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0 01:07:1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雅潔
每經記者 王雅潔
與中央企業的管控類似,中國的公立醫院改革,亦在走出資人監管的路子。落點至具體監管機構,就是醫院管理局。截至目前,全國范圍內已有16個省、地、市在醫藥衛生改革大背景下組建醫院管理機構,履行醫療機構的出資人職責,承擔新時期公立醫院改革的使命。
跳出常規分析醫療機構、患者的微觀思路,從宏觀監管思路來看問題,從醫療機構管理者的角度去進一步求索,不失為一種辦法。
如何在新醫藥衛生改革大背景下求索公立醫院改革的破冰?關鍵的一點仍在于“管辦分開”。
想要實現“管辦分開”,首先應明確目前國內衛生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方能對癥下藥。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衛生行政部門曾主要通過設立直屬單位履行政府的衛生職能,兩方面的職能發展和發揮都不夠充分。在多渠道籌資的社會背景下,經濟社會對于健康的影響因素日益復雜多樣化。
目前,一方面相關機構在延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體制,一方面又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衛生職能的分散式擴展。
這種職能分散有兩種情況,首先是管理對象方面和環節切割方面的職能分散,比如醫療保障籌資領域分別由衛生、人社、民政等承擔。
其次是管理手段和管理事務切割形成的職能分散,公立醫院表面上是由衛生部門直接管理,實際上人保負責人事和薪酬,財政負責預算的審批、財政補助和資產管理,發改部門負責物價制定和重大項目投資,職權高度分散,導致多頭管理,加大了行政成本降低了效能,難以有效解決衛生領域重大問題。這樣來講,勢必會影響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特別是在決策和執行一體化的情況下,衛生行政部門很容易陷入直屬單位的微觀管理中,將導致政府在新增加和加強衛生職能時,往往采取從衛生行政部門分割或者說設立新機構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又會進一步加劇政府衛生職能碎片化。
如何厘清上述問題,以北京為例,身為“出資人”的醫院管理局,未來與衛計委如何進一步協同合作?
衛計委研究制定統一政策,主要負責宏觀面;醫管局的職能是探索微觀面。北京市衛計委副主任毛羽表示,“我們一直將衛計委和醫管局的職能比喻為衛計委能夠上天,醫管局能夠入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