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7 01:00:08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周恒
◎每經實習記者 周恒
不管是雄心勃勃欲打造診所界“紅旗連鎖”的呂醫生,還是致力于打造“中國式醫療uber模式”的百匯吉,都對資本介入持開放態度。
那么,資本大佬如何看待這種新興的連鎖診所模式?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NBD)專訪了中鈺資本投資部副總裁郭慶。郭慶表示,醫療服務中的全科連鎖診所將大有作為,資本也在密切關注該領域,不過全科連鎖診所還屬于起步階段。從目前情況看,無論是自建連鎖診所模式還是平臺構建模式,都很有發展前景,關鍵在于布局的速度和其內在資源的厚度。
自建全科連鎖大有可為
NBD:目前,醫療領域興起一種連鎖診所經營,您怎么看待連鎖診所的前景?
郭慶:全科醫生連鎖診所將來大有作為。現在,隨著多點執業政策的放開,除了已經脫離了體制的醫生外,現有的醫院醫生是有機會到診所去坐診的。
這種全科醫生連鎖診所和個體傳統診所相比有很大優勢。首先是連鎖和個體之間的品牌優勢,其次是標準化診療的優勢,再有是連鎖布局的地域優勢,然后是執業醫生群體的技術優勢。
因此連鎖診所的核心競爭力在于能把握醫生質量,對醫生進行統一的培訓,對診所進行統一的品牌的管理,這些能夠做好的話,做全科醫生的連鎖診所是非常有價值的。
NBD:這種連鎖診所模式,擴張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
郭慶:首先是醫生資源問題。醫生資源本來就很少,連鎖診所擴張要有足夠的醫生支撐,醫生資源匱乏讓他們擴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遇到瓶頸。其次是管理上容易遇到問題,管理方面整體的設計和方式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還有就是,一定要立足于優勢區域,跨區域的連鎖模式是我本人不看好的,本身診所的體量就很小,再跨很大區域的話,管理半徑太大,很難形成優勢。
NBD:資本對這種模式的連鎖診所持什么態度?
郭慶:據我所知,資本對全科連鎖診所是非常關注的。但首先,政策還沒有完全落地,比如現在各地審批診所的政策不一樣,有些地方很積極,但有些地方存在政策滯后性。
其次,各種生態的全科連鎖診所目前還處于天使和VC輪階段,我們目前更加關注在醫療服務中病種清晰的專科連鎖醫院的發展,在全科連鎖上會支持區域性的有明確醫生資源的項目,會尋找項目管理團隊經驗豐富,以及有明確發展方案的項目投資。
醫療行業難形成“啞鈴效應”
NBD:目前還有一種建設連鎖平臺的模式,成都有一家公司通過整合現有診所,對這些診所做標準化的管理,后期還會建平臺,讓醫院和診所對接,做增值服務,準備打造醫療界的uber,你覺得這種模式前景如何?
郭慶:這種模式很好,方向沒有問題。包括和上游醫院打通、后期打造uber模式,都是可以實現的。患者可通過APP看身邊有哪些醫生、診所,然后進行選擇。
不過,這個行業門檻還是很高。做這樣一個平臺,首先需要很多的資源,后期考量就是綜合資源夠不夠,或者說能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其次,這個模式需要很強的地推團隊,所以后續管理和管控非常重要,但無論哪個模式,后面比的都是內功。
NBD:這種平臺式的連鎖模式,和自建連鎖診所的模式,您認為哪種模式未來的前景更好?
郭慶:我個人更傾向于自建模式的發展。醫療行業和其他行業不大一樣,經營互聯網平臺的公司,我認為非常講究“啞鈴效應”。就是要求啞鈴兩端都要很大,比如淘寶上面有很多賣家,也有更多買家相匹配。比如uber,它為什么能成功?就是它上面用車的人和開車的人兩個群體都很大,都可以快速增長。
而醫療行業不一樣,醫生是一個非常稀缺的資源,特別是在專科領域的醫生資源匱乏,決定平臺很難形成啞鈴效應。例如中國專業的心理醫生、專業康復醫生等的數量很少,你很難在這些領域構架一個平臺型的模式。另外一點是自建模式是基于現有資源,成熟一家擴張一家,盈利模式相對明確。平臺化發展的模式,盈利點較多但感覺上因為加盟制的因素,很難掌握核心醫療資源。
NBD:您認為平臺連鎖的模式如何發展?
郭慶:可以用第二種方式,做第一種方式的事兒。用平臺的優勢,可以快速進行掃蕩式的擴張,同時必須要借助資本的力量把加盟的診所變成自己的,把醫生資源管控好,然后輸出品牌,統一經營這些診所。如果這樣的話,他們就厲害了。
輕問診模式將成困局
NBD:現在一些連鎖診所也在布局線上,做互聯網+,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郭慶:我個人認為互聯網+的模式有兩類:一類是以互聯網為工具,搭建供需平臺,比如淘寶、京東,這種模式對于技術和用戶的要求不是很高,核心在于供需雙方的契合;另一類是以技術或模式為核心,然后互聯網化,這種模式技術本身很重要。
互聯網醫療大部分是第二種,就是以醫療技術服務為核心,用互聯網的手段收集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判斷,反饋到醫療的應用、管理中,醫療機構向移動醫療和互聯網醫療發展。這是醫療發展的趨勢,醫療機構必須要做這件事件。
NBD:現在,包括丁香園、春雨醫生在內的線上平臺巨頭也開始布局線下診所,這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郭慶:春雨醫生做得比較早,在醫生資源挖掘上也是比較早的。如果一直走輕問診模式,一直走下去必定是困局。因為醫生通過這種形式的遠程問診,通過文字性和圖像性的東西問診,只能解決皮毛的東西,不能解決實質性的診療。且受體制、政策和醫生資源所限,我認為這種方式不具有可持續性。
為了解決這種不可持續性,春雨醫生開始發展線下診所,利用他們現有的醫生、用戶資源和春雨醫生品牌,迅速搭建線上線下系統,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布局。丁香園也在布局線下診所,這就看他們哪家動作快,哪家的準備充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