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0 01:18:5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劉燦邦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劉燦邦 發自北京
《中國制造2025》昨日(5月19日)正式落地,十大關鍵領域隨即曝光。其中,航天裝備被確定為重點制造領域之一,明確提出要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提升進入空間的能力。
對此,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正在研制的重型運載火箭以長征五號為代表,主要是滿足未來遠程運載需求。
規劃中同時提出要推進航天技術的轉化,而作為重型火箭主要研制單位的航天一院和航天六院在這方面都有所布局。一院下屬航天工程(603698,SH)在煤氣化技術的研發過程中,充分利用了航天液體火箭發動機和運載火箭在燃燒、傳熱等方面的研制成果和研制條件,六院下屬的航天動力(600343,SH)則是以航天軍工流體技術和慣性導航技術為核心技術。
推動重型運載火箭研制
從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發射至今,長征火箭先后將250多顆國內外航天器送入太空,形成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4個系列13種型號,成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
據統計,長征火箭前100次發射用了37年,后100次僅用了7年,發射頻度也從初期的平均每年3~4次,提升到現在的15~20次,繼俄、美之后位列世界第三,中國航天已經進入了高密度發射期。
“重型運載火箭就是長征五號,是為了未來向月球或者空間站運載更多的東西,另外火星等遠地的行星探測必須靠這些重型運載裝備,發展重型火箭是為了滿足未來遠程運載需求。”上述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長征五號是航天科技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兩級低溫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是我國目前研制規模和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運輸系統工程,是首個系統采用全新技術的以液氫/液氧/煤油為推進劑的綠色環保大型液體運載火箭。
該火箭的運載能力是現役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的兩倍左右,今后主要用于發射大噸位的近地軌道航天器,如空間站建設、大型低軌遙感衛星,也可以一箭多星的方式發射大型通信衛星或導航衛星。
我國運載火箭研制主要集中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其中,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一院)是我國最大的導彈武器和運載火箭研究、設計、試制、試驗和生產基地,主營業務包括航天工程、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等領域;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航天六院)則是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制中心,業務涵蓋運載火箭主動力系統、軌姿控動力系統及空間飛行器推進系統研究、設計、生產、試驗。
除長征五號以外,航天科技集團還啟動了長征七號及新一代小型運載火箭的研制。
此前央視報道,預計到2022年,我國將完成大型空間站建設、落月探測返回等多個航天計劃,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將逐步擔起重任。其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等一批新研大推力火箭將在未來一兩年內逐步實現首飛。
促進航天技術轉民用
規劃中提到要“推進航天技術轉化與空間技術應用”,記者注意到,相關上市公司有望成為航天技術轉化的排頭兵。目前,航天一院下屬上市公司包括航天工程,航天六院下屬只有一家上市公司航天動力。
據了解,航天工程在煤氣化技術的研發過程中,充分利用了航天液體火箭發動機和運載火箭在燃燒、傳熱、流體動力等方面的研制成果和研制條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
在上述券商研究人士看來,航天工程作為航天一院旗下上市公司,其與大股東在技術和人員方面結合得比較好。
航天六院下的上市公司航天動力則是以航天軍工流體技術和慣性導航技術為核心技術,主營業務包括泵及液壓傳動系統、變矩器及液力傳動系統、燃氣表及流體計量系統等。不過,受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影響,航天動力產品所涉及的下游客戶鋼鐵、煤炭、工程機械等行業持續低迷,相關產品增長趨緩甚至下滑,部分產品毛利率有所下滑。
上述研究員表示,長期趨勢來看,航天動力需要與大股東之間進行人員與技術的充分流動,航天動力作為航天六院旗下的資產整合平臺前景還是不錯的。
事實上,航天技術在轉化過程中也面臨很多的困難。這位研究人士告訴記者,國家期望將航天技術轉民用,但是從客觀上講,很多航天技術沒有向民用轉化的市場,這是限制航天技術轉化的基本問題;除此之外,有些航天新材料雖然技術先進,但是在地球上沒有應用的環境,現在談轉化為時過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