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0 01:19:2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婷 發自泉州
◎每經記者 李婷 發自泉州
泉州的傳統輕紡服裝企業正在嘗試被專家稱之為“品牌2.0”的創新商業模式,以此進行“二次創業”。而這正發生在《泉州制造2025》綱要制作和發布的背景之下。“我們并不清楚這趟專列究竟能夠將我們帶到哪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現在車來了我們不上車,之后是否還有車我們更不清楚。”福建海天輕紡集團董事長助理張樹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中國制造2025》規劃發布之前,首個地方性的制造規劃《泉州制造2025》綱要已在今年3月由泉州市政府宣布通過,綱要的核心設計者同時也參與了《中國制造2025》的制定。那么,走在全國前列的泉州究竟已經做了哪些有益嘗試,面臨了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泉州。
傳統制造的二次創業
庫存周轉天數從40多天增長到80多天,應收款的周轉天數也從30多天增長到80多天,毛利增長到37億元后一直在下降……
這些都是中國科學軟件所工業管理與設計中心主任韓永生及其團隊在泉州工作兩年多遇到的真實案例,對象是泉州傳統的鞋服產業龍頭企業。
福建海天輕紡集團是福建面料供應龍頭企業,2014年產值為8.6億元,客戶包括優衣庫、迪卡儂、哥倫比亞等知名品牌。但相對銷售額,利潤卻只有5%,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之下,海天輕紡開始嘗試以信息化商業模式進行“二次創業”。
這種模式被稱為“敏捷制造”,一種類似于自助餐的銷售模式,即按照用戶的需求來提供服務,在解決庫存問題的同時,又能夠在出現“爆款”缺貨現象時能作出快速反應。“敏捷制造”的核心是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先生產一部分的成衣測試市場,比如三分之一,然后依據市場實際銷售情況來決定是否補貨,補貨部分并不是成品而是原材料(可能是衣服裁片或布匹),一方面可以通過快速生產實現快速供貨,但另一方面如果銷售情況不理想,設計師可以直接通過和客戶進行互動將原材料進行改款。
為了實現這種敏捷制造,需要進行全鏈條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而在銷售渠道方面,海天輕紡則依托“互聯網+”的電商模式,同時計劃在線下只開設少量的實體體驗店。
從2014年9月開始,海天輕紡嘗試引進了數控技術生產線和信息化設備管理系統,對生產流程進行智能化改造,事實證明生產線確實提高了效率。“和改造前對比,今年5月該車間的日產量跟去年相比提高了2噸,而用工數量卻從40人減少到28人。”海天染整廠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短期的改造投入較大,但從長期來看,節省了企業成本同時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合格率。
根據為海天提供技術支持的韓永生測算,“敏捷制造”方案可將其利潤提高到15%。
提出三大專項行動
盡管泉州制造業近年來一直在進行轉型升級的調整,但仍然面臨諸多問題。“產品結構不合理、附加值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工藝裝備落后;產品質量水平不高,品牌提升受限;受電商沖擊、產能過剩、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企業利潤下滑;科教資源匱乏,公共平臺不足;中小企業融資難等等……”這些被羅列在《泉州制造2025》綱要中的問題,也是中國制造眼下存在的共性問題。
《泉州制造2025》提出通過智能制造、質量品牌、服務型制造3個專項行動計劃實現泉州制造由大變強,屆時工業總產值將達到2.5萬億元。
智能制造重在推動制造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線和生產車間建設;質量品牌則進一步提升泉州品牌的質量保障;服務型制造,則以商業模式與組織模式創新為核心,為企業傳統商業模式轉型提供服務配套。“我們過來后前后做了20多場講座,發現泉州企業對工業智能化升級改造普遍都已有認識。”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長李世其說。
但李世其認為,泉州企業家對于投資回報的預期回比較高,更希望在較短時間內就能看到利潤,但制造業2025升級改造的實現,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泉州制造2025》將加大金融體制改革力度,要解決企業融資難;并根據泉州特色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探索建立面向定制化商業模式的供應鏈金融機制及相關配套體系;研究制定民間融資管理辦法,在石化、紡織服裝、制鞋、水暖產業開展投資基金試點。“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依然缺乏大量的應用人才。”李世其認為,相對于國外循序漸進的制造工業升級,泉州企業是“2.0、3.0、4.0”同步發展,而人才的培養需要時間和實踐的積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