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1 00:52:37
每(mei)經編輯|每(mei)經記者 鄢銀嬋 發自重慶(qing)
每經記者 鄢(yan)銀(yin)嬋 發自重慶
用工(gong)業機器人(ren)替代人(ren)工(gong)完成一(yi)些條件艱(jian)苦、對人(ren)體有一(yi)定傷害的(de)工(gong)種(zhong),已(yi)是國內制造業的(de)大勢所趨(qu)。
6月(yue)24日,《每(mei)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重慶一(yi)家(jia)汽車(che)制造廠,其(qi)汽車(che)整車(che)生產線(xian)上有(you)數臺機(ji)器(qi)人正在進(jin)行(xing)沖壓、焊裝(zhuang)(zhuang)、涂裝(zhuang)(zhuang)、總(zong)裝(zhuang)(zhuang)等(deng)程序。
2007年(nian),這家工廠投(tou)入(ru)(ru)近千萬元(yuan)從國外購入(ru)(ru)十(shi)余臺機器人(ren),由(you)此開啟了重構生(sheng)產(chan)線(xian)的(de)(de)征途。然(ran)而,2007年(nian)至2014年(nian),盡管國內機器人(ren)產(chan)業發展迅速,但在成本收(shou)益及使用體驗等綜合考量下(xia),包括(kuo)這家工廠負責(ze)人(ren)王冷(化名(ming)(ming))在內的(de)(de)多(duo)名(ming)(ming)人(ren)士均(jun)表示,對(dui)國產(chan)機器人(ren)仍(reng)然(ran)難以完全信任。
用工(gong)成本(ben)上(shang)漲倒逼“機器換人”
在重(zhong)慶(qing)兩江新區開發投資集團總經濟(ji)師、重(zhong)慶(qing)機器人(ren)與智(zhi)能(neng)裝備產業發展聯盟副理事(shi)長(chang)李光看(kan)來,適合用工(gong)業機器人(ren)替換人(ren)工(gong)的領域(yu)(yu)包括(kuo):人(ren)力成本高(gao)、對精(jing)確度要求高(gao)的領域(yu)(yu),人(ren)去不了(le)或者由人(ren)工(gong)操作有損健康的工(gong)作。
最顯(xian)著的(de)行業便是汽車,這是一(yi)個(ge)已經成熟使用(yong)機器人進行生(sheng)產制造的(de)行業,而王冷所在的(de)企業就是一(yi)個(ge)“機器換人”的(de)典(dian)型案例。時至今日,在被(bei)問及當(dang)初(chu)工廠引進機器人的(de)原(yuan)因時,他只用(yong)了“不得已”三(san)個(ge)字作答。
“為了提高產品(pin)質量和一(yi)致性。”王冷說(shuo),2007年國內汽車行(xing)業正處于(yu)爆(bao)發增長(chang)期,產品(pin)質量問題對企業品(pin)牌戰略非常重要,而人工操(cao)作難(nan)免會受到情緒化(hua)的影響(xiang),難(nan)以保證(zheng)每一(yi)臺機器(qi)在標準上完全(quan)一(yi)樣(yang)。
此外,汽車制造中部分工(gong)序、工(gong)作環境較差,工(gong)人不得不面臨大(da)量的噪音(yin)、氣體等污染(ran)。
“整個行業都(dou)是(shi)(shi)這(zhe)種(zhong)情況,雖然我們已經(jing)對(dui)特殊工種(zhong)的(de)(de)員工進行了(le)(le)高(gao)于標準以(yi)上(shang)的(de)(de)特殊保護,但對(dui)人體健康的(de)(de)威脅不(bu)可能完(wan)全杜絕。”王冷(leng)(leng)向(xiang)《每日經(jing)濟新聞》記者舉(ju)例說,“比如涂裝工藝,它本身就含(han)有一(yi)定化學(xue)物(wu)質,會有氣味散發,即便(bian)工人穿(chuan)了(le)(le)防護服(fu),也難(nan)免會吸入這(zhe)些(xie)化學(xue)氣體;再比如焊接工人,面對(dui)強光線的(de)(de)刺激單靠眼罩是(shi)(shi)無法避免的(de)(de)。”在王冷(leng)(leng)看(kan)來(lai),這(zhe)些(xie)棘手問(wen)題在引入機器人后(hou)都(dou)有了(le)(le)一(yi)定改善。
重慶市機(ji)器(qi)人專家(jia)組(zu)牽頭人何國田認為,目前(qian)我國勞動力結構正(zheng)面臨調整,由(you)于機(ji)械行(xing)業的工作比較辛苦,大(da)多數90后往往不愿(yuan)意干(gan)。
王冷對此也(ye)深(shen)有體會。“尤其是(shi)上下料,這一塊的(de)技(ji)工(gong)成本太高了,即(ji)便是(shi)在重(zhong)(zhong)慶也(ye)很(hen)難招(zhao)到(dao)人,而(er)沖壓也(ye)是(shi)高危險的(de)工(gong)種(zhong),每年工(gong)傷事故很(hen)多,工(gong)作太緊張又枯(ku)燥(zao),需要不(bu)停地重(zhong)(zhong)復(fu)。”
同時,人力(li)成本(ben)上(shang)漲形成的(de)倒逼(bi)效應在這家(jia)汽車(che)制(zhi)造(zao)廠也有體現。盡管王冷在與(yu)記(ji)者交談中一再(zai)強調,減(jian)少人工成本(ben)并非公司(si)執行機器(qi)人戰略(lve)的(de)決定性因素,不過難以回避的(de)是,人力(li)成本(ben)上(shang)漲的(de)確是公司(si)決定采用機器(qi)人的(de)一個重(zhong)要考(kao)量。
“事實上人(ren)(ren)工(gong)流失(shi)對公(gong)司(si)的影響更大。”王冷(leng)說,汽車制造的大多數(shu)工(gong)藝(yi)環節都(dou)要求工(gong)人(ren)(ren)能(neng)熟練掌握相關的技術操作(zuo)方法,往往公(gong)司(si)花大力氣對員工(gong)進(jin)行培訓,但很多員工(gong)剛(gang)培訓完就離職了(le),浪費了(le)大量(liang)培訓成本,而機器人(ren)(ren)顯然不存(cun)在這一(yi)問題。
國產機(ji)器人(ren)穩定性有待提高
目前,王冷所在(zai)的(de)(de)汽車(che)制造廠使用的(de)(de)機(ji)器(qi)人已近百(bai)臺,分布在(zai)汽車(che)整車(che)生產(chan)線的(de)(de)沖壓、焊裝(zhuang)、涂(tu)裝(zhuang)、總(zong)裝(zhuang)以及發(fa)動機(ji)生產(chan)線的(de)(de)鑄(zhu)造、機(ji)械(xie)加工、總(zong)裝(zhuang)等工藝程序(xu)上。
王冷(leng)表示,目前廠里使用(yong)的(de)機(ji)器人既有國(guo)內生產的(de),也有國(guo)外進口的(de),國(guo)外進口的(de)占比略(lve)高。
“同國外進口機器人相比,國產機器人在(zai)加工精度、運(yun)行的(de)(de)穩定性上(shang)都稍顯遜(xun)色。”王冷認為(wei),國產機器人最大的(de)(de)優勢體(ti)現在(zai)價格(ge)上(shang),一臺(tai)國產的(de)(de)焊(han)裝機器人價格(ge)在(zai)10多(duo)萬元,進口機器人的(de)(de)價格(ge)則是其好(hao)幾(ji)倍。
不過較低的(de)價格(ge)帶來(lai)的(de)是較差的(de)使(shi)用體(ti)驗。“我們公司在(zai)2012年引進了(le)幾臺(tai)國產的(de)涂裝機器人,在(zai)高強度的(de)使(shi)用過程中,出(chu)現了(le)好幾次故障,令公司的(de)生產受到一定影響。”重慶另外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shi)。
王(wang)冷(leng)對此(ci)也有所體會,“(國產機(ji)器人)出故障的頻率確實(shi)高(gao)于進口產品,你要說完(wan)全不影響(xiang)生產線,那是不可能的”。
令王冷頗為頭疼的(de)(de)(de)另一個問題在于,即便(bian)是在同一個廠家購買的(de)(de)(de)同批次機(ji)器人(ren),產品質量參(can)差不(bu)齊也(ye)是常(chang)有的(de)(de)(de)事(shi)。“拋開精度不(bu)談,畢竟國產的(de)(de)(de)價(jia)格擺在那里(li),但產品總出問題,肯定會(hui)影響使用體驗的(de)(de)(de),很難對它信(xin)任(ren)”。
不過,《每日(ri)經濟新聞(wen)》記(ji)者(zhe)了解(jie)到,目前機器(qi)人(ren)生(sheng)產企業的服(fu)務意識比較濃(nong),售(shou)后(hou)保障(zhang)方面做得不錯(cuo)。
此外(wai),對機(ji)器人(ren)應用企業而言,挑戰還來自于(yu)對員工技能的(de)高要求,畢竟讓一臺不會思考的(de)機(ji)器去適應復(fu)雜的(de)工藝流程,并不是(shi)一件容易(yi)的(de)事(shi)。
“引進機器(qi)人后,我們還(huan)需(xu)(xu)要仔細觀(guan)察員工操作(zuo),深入了解生產工藝(yi),并同(tong)生產廠家一起探討解決(jue)方案;同(tong)時,也需(xu)(xu)要花大力氣對員工進行培(pei)訓,以適(shi)應新條件下的(de)崗位要求,推動用工模(mo)式的(de)轉型。”王冷說。
王冷期望國產機器人盡快解(jie)決標(biao)準化難題,形成自(zi)己獨有(you)的(de)競爭力。“這對我(wo)(wo)們企(qi)業(ye)來說是好事,畢竟它的(de)價格低(di),能降(jiang)低(di)我(wo)(wo)們的(de)成本”。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ji)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jiu)。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xi)望(wang)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wo)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ri)經濟新(xin)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