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4 01:26:4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1萬億元債券置換,只能暫時緩解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那么,如何長久地解決債務問題?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就地方債的解決問題專訪了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鄭春榮,他認為治本之策在于給地方穩定的收入來源。
地方債質押提高流動性
NBD:您如何看三部委對地方債券發行的支持?
鄭春榮:地方債可以采用質押,能夠提高流動性,比如投資者將地方政府債券質押獲得資金,這能提高投資者的意愿。
另外,采用定向發行,定向發給原來持有地方債券的商業銀行,這些債券到期了,地方沒錢還你可以再買新債券,以舊換新,減小市場壓力。
由于今年有1萬億元置換債務,6000億元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加上財政部本身要發行國債,龐大的債券發行交織在一起,債券市場壓力不小。三部委的政策可以緩解債券市場的沖擊和壓力,有利于債券發行。
NBD:審計署公布的今年到期債務有1.8萬億元,那么1萬億元的置換債券能否覆蓋到地方政府的到期債務?置換債券無法覆蓋怎么辦?
鄭春榮:財政部有一個說法,經測算,1萬億元置換債券占到2015年到期債務規模的56.3%,剩下的部分則需要地方政府通過各種途徑來化解。
現在的所謂的地方政府債券置換是到省里,但是不能全覆蓋,而且地市級及縣鄉都需要由省里統一來解決。某些地區局部的債務比較大,到期量較大,這有些麻煩。換句話說,還有40%多的到期債務需要地方政府自己解決,局部會有些麻煩。
關鍵在保證地方收入
NBD:今年財政收入可能減少,一方面硬性支出不少;另一方面要解決到期債務,這如何解決?
鄭春榮:財政收入形勢會比較嚴峻。要穩增長,財政保基本支出,壓力比較大。有些地方債務滾雪球,越滾越大,債務問題會比較突出。解決問題的主要辦法還是要靠上級政府的補助、變現國有資產等,大的形勢沒有大問題。
現在的問題在于財政資金捉襟見肘,壓力比較大,治理債務是開前門堵后門。但是,把地方后門堵住了,前門開得不大,融資品種不多,尤其對基層比較麻煩。
NBD:現在置換債券能否治本?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區如何平衡?
鄭春榮:治本的方法,按《新預算法》和國務院的43號文的概括:能回到政府的全部回到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債券和專項債券;能推向市場的全部推向市場,比如收益性債券,最近廣東省地熱電廠就發行了收益債券,完全推向市場。
另有一個途徑就是PPP,吸引民間資本來投資公共基礎項目。現在關鍵問題是還有一個存量債務。現在面臨新舊債務交替的問題,地方政府會面臨較大的麻煩,新舊政策過渡需要有時間。
地方政府債券還有一個獨特的問題,在于農民工進城。歐美為農民進城提供基礎設施是有一個階段性的,階段性會非常大。現在中央已經勾勒出了城鎮化的路線圖,有一個巨大的考驗,能否解決農民工進城對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基礎設施的融資量比較大,地方政府的債務比較大。這也是地方處理債務的棘手的問題。
另外,中國的財稅體制沒有為地方政府保證財政支出,地方上如果有穩定的稅收收入,也不會到體制外到處借錢。治本的方法,只有地方上有穩定有保證的財政收入,才會斷了亂借錢的念頭,也能解決債務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