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張維迎激辯林毅夫:市場沒有政府協調會不會更好?

每日經濟新聞 2014-07-09 00:24:04

近日,林毅夫和張維迎這兩位中國經濟學界的頂級高手,在上海出席紀念經濟學家楊小凱逝世十周年活動時,再次就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展開激烈論戰。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編 者 按

去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圍繞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該不該干預市場、該如何干預市場等問題,在國內掀起多次激烈辯論。近日,林毅夫和張維迎這兩位中國經濟學界的頂級高手,在上海出席紀念經濟學家楊小凱逝世十周年活動時,再次就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展開激烈論戰。

在專家們激烈辯論的同時,對于當前政府存在干預過多、干預無效等問題,新一屆中央政府已經大刀闊斧地推進簡政放權。李克強總理還曾經強調,“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放’是放活,而不是放任;‘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本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湖南株洲考察簡政放權時說:“政府放了權不等于可以‘甩手’不管,還要注重提高工作效率!”巧合的是,中央政府網站公布了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要求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等問題。從今天起,我們將在觀點版連續刊發文章,討論這個話題。

7月5日~6日,林毅夫、張維迎、黃有光等國內外多位著名經濟學家及幾十位教授學者齊聚上海,紀念經濟學家楊小凱逝世十周年,探討經濟學專業領域的市場、產業與分工,同時,分析中國改革歷程與經濟前景。

討論會上,林毅夫、張維迎這兩位中國經濟學界的頂級高手再次論戰,觀點激烈碰撞、交鋒。林毅夫認為中國過去35年經濟高速增長,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時說明政府做的大部分是正確的;而張維迎卻表示對此越來越悲觀。

林毅夫主張,討論的重點不應該是“政府要不要干預”,而是哪一種政府干預能夠真正促進經濟發展,哪一種干預會失敗。

林毅夫堅持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企業家要發展新產品,此前的那些公共知識,要是沒有國家的投入,實際上也不會出現。所以,應該是企業跟政府的合作。

而張維迎稱,在美國產業革命時候,大量新產品的出現,沒有什么國家支持;英國,包括科學的出現,很多也沒有什么國家支持。

《《《

亞當·斯密的政府作用論是否還適用?

林毅夫:維迎談得挺好,但是他最后的結論引用了亞當·斯密的一句話,即政府只要保護產權,建設法律制度就夠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1768年開始寫的,花了8年時間,1776年出版。在1768年之前,亞當·斯密大概花了二三十年時間研究文獻,這些文獻大概也就是五十年、一百年以前的文獻,是在英國工業革命之前,所以整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其實技術是給定的,然后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分工細化。

工業革命的標志是紡織工業的機械化生產,最早是在曼徹斯特。工業革命以后,技術變遷的速度加快,新產業不斷涌現,就像剛才維迎講的,兩百年前亞當·斯密的時代,產品只有十的兩次方,不到三次方,現在是十的七次方、八次方。這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沒有討論的。

維迎談企業家精神,我認為,企業家精神也非常重要。但是企業家怎么出現?除了他天生的對市場發現的敏感度以及風險判斷外,還需要什么?18世紀工業革命以后,經濟加快發展,有所謂“R&D”說法。“D”,就是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這確實是企業家做的。但是企業家在做“D”之前的“R”,就是科學的、對自然的認識的加深。由于科學的、對自然認識的加深,投入非常大,風險也非常大,而且成果出現以后是個公共產品,所以企業家自己是不會做的。

實際上在美國,所有重要的新產業、新產品的出現,背后都有國家的支撐,是國家在“R”方面的支持。比如Google,他的計算方法是NSF的一個項目。再比如互聯網、生物技術等等都有很多國家的支持。美國最主要有兩個機構對“R”支持,一是NSF,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另一個是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可是支持“basicresearch”(基礎研究)的錢是有限的,因此他們支持“basicresearch”的時候,已經考慮了其對新技術、新產品會有什么影響,然后決定哪些基礎研究需要國家做。所以,如果美國對前沿的、與技術有關的“basicresearch”是有選擇的,那就代表他有產業政策。

第二,政府部門購買新產品,也對企業家發明技術、實現市場化產生有很大影響。維迎對企業家精神的重視,我是承認的。企業研發新產品,同時政府給予充分的自由和產權保護,我也承認。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企業家要發展新產品,此前的那些公共知識,要是沒有國家的投入,實際上也不會出現。所以,應該是企業跟政府的合作。

張維迎:亞當·斯密研究的是兩百多年前,工業革命發生之前,這沒錯。但是科學并不總是在進步的,我不認為今天的思想一定比上個世紀先進。無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都有這個問題。因為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是免不了犯錯誤的。比如說日心說,其實古希臘人就提出來了,后來被否認,一直到哥白尼才得到認同。經濟學更是這樣。所以我認為,不能說因為亞當·斯密時代不具有現代的技術,他的理論就比現在的更差。

我們看美國,在產業革命時候,大量新產品的出現,沒有什么國家支持;再看英國,包括科學的出現,很多沒有什么國家支持;然后看很多基礎的研究,美國最好的大學都是私立大學。

黃有光:我坐在兩個人的中間,我的觀點也是他們兩個中間的,我認為,市場和政府肯定都非常重要。我同意企業家、市場是非常重要的,但政府也必須做一些事情。但是否應該或者能夠成功地做這些事情,林毅夫講的潛在的比較優勢有可能成功。我認為更加重要的是,要讓政府去做這些市場不能做的,像環保、食品安全這些東西更加重要。

張維迎:我剛才強調的是政府要做的最重要的是,創造自由的環境、法治、包括產權制度的保證。

《《《

科研與創新需不需要政府支持?

林毅夫:談到政府和企業家,大家說我強調政府的作用,這是一個誤解。好比大家說我是樂觀主義,其實我不是樂觀主義,我是客觀主義,大家都悲觀,我就變成樂觀主義。現在我一直強調的是“有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場”。有效的市場當然是靠競爭、靠企業家。但因為現在大家不講有為的政府,所以好像說我強調政府。其實你看我所有的文章,我都是從兩個方面看,因為有效的市場要競爭和企業家的精神。

再者,我們現在是否可以取消對一些大型國有企業的補貼?過去當我們資本非常短缺,是一個低收入國家的時候,那些大型國有企業資本很密集,不給補貼就死了,所以當時給補貼是雪中送炭。現在大型國有企業實際上是符合比較優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可以競爭,再補貼就是錦上添花,所以補貼應該取消掉。

國企是不是一定要私有化?過去我們總是把國有企業失敗認為是國有的,我認為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實際上,以前的蘇聯和東歐國家很多大型國有企業私有化以后,給的補貼更多。私有化以后,尋租的積極性更高,這不僅在前蘇聯和東歐存在,在拉丁美洲也有很多這樣的現象。但如果說已經符合比較優勢的時候,產權重要嗎?如果是小企業,中型企業,我認為私有化很有效,因為所有者和經營者是同一個人。但對于大型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一定是分離的,經營者一定是帶領人,在那個情況下,競爭的市場更重要。

最后提一下,有一個教授提到一個經濟體在趕超的時候一定要政府參與,因為靠市場發展不起來。但如果按照比較優勢發展,是否需要政府?這是需要討論的。按照比較優勢發展,企業必須要政府,因為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也必須完善基礎設施,必須改善人力資本,也必須改善金融和法治,這些都不是單個企業家可以做的,需要很多企業家做,需要協調。或者說,協調很難,必須政府供給。我所看到的少數幾個成功的經濟體,都是政府跟市場共同努力的結果。

新結構經濟學,一方面是強調有為的政府,但必須提出一個框架,政府哪些方面的干預是錯誤的?更重要的是,這個問題不是討論政府要不要干預,而是哪一種干預能夠真正促進經濟發展,哪一種干預會失敗。同樣的情形,成功的國家都有產業政策,當然大部分產業政策是失敗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研究不是不要產業政策,而是哪種類型的產業政策可以成功,這樣的研究更有積極的意義。

張維迎:首先,我認為發現比較優勢,利用比較優勢,恰恰是企業家最擅長的。沒有一個企業家會傻到在北方種水稻、南方種小麥,一定是南方種水稻、北方種小麥。企業家是最清楚比較優勢的。如果論比較優勢,政府和市場相比,市場更擅長解決比較優勢。

林毅夫:但種水稻也要灌溉啊,農民自己沒法大規模灌溉。

科研也很重要。如果要政府去協調,當然有可能失敗,但是沒有政府協調更失敗。

張維迎:不是這樣的,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不是政府資助的。創造思想不一定需要政府資助。

第二,關于“并不是每一個企業家都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問題,在市場中,沒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是沒有辦法存在的。即使現在有企業家精神,以后衰退了,企業很快就會倒閉。沒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還能持續存在的,只有那些政府管理的企業才能做到。在市場中,所有大企業都是小企業發展來的,沒有哪一個大企業一出來就是大企業。所以我們不能說小企業適合市場,大企業適合政府管理,按照這種說法,任何企業發展成大企業后,都可以由政府收歸了,這就意味著沒有企業會變成大企業。

林毅夫:這個誤解我。

張維迎:你說大企業需要政府。

林毅夫:又誤解我了。

張維迎: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經常用“發展階段”說事,認為中國目前所處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很多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是不是就應該更多的發揮政府的作用。這有一定道理。但是為什么現在不具備條件?很多的條件暫時還不具備,是因為我們消滅了這些條件。

最后,現在很多經濟學分析政策的標準是功利主義的。我們不能只從經濟發展、效率的角度評價所有的政策。

《《《

政府干預市場能不能更有效?

張維迎:毅夫講到他和楊小凱的后發優勢和后發劣勢,我理解小凱講的后發劣勢,落后國家由于借助了后發優勢發展得很快,這個國家就自以為這就是自己的優勢,這就是自己的成功,自己的體制沒有問題,然后就不再進行體制改革,最后導致了后發優勢變成了后發劣勢。我在20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候是比較樂觀的,但這幾年我變得相對不樂觀。

很多經濟學家經常把保護市場當做一種提高效率的工具,其實,市場并不是一個效率工具,認為市場有效率就支持,沒有效率就反對。市場實際是一種基本的人的權利的保障。

剛才林毅夫講了政府的干預,我們過去總是說理想的狀況就是市場出問題了,政府就能解決問題。毅夫認為我們應該研究政府怎么做得更好,但有大量的理論和事實證明,政府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得更好。

談到思想,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科學家只是一人之見,而且經常帶有自己狹隘的、領域的偏見。包括我自己也可能有偏見,你也可能有。所以我們只能通過公平、公開的爭論,然后讓每個人去思考問題。

林毅夫:中國過去35年我們必須承認政府絕大多數是正確的,如果沒有絕大多數正確,不可能連續35年每年9.8%的增長,也不可能是現在唯一的快速發展的新興大國,并且沒有經濟危機。所以我們不能認為過去35年政府做的事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認為95%以上都是正確的,可能有5%改進的空間,這個我們必須承認。第二點談中國模式并不是說固定不變化,包括美國、英國,也必須要不斷地改革。我們說中國的經驗對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有沒有借鑒意義?這么多國家沒有一個像中國這樣。

(本文根據林毅夫、張維迎在紀念經濟學家楊小凱逝世十周年活動上的發言整理)

張維迎:

大量的事實證明,政府無論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得更好。

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不是政府資助的。創造思想不一定需要政府資助。

林毅夫:

如果政府去協調,有可能失敗,但是沒有政府協調更失敗。

企業家要發展新產品,此前的公共知識和基礎設施,如果沒有國家投入也不會出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