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7 01:00:06
連鎖診所存在一定風險,如果一家門店出現惡性醫療事故,有可能會影響整個連鎖診所的品牌。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周恒 攝影報道
◎每經實習記者 周恒 攝影報道
一家成立時間僅一年多的連鎖診所項目,在取得飛速發展之后,提出了打造中國醫療界uber模式的豪言。但有業內人士指出,連鎖診所存在一定風險,如果一家門店出現惡性醫療事故,有可能會影響整個連鎖診所的品牌。而且,連鎖診所在管理等方面可以實現標準化,但治療無法標準化,這也為連鎖診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資本大佬如何看待這種模式?這種模式有沒有可持續性?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展開了調查。
一年多前,楊勛辭掉了一家在四川排名前三的醫藥公司副總職位,和人一起創立百匯吉連鎖診所項目,并擔任總經理。他說,辭去干了9年的大公司常務副總,是因為看好連鎖診所的發展前景。
短時間內,百匯吉連鎖診所的網點以燎原之勢分布在成都大街小巷。據百匯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百匯吉網點已達260多個。根據規劃,百匯吉將以成都為起點,4年內實現跨省發展,5年發展網點2000個。此外,百匯吉還有更大野心——打造“中國式醫療健康服務uber模式”。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百匯吉的260多個網點中,約250個是加盟店。那么,百匯吉如何做到標準化管理?uber模式又如何落地?
已發展門店260多家
在坐在位于成都一環路環球廣場的辦公室內,楊勛顯得躊躇滿志。他介紹到,百匯吉的愿景是成為中國新型基層醫療與健康管理連鎖服務第一品牌。
百匯吉網點在成都擴張速度極快。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8月,診所網點有20個,其中直營診所10個,加盟診所10個;截至今年7月,百匯吉網點已達260多個,其中直營診所17個,加盟診所250個左右。
楊勛介紹,百匯吉將以成都為起點,2年內實現全省跨市發展,4年內實現全國跨省發展,3年網店發展目標1000個。根據規劃,百匯吉將打造線上+線下體系,線下以百匯吉連鎖診所體系為核心,打造有網點、醫技、顧客支撐的“云醫療與云健康服務平臺”,打造“中國式醫療健康服務uber模式”。
在百匯吉連鎖診所體系中,將布局基礎診療、中醫診療、慢病管理、康復理療、健康養老、健康管理六大板塊。楊勛介紹,百匯吉的商業模式是,通過構建好的理念,尋求合作擴展網絡,用網絡對接上游醫院、下游診所等資源,然后實現上下游的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能產生增值,增值就能產生利潤。“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會和大醫院對接,通過我們的平臺,讓診所承接大醫院患者的術后管理和康復,患者到診所進行換藥、康復,診所就能產生增值。”楊勛說,診所將保留增值服務的大部分收益,小部分上交公司,然后公司自己留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交給上游的合作醫院。
楊勛表示,目前個體診所經營模式單一、經營手法落后、利潤增長點少、抗風險能力弱,而且競爭壓力大,房租、人力等成本在不斷提升,不改變只有死路一條。他認為,診所品牌化、規模化、規范化、連鎖化經營是必然趨勢。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連鎖診所存在一定風險,如果一家門店出現惡性醫療事故,有可能會影響整個連鎖診所的品牌。楊勛說,對于風險,他們也有把控和評估,首先加盟前會對診所做評估,加盟后會對診所進行監督。此外,公司還成立“百匯吉連鎖診所運營風險管理基金”,建立起風險化解與管控機制。
診所如何做到標準化?
在百匯吉連鎖診所的260多個網點中,絕大部分是加盟店。根據百匯吉數據,他們參股的直營診所只有17個。業內人士指出,百匯吉瘋狂吸納加盟門診是一柄雙刃劍,“既能成就它,也能毀滅它。”該人士還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百匯吉缺乏核心的醫療技術團隊,對加盟店的標準化管理力度也不夠。
對于診所標準化,百匯吉制定了詳細的方案,包括品牌形象與設置標準規范、醫療技術服務規范、運營管理與質量控制規范三大板塊。楊勛介紹,除了這些標準化方案,公司還聘請專家,對診所的醫生、護士、管理人員等分別進行培訓,提高他們治療、管理水平。此外,公司還會對網點進行檢查監督。
百匯吉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實施效果如何?記者走訪了成都多家百匯吉直營店和加盟店,發現網點的裝修和規劃基本都是統一風格,診所內顯眼位置懸掛有管理章程規范。多家直營店工作人員說,公司制定了標準化的流程,還經常派人檢查。
多家加盟店的工作人員表示,雖然公司制定了詳細的標準化方案,但實施起來太麻煩,他們并未嚴格執行,而公司宣稱的增值服務等項目還沒有落地,“經營好壞還是看自己。”
加盟診所目前能感受得到的實惠是,公司經常會請一些專家講課,能學到一些實用的東西,“品牌效應這些東西可能未來會體現,現在還看不到。”一名加盟診所醫生說。
在中鈺資本投資部副總裁郭慶看來,百匯吉想得到診所的認可,需要給診所配有一些標準化的東西,比如簡單的測試儀器,給予相應的技術培訓,提供藥品或耗材的供給,這樣才能“抓住”診所。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表示,連鎖診所的標識可以標準化,設備可以標準化,流程可以標準化,但最核心的醫生卻無法標準化。連鎖診所是一種好模式,管理方可以在培訓上多下點功夫,提高醫護人員的醫療水平。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連鎖診所可以在管理、裝修等方面實現標準化,但是治療無法實現標準化,“就連大醫院目前也無法實現治療標準化。”
Uber模式落地難度大
根據規劃,百匯吉將打造醫療與健康服務云平臺,云平臺包括總部與網點運營管理系統、基礎診療臨床路徑標準化系統、開放式健康管理應用支撐系統、多終端會員管理服務系統等部分。
依托這個云平臺,百匯吉將在線上推行“O2O、O+O”模式,打造“中國式醫療健康服務uber模式”。楊勛介紹,有些大醫院的醫生,有閑暇時間、有粉絲、有技術,但不愿意脫離大醫院去開診所,未來可以在百匯吉的診所實現多點執業,“很多患者有求醫需求,百匯吉就通過云平臺把雙方匹配起來,讓患者和醫生可以在他們的網點實現對接。”
醫療Uber模式能否實現?郭慶認為,患者可以通過APP看身邊有哪些醫生、診所,然后進行選擇,這些是可實現的,而且很多公司也在做這個,“關鍵要看平臺能否吸引醫生入駐線上,醫生本來就是稀缺資源,他們憑什么入駐你的平臺?”
史立臣表示,未來向顧客推廣APP客戶端的難度也很大,而且特別燒錢,“有個醫療機構在2013年向客戶推APP,只要下載APP的客戶,就贈送價值40多元的保健品。用這種方式做了一年,才發展2000多個用戶,而且這2000多個用戶轉化的門診率也不高。”
史立臣還指出,現在到診所就診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頻率很低,連鎖診所通過uber模式抓住老年人客戶的機會很小。就算通過老年人的子女進行傳導,難度也很大。
如何解決用戶發展問題,楊勛表示,公司未來將通過下面實體診所、會員營銷、承接大公司員工醫療福利等方式發展用戶。他坦言,公司目前還處于投入期,都是以千萬為單位,“人力資源、信息化、核心服務體系的研發三方面投入很大。”有業內人士還指出,百匯吉這種云平臺的模式,未來可能面臨盈利模式不明確的問題。
《《《
中鈺資本投資部副總裁郭慶:全科連鎖診所大有可為 醫療行業難有“啞鈴效應”
◎每經實習記者 周恒
不管是雄心勃勃欲打造診所界“紅旗連鎖”的呂醫生,還是致力于打造“中國式醫療uber模式”的百匯吉,都對資本介入持開放態度。
那么,資本大佬如何看待這種新興的連鎖診所模式?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NBD)專訪了中鈺資本投資部副總裁郭慶。郭慶表示,醫療服務中的全科連鎖診所將大有作為,資本也在密切關注該領域,不過全科連鎖診所還屬于起步階段。從目前情況看,無論是自建連鎖診所模式還是平臺構建模式,都很有發展前景,關鍵在于布局的速度和其內在資源的厚度。
自建全科連鎖大有可為
NBD:目前,醫療領域興起一種連鎖診所經營,您怎么看待連鎖診所的前景?
郭慶:全科醫生連鎖診所將來大有作為。現在,隨著多點執業政策的放開,除了已經脫離了體制的醫生外,現有的醫院醫生是有機會到診所去坐診的。
這種全科醫生連鎖診所和個體傳統診所相比有很大優勢。首先是連鎖和個體之間的品牌優勢,其次是標準化診療的優勢,再有是連鎖布局的地域優勢,然后是執業醫生群體的技術優勢。
因此連鎖診所的核心競爭力在于能把握醫生質量,對醫生進行統一的培訓,對診所進行統一的品牌的管理,這些能夠做好的話,做全科醫生的連鎖診所是非常有價值的。
NBD:這種連鎖診所模式,擴張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
郭慶:首先是醫生資源問題。醫生資源本來就很少,連鎖診所擴張要有足夠的醫生支撐,醫生資源匱乏讓他們擴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遇到瓶頸。其次是管理上容易遇到問題,管理方面整體的設計和方式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還有就是,一定要立足于優勢區域,跨區域的連鎖模式是我本人不看好的,本身診所的體量就很小,再跨很大區域的話,管理半徑太大,很難形成優勢。
NBD:資本對這種模式的連鎖診所持什么態度?
郭慶:據我所知,資本對全科連鎖診所是非常關注的。但首先,政策還沒有完全落地,比如現在各地審批診所的政策不一樣,有些地方很積極,但有些地方存在政策滯后性。
其次,各種生態的全科連鎖診所目前還處于天使和VC輪階段,我們目前更加關注在醫療服務中病種清晰的專科連鎖醫院的發展,在全科連鎖上會支持區域性的有明確醫生資源的項目,會尋找項目管理團隊經驗豐富,以及有明確發展方案的項目投資。
醫療行業難形成“啞鈴效應”
NBD:目前還有一種建設連鎖平臺的模式,成都有一家公司通過整合現有診所,對這些診所做標準化的管理,后期還會建平臺,讓醫院和診所對接,做增值服務,準備打造醫療界的uber,你覺得這種模式前景如何?
郭慶:這種模式很好,方向沒有問題。包括和上游醫院打通、后期打造uber模式,都是可以實現的。患者可通過APP看身邊有哪些醫生、診所,然后進行選擇。
不過,這個行業門檻還是很高。做這樣一個平臺,首先需要很多的資源,后期考量就是綜合資源夠不夠,或者說能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其次,這個模式需要很強的地推團隊,所以后續管理和管控非常重要,但無論哪個模式,后面比的都是內功。
NBD:這種平臺式的連鎖模式,和自建連鎖診所的模式,您認為哪種模式未來的前景更好?
郭慶:我個人更傾向于自建模式的發展。醫療行業和其他行業不大一樣,經營互聯網平臺的公司,我認為非常講究“啞鈴效應”。就是要求啞鈴兩端都要很大,比如淘寶上面有很多賣家,也有更多買家相匹配。比如uber,它為什么能成功?就是它上面用車的人和開車的人兩個群體都很大,都可以快速增長。
而醫療行業不一樣,醫生是一個非常稀缺的資源,特別是在專科領域的醫生資源匱乏,決定平臺很難形成啞鈴效應。例如中國專業的心理醫生、專業康復醫生等的數量很少,你很難在這些領域構架一個平臺型的模式。另外一點是自建模式是基于現有資源,成熟一家擴張一家,盈利模式相對明確。平臺化發展的模式,盈利點較多但感覺上因為加盟制的因素,很難掌握核心醫療資源。
NBD:您認為平臺連鎖的模式如何發展?
郭慶:可以用第二種方式,做第一種方式的事兒。用平臺的優勢,可以快速進行掃蕩式的擴張,同時必須要借助資本的力量把加盟的診所變成自己的,把醫生資源管控好,然后輸出品牌,統一經營這些診所。如果這樣的話,他們就厲害了。
輕問診模式將成困局
NBD:現在一些連鎖診所也在布局線上,做互聯網+,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郭慶:我個人認為互聯網+的模式有兩類:一類是以互聯網為工具,搭建供需平臺,比如淘寶、京東,這種模式對于技術和用戶的要求不是很高,核心在于供需雙方的契合;另一類是以技術或模式為核心,然后互聯網化,這種模式技術本身很重要。
互聯網醫療大部分是第二種,就是以醫療技術服務為核心,用互聯網的手段收集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判斷,反饋到醫療的應用、管理中,醫療機構向移動醫療和互聯網醫療發展。這是醫療發展的趨勢,醫療機構必須要做這件事件。
NBD:現在,包括丁香園、春雨醫生在內的線上平臺巨頭也開始布局線下診所,這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郭慶:春雨醫生做得比較早,在醫生資源挖掘上也是比較早的。如果一直走輕問診模式,一直走下去必定是困局。因為醫生通過這種形式的遠程問診,通過文字性和圖像性的東西問診,只能解決皮毛的東西,不能解決實質性的診療。且受體制、政策和醫生資源所限,我認為這種方式不具有可持續性。
為了解決這種不可持續性,春雨醫生開始發展線下診所,利用他們現有的醫生、用戶資源和春雨醫生品牌,迅速搭建線上線下系統,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布局。丁香園也在布局線下診所,這就看他們哪家動作快,哪家的準備充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