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5-07-22 21:32:50
近日,市場開始思慮IPO暫緩一類的“非常規”手段會否退出?對此,證監會有關人士明確表態稱,維穩資金近期將要退出的說法乃是謠傳。
證券時報記者 朱凱
自證監會7月3日宣布新股首次公開發行(IPO)暫緩以來,大盤走穩,市場人氣逐步恢復。暫緩后第一個交易日上證綜指上漲2.41%,經歷7日與8日兩日下跌后,指數觸及3373點階段低位,但在迄今為止的9個交易日內,上證綜指累計上漲近20%。
近日,市場開始思慮IPO暫緩一類的“非常規”手段會否退出?對此,證監會有關人士明確表態稱,維穩資金近期將要退出的說法乃是謠傳。
隨后證券時報記者從基金、券商、商業銀行等多個渠道“民意調查”后得知,認為最早在8月中旬IPO有望重啟的人士,也不在少數。他們的理由除了“拓展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這一國家層面的大背景外,也與央行近期的一些操作有關。
實際上,7月8日央行就發表聲明稱,要積極協助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證金公司)獲得流動性,用以支持股票市場穩定發展;次日,央行向證金公司提供再貸款,證金公司并向21家券商提供了2600億元信用額度,用于增持股票;同時,央行也批準了證金公司發行短期融資券,以保證后續的流動性支持。
據銀行間市場交易員透露,證金公司第一期800億元短融已于兩周前發行完畢,但原定本周一發行的第二期至少1000億元短融,據悉目前仍未成行。對此官方人士的說法是“仍在走流程”,即央行方面暫未最終批準。市場人士猜測,央行或許已認為“不能再增加流動性以支持股票市場”。
這里面實際存在著一個連鎖反應。證金公司所發行短融債券,其認購隊伍基本上是商業銀行。而證金公司所融得資金,在當前的市場背景及輿論環境下,可能會自己直接買入股票或者用于支持證券公司參與股票交易,實際上是銀行資金的入市,這與央行本身的職責存在一定背離,所以,這一做法不能過度使用。
另一個原因與IPO暫緩對基金公司“打新產品”的影響有關。據基金公司人士透露,7月以來已有近百只主要從事新股申購的基金產品停止申購,此前已經募資的則面臨著巨量贖回。據介紹,申購打新基金的“大戶”實際上是各類機構客戶,由于打新收益屬于無風險收益,因而杠桿放得比較高。而一旦IPO暫緩導致“無米下鍋”,這類基金在貨幣市場的“資金需求者”角色瞬間喪失。同時,那些本來參與打新申購的機構客戶資金,重新進入交易所及銀行間貨幣市場,在保持資金流動性的前提下,等候IPO重啟后隨時“殺入”,因此并不會參與中長期限債券的交易活動。
如果股市融資功能持續喪失,部分企業和機構勢必選擇轉移戰場去通過債券市場融資,這一點從券商近期頻頻試水金融債就可以看得出。而在地方政府債券置換發行的中長期大背景下,債市供給超量勢必加重收益率的上行壓力,企業融資成本會只升不降。這一點,從7月初以來短期限的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利率的連續上漲就可見一斑。而在交易所市場中,體現為國債回購的資金拆借價格(如GC007等),則由于上述打新基金的“缺位”而不斷下滑。資金面更多體現為一種“短期”的不理性現象。如下圖1所示。

此外,央行每周例行的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自從跟隨6月末降息而出現兩次合計85個基點的下調之后,7月2日至今該利率均維持在2.50%的水平,央行不再對此進行下調,逆回購操作規模也沒有增加。由此可見,央行不再允許資金“繼續泛濫”的政策意圖已較為明顯。
還有一點猜測在于外匯市場。與更多著眼于國內市場不同,匯率的變動可能關乎在美聯儲加息預期之下,海外資金的流向轉變問題,即所謂資金外逃的擔憂。從美元指數6月下旬至今的強勁升勢與人民幣對美元境內即期價格的“不貶值”的對比來看,央行對于穩定人民幣資產價格以遏制資金外逃的做法,市場或已一目了然。但是,央行如進行常態干預,對利率市場又將產生干擾,正所謂有得必有失。下圖的對比十分清楚。

而近期某些經濟指標的略微回暖以及豬肉價格等的重新走升,或許預示中國經濟已開始進入復蘇的最初階段。這也不支持央行繼續實施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而未來經濟一旦確立復蘇跡象,債券市場融資成本或繼續提升,從這個角度去看,新股發行的缺位不應也不能成為常態。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央行直接干預股票市場或者商業銀行參與股票買賣,無疑都是屬于“非常規”的方式。股市的健康發展,自然不能過于依賴這類手段,“不退出”反而可能是一種潛在隱患。也就是說,市場信心得到逐步恢復,違規的場內融資及場外配資入市得到糾偏,相關制度改革得到改善推進,那么,央行回到自己原本的角色,股市融資也返回它既有的路徑,都應該是可以得到市場理解的。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