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3 00:47:50
隨著供求結構逐漸改善,加上近期A股暴跌,樓市的回暖比預期的來得更快。那么,這種回暖是趨勢性的還是結構性的?下半年樓市如何走?降息、營改增等政策將為下半年樓市帶來哪些影響?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杜冉樂
◎每經記者 杜冉樂
2015年過半,我們不僅經歷了上證指數從3350點到5178點再到3795點的過山車行情,也共同見證了樓市由冷變熱的“奇跡”。《每日經濟新聞》房地產研究小組通過“快速回暖”、“一線城市”、“互聯網+”、“房產+”、“融資”及“股市資金”等關鍵詞,盤點2015年上半年樓市表現,并結合一些可預判的趨勢,預測下半年市場走向。
光耀地產卷入資金鏈危機,融創收購佳兆業,地產股再融資閘門敞開……2015年上半年全國樓市唱起了“冰與火”之歌。
這種“膠著”狀態正被近期席卷一線城市的購房熱打破,并且購房熱潮已開始向1.5線城市蔓延。
6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路過成都萬科城售樓部時發現,看房客人頭攢動,這里雖不是主城,但不少看房客沖著學區房、地鐵房等優勢而來,也有不少人在股市中碰了一鼻子灰,遂將目光投向樓市。
這只是當前樓市回暖的一個縮影。國家統計局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約65666萬平方米,比4月末減少15萬平方米,這是本輪樓市自2014年中調整以來的首次環比下滑。
隨著供求結構逐漸改善,加上近期A股暴跌,樓市的回暖比預期的來得更快。那么,這種回暖是趨勢性的還是結構性的?下半年樓市如何走?降息、營改增等政策將為下半年樓市帶來哪些影響?
回暖蔓延至1.5線城市
萬科城位于成都高新西區,號稱是萬科集團在成都試水的首個UP系創新產品,附近有一個鼎鼎有名的成都外國語學校。記者路過這里時,該校正在高調宣傳其剛剛誕生的2015年四川省高考文科狀元。另外,成都地鐵二號線百草路站也經過這里。
在萬科城售樓部,一位前來看房的吳先生說,“我現在住的面積有點小,前段時間從股市賺了一點,想買個大點的。娃娃現在也快上中學了,想給他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成都萬科營銷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萬科城正處于蓄客階段,之前也沒過多宣傳,沒想到人氣會這么高。《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期調查了解到,類似吳先生的購房者不在少數。
去年底,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在成都演講時曾談到,房地產仍是最保值的,買房須堅持幾個原則,比如學區房、剛需房、地鐵房等。
進入6月份,國內前30強房企藍光地產在成都14個樓盤“殺價”,業內稱之為“剛需清盤”行動,引來市場瘋狂搶購。
由此看來,價格仍是當前刺激住房消費的最關鍵因素。雖然各地樓市總體仍供大于求,但類似成都這種“供需兩旺”的,還包括武漢、南京等其他1.5線城市乃至不少二線城市。
中鐵二局房地產集團副總經理劉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像成都等城市的房價目前還沒有暴漲暴跌,供需比較穩定,漲幅明顯的主要是一線城市。
記者注意到,近期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房價率先領漲,深圳等部分城市更是“日光盤”、“時光盤”頻出。
庫存首現環比下滑
年初,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2169萬平方米,比2013年末增加1287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6.1%,三項指標均創歷史新高。
6月2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約65666萬平方米,比4月末減少15萬平方米,這是本輪樓市調整以來,商品房待售面積首次減少。同時,70個大中城市房價下跌幅度同比、環比均收窄,房價穩步上漲的城市個數增加,且最高漲幅均創新高。
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執行主席顧云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屬于市場本身的調節作用,加上政策驅動,從樓市周期來看,目前出現了總體回暖的態勢。
“目前,樓市應該進入一個新的回暖小周期的開端,一個小周期一般為3年,去年初真正轉冷至今剛好一年半。大周期就是白銀時代,總體供大于求,現在樓市即使趨熱,也不會過熱。”顧云昌說。
中洲控股副總經理、董秘尹善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們在惠州、上海、成都區域的項目銷售均有回暖,尤其是惠州和上海,回暖趨勢明顯。這與當前時間節點上的政策支持有關系,我們的產品也契合了消費者首次置業、改善型住房等需求。”
樓市企穩回暖的背后,首先是政策的回暖。
去年11月,央行時隔兩年首次降息;今年3月央行再次降息,同時祭出以降低首付比例為重點的“3·30”新政;5月11日、6月28日,央行再度連續降息。業內專家認為,央行進入降息通道,首先利好樓市。
一位去年9月份在成都買了房的劉姓業主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幾次降息下來,原本月供需要還3400元,等到明年申請房貸的建設銀行調息之后,月供只需要3000元,大大降低了還款壓力。上次公積金貸款沒用上,如果利率穩定,我還想買一套大的。”
并購融合大勢所趨
央行連續降息,加上各地住房公積金新政頻出,讓外界誤認為當前樓市進入“政策市”,甚至有輿論認為這是“救市”之舉。
但中國城市產業發展聯盟主席陳寶存并不認同這一看法。他解釋說,限購、限價等房地產市場的行政性調控手段今后會陸續退出,讓市場決定房價高低才是樓市穩健發展的根基。雖然近期地方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更多是對開發商和消費者的“減負”。“地方政府應在‘減負’上多做些文章。”陳寶存強調說,扶持一些重點房企,比如實力較強、開發經驗與模式較為先進的房企,讓更多的中小房企從市場調整中自我淘汰掉。
從一些上市房企來看,包括中茵股份、綠景控股、萊茵置業、宜華健康、華業資本、萬方發展、中房股份、萬通地產等中小房企正在跨界轉型,開始淡化其本身的房地產背景,部分甚至退出了地產行業。
前不久九鼎投資控股中江地產,讓業內看到了資本的兇猛。而更多的非上市中小房企也開始被整合收購,比如百強房企經典地產已被華信資產收購,中渝物業被恒大地產吞并。
在陳寶存看來,房企并購整合是當前必然趨勢,只有這樣才能走向成熟。
顧云昌認為,目前一線城市快速回暖,二三線城市相對沉寂,部分三線城市仍在“冬天”,未來區域分化會更加明顯。
那么,營改增等涉房的重大政策變革,將對房地產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業內對此看法不一。
劉斌表示,房企營改增讓監管趨于合理,使預收款進入監管賬戶,專款專用。以前房企都有其稅收籌劃和清算體系,可以實現不同項目的資金調配,但現在行不通了,這樣一來會進一步加劇房企的資金壓力,但融資成本增加有限。
顧云昌認為,營改增要求房企集約經營,減輕負擔,解決的是政府與房企的關系,有助于推動地產行業逐步走向成熟,但對樓市供求并無實質性影響。他同時指出,國家應繼續深化改革,明確保障房非市場化機制及法律界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