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4-12-02 14:00:54
理由三:IPO受控減弱股票供給壓力
第一,IPO發行節奏受到控制。
2014年5月29日,中國證監會研究部署了學習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相關工作,通知當中明確提出要穩定市場預期,從6月份到今年年底計劃發行上市新股100家左右,并按月大體均衡發行上市。這一表態大大緩解了市場此前預期的600家擬上市企業帶來的股票供給壓力,使得消化IPO堰塞湖周期被拉長,中短期股票市場供求關系得以改善。
從6月份至今,證監會IPO發行批文的下發節奏控制相當保守,6月份有10家、7月份有12家、8月份有11家、9月份有11家、10月份有11家、11月份有11家,總計66家。證監會表示將按照各月大體均衡的原則安排發行,不會出現單個月份發行20家的情況。那么,也就是說實際下半年發行新股100家可能性不大。盡管,大盤股IPO在近期每月獲準發行新股的占比中有所增加,然監管層對發行數量和發行價的控制已大大減輕了融資端對市場的沖擊。
第二,商業銀行通過發行優先股來補充資本。
較長時間以來,商業銀行資本補充主要依靠自身利潤留存和少量的次級債券,其發行普通股往往受到市場抵觸。然商業銀行利潤留存并不能滿足一級資本補充的需要,而次級債券僅能作為其附屬資本。此外,商業銀行發行普通股又面臨銀行業上市公司股價低于其凈資產的尷尬,普通股融資就意味著國有資產流失。因此,發行優先股成為銀行這類大盤藍籌補充資本的主要方式。
2013年11月30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優先股試點的指導意見》。2014年3月21日,證監會發布《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4月18日,銀監會和證監會發布《關于商業銀行發行優先股補充一級資本的指導意見》。10月份,保監會也出臺支持銀行優先股融資相關舉措。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監管規定,優先股可能存在強制轉換為普通股的情況,因此,銀行優先股發行將主要通過非公開發行的方式展開。也就是說,股票二級市場將不會直接面對銀行股權融資的沖擊。
第三,部分藍籌股市值低于凈資產,抑制了其股權再融資意愿。
據統計,滬深兩市有58家上市公司的市凈率低于1,其數量占全部A股家數的2.26%,而其市值則達到全部A股總市值的15.57%。除了13家銀行之外,市凈率低于1的其余45家上市公司則分布在鋼鐵、有色、房地產、機械、航空、建筑、通信、公用事業等行業中,而為避免資產賤賣,這些大市值公司多無意在股價低迷階段進行普通股再融資。由此可見,受益于IPO受限、銀行轉戰優先股市場以及部分藍籌無意股權再融資,股票市場供給壓力大大減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