8點半,就有媒體電話打了過來。
相比其他配資平臺的“暫停”,柳陽做得更徹底。除了停止新增,對于按《意見》規定仍可繼續的存量,7月13日下午,柳陽提出:各方將繼續按約履行原有合同,在米牛賬戶有停牌股票的客戶,客戶可按照停牌股票市值買斷;或者根據具體情況與客戶作進一步協商處理。
一些存量客戶希望繼續,柳陽拒絕了,“監管既然有這樣一個聲音,那么在不傷害客戶的情況下,盡快停止。”
新計劃暫未出爐
“7月12日,深夜。公司管理層集體做出了一個艱難決定:停止股票質押借款中介業務……”柳陽在給米牛員工的公開信中這樣寫道。
其實,早在股市最紅火的時候,米牛網已經開始考慮打破單一業務模式。“但是,那個時候,股票這塊把其他業務的資源都吸收了,騰不出人手去做,相應地也就延后了”,柳陽說。“類似于淘寶的爆款,股票質押借款相當于我們的爆款。米牛一開始就是想做綜合化業務,而不只是股票質押借款業務,只不過我們需要一個排期表。”此時,股票配資已被柳陽轉換了一種提法。
雖然上線不到一年,但米牛網在4月份左右,已經達到了盈虧平衡線,但經過這一輪股市下跌,現在又達不到了,而此前所說的300億元目標,也不得不面臨調整。“3月提出300億元的目標,是基于當時的業務量,現在新的業務還沒有起來,無法估量”,柳陽說,“目標肯定還會再調整,需要重新做一些計劃,(至于具體計劃)還沒有這么快。”
柳陽表示,“互聯網金融仍是一個最值得創業者奮斗的領域。米牛將一如既往地在普惠金融領域努力深耕和創新探索。”
轉型,知易行難。相比米牛網的迅速反應,其他更多的股票配資平臺,現在面臨著困惑與迷茫。特別是那些資金來源主要為傘形信托的配資平臺,曾經的資金優勢變成了“燙手山芋”。
2015年4月中下旬,一配資平臺的老總說,股票配資業務一直處于“監管真空”地帶發展,存在資金繞道進入股市有違監管、準入門檻低甚至沒有門檻、操盤方惡意操作等問題,“這是一個有著原罪的行業,需要救贖。”
但如何救贖,無人知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