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0 01:19:2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江然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江然 發自成都
成都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自然稟賦優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這里文化底蘊深厚,都市風情閑恬舒適,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川菜美食回味無窮,成都亦被譽為中國“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2015年,成都市提出《關于建設以成都為中心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實施方案》,正式提出要將成都建設成世界級的旅游中心。
坐擁豐富自然、人文資源,這座城市亦不負眾望。無論是建新區還是改舊城,城市規劃與建設中,生態都被放在重要位置。去年,天府新區晉升為國家級新區。白紙畫圖,從無到有,天府新區將被打造為第二個“產業成都”。與其他新區不同的是,天府新區選擇的建設路徑是基建與生態齊行。
城建拒絕“攤大餅”
無論是早期選址,還是制定總規劃,天府新區都拒絕了“攤大餅式”的城市建設思路。按照產城融合、組團布局、宜業宜居的空間布局要求,新區被劃分為35個產城單元。把這些產城單元“區隔”開來的,正是大面積的綠隔區。以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為例,綠隔區在總面積中的占比高達70%。“從國家層面來看,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已經被提到很高的位置,無形中造就了天府新區的發展優勢。”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經發局副局長華敏說。
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汪曉崗同樣認為,優質的生態環境和高新的產業是天府新區發展的獨特優勢。
利用丘陵地內大面積的湖泊、濕地、中央公園,隔離出多個產城單元,以組團化的方式控制城市發展不往“攤大餅”的方向發展,同時營造出“入則城市、出則田園、望山見水、職住一體”的環境,吸引高端人才,反過來又將作用于本地產業升級轉型。這是天府新區建設在生態領域所下的巧勁。
2012年,成都啟動了環城生態區的規劃建設,決定傍河成湖,打造“八十公里環城綠廊”,極大地提升現代化、國際化成都的生態環境。此后,成都在市中心區域提出“六湖八濕地”生態建設規劃。
實施計劃兩步走
除了生態,成都的旅游資源也可謂得天獨厚。不僅坐擁名揚天下的青城山·都江堰、大熊貓棲息地等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還有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西嶺雪山等多處國家4A級以上景區。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已是成都市的支柱產業之一,2014年,成都市接待游客總人數達到1.86億人次,同比增長20.01%。
在“互聯網+”的熱潮以及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大棋局中,成都市旅游業迎來了新的機遇。優厚的旅游資源,也吸引著各路資本光臨。今年4月3日,中國首富王健林在成都“豪擲”千億投資,其中,落戶于都江堰的萬達文化旅游城項目占“半壁江山”,預計投資550億元。
根據《關于建設以成都為中心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實施方案》,當前,成都計劃分兩步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第一步是建成西部旅游中心城市,實現城市旅游的產品、購物、服務和營銷等全面執行國際慣例和標準體系,融入國際旅游市場產業鏈。第二步是實現從國際區域旅游目的地向世界旅游目的地轉變,以亞洲旅游中心、文化旅游產品和跨區域合作平臺為建設目標。
更多內容詳見每日經濟新聞網站:www.jzqfr.cn;
微信號nbdnews;
微博@每日經濟新聞
會務咨詢電話:028-8651638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