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風雨8周年 宜人宜己路——創始人、CEO唐寧講述宜信成長軌跡

2014-06-27 00:43:36

2006年,當宜信公司租下北京SOHO現代城C座一個不大的辦公室時,SOHO現代城還是北京的一個新穎地標。那時,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這些新鮮的詞語還不為人知。8年過去了,宜信已經憑借年撮合300億以上的小額借款,年平均復合增長率200%以上,成長為大型的P2P公司。

近兩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如火如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行業的領先者——宜信。僅僅經過8年的時間,這家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之一,在全國有幾百家網點,數千名財富管家,萬余名普惠金融家。

唐寧,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在他眼里,宜信的成長基因極其簡單,就四個字:宜人宜己。

倡導信用 拓荒中國普惠金融/

1997年,唐寧在美國念書。曾去孟加拉國學習格萊珉機構小額信貸的模式,當時對一點點錢能夠改變貧困農戶的命運、給予農戶以發展機會的這樣一種模式特別感興趣。

后來,唐寧在紐約華爾街投行工作,也做了相當一段時間和固定收益、企業信用、個人信用相關的資本市場方面的工作,對美國這種信用體系、信用環境,跟個人信用相關的一些商業模式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也意識到:中國在這方面的機會將非常多。

唐寧回憶,早年自己在做天使投資的時候,投資了幾家教育培訓類的機構,發現有學員和學員的家長提出邊培訓邊付款,或者先培訓后付款的需求。天使投資人就是“既給錢又幫忙”的定位,就去找愿意幫助他們的銀行等機構,結果碰了一鼻子灰,國內外的銀行都不愿意做,覺得這樣一個大學畢業生人群信用方面不是很可靠。于是,唐寧拿出自己的錢出借給了100位參加職業培訓的學員,當然那時也做了相應的風控工作。令大家都很驚訝的是,這群學生還款情況非常好,所有同學都還款了,這就是宜信走向普惠金融的出發點。

2006年,宜信公司在北京誕生。從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培訓借款開始,宜信踏上了普惠金融的創新之路。至今八年過去,作為中國普惠信用和普惠金融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宜信幫助高成長性人群建立和釋放信用價值,助力事業發展,幫助大眾富裕階層規劃財產與管理信用價值,實現穩定、安全的財富增值。目前已經在100多個城市和20多個農村地區建立起強大的全國協同服務網絡。

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有著非常好的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基礎。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經濟不斷發展,整個社會通過信用的方式進行商業互動,人與人之間形成基本的信任關系一定是大勢所趨。

“人人有信用,信用有價值,在中國建立社會誠信體系,完善信用體系,對于發展普惠金融事業意義重大。比如宜信在面向農村和城市的小微企業主,還有大量的兼職創業的工薪階層時發現,整體的風險基本在可控范圍內,這就用實踐證實絕大部分中國人的信用是客觀存在的,而且也能夠通過一種創新的模式,把這個價值釋放出來。”唐寧說。

普惠金融和財富管理一直是宜信強調發展的兩大業務,那么接下來會有怎樣的發展戰略?

“普惠金融業務的發展戰略包括三點:首先,幫助普惠金融的目標人群建立信用;其次,幫助目標人群籌措資金,通過P2P模式為個人理財者解決資金問題,后續宜信將和信托公司開展合作,當然也期待著和銀行、保險公司開展合作,這些金融機構都會是普惠金融目標人群的資金來源;第三,幫助普惠金融受眾人群能力建設。解決錢之外的難題:例如能不能很好地獲取客戶,能不能很好地做內部管理等等。宜信則可以結合互聯網、無線互聯網、大數據等等,幫助他們更好的做內部管理,宜信所做的這些都是為了幫助小微企業主能夠更好地發展。”唐寧指出。

談到財富管理,他指出,最重要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幫助中國的大眾富裕階層和高凈值客戶去做資產配置,站在客戶的角度上去解決他們財產管理的問題,相當于針對客戶的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

創新模式 堅持市場選擇方向/

8年來,宜信走向普惠金融的道路實際上也并非一帆風順。其中,最大的困難與挑戰來源于大家對普惠金融概念認識的不足和債權轉讓模式的誤解。

所謂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實際上就是讓所有老百姓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務,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普惠金融源于英文“inclusivefinancialsystem”,始用于聯合國2005年宣傳小額信貸年。而國內最早引進普惠金融概念的是中國小額信貸聯盟(原名中國小額信貸發展促進網絡)。

唐寧告訴筆者,對于普惠金融,過往在實踐中有一些比較片面的認識,例如一些人認為是免費的金融或者是低成本的金融,這是不正確的認識。普惠金融應該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在中國主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問題。此外,認為普惠金融應該都得由銀行來做,這也是非常片面的認識。應該是通過鼓勵多種金融服務形式,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技術,滿足不同客戶群的不同需求,進而去創造一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金融體系。

唐寧提出,在金融創新過程也遭遇重重困難;創新本來就不容易,金融創新更加敏感,一些商業模式創新過程之中受到很多不解:例如大家長期關注的債權轉讓模式。宜信之所以選擇這種模式,主要是因為當時基于互聯網尚未普及,電子簽名、身份確認的技術等無法實現即時完成。債權轉讓模式解決了這一難題,其實就是先行借款,然后再由出借人通過去購買已經生成的債權的方式成為借款人,從而實現一對一的借貸關系;其中不涉及任何資金池問題,而在轉讓時,原來是多久期限就轉讓多久,也不涉及期限錯配。

唐寧進一步解釋說,這種模式涉及資金如何流轉和他個人在其中扮演角色的問題,所以引起大家的好奇。美國債權轉讓模式有一個中間機構Webbank,它能先行出借,然后再去轉讓資產;但是在中國沒有機構在做這樣的事情,“那么我本人就成為出借人,即首先我出借給有資金需求的人,然后再由其他人購買我的債權,這也是我個人的一個理財行為。”

宜信公司一直遵循 “合法合規、利國利民”的原則。一方面體現在創新過程中的小心謹慎;一方面和服務的客戶充分講解、準確披露。8年來經受了十幾萬投資者的檢驗,應該說這種模式是市場的選擇。而隨著電子簽名技術、互聯網技術越來越精進,現在這種基于電子簽名、點對點的簽約比例越來越多,而所謂債權轉讓模式也逐漸被替代,他期待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債權轉讓模式就退出歷史舞臺。其實如果早年有這種機構愿意做,比如Webbank,根本就不需要債權轉讓模式的出現。

談到面對挑戰和困難,宜信能夠一路堅持下來的原因,唐寧坦言:首先,宜信做的事情‘合法合規、利國利民’,這是出發點和原則。大原則、大方向是非常的明確,所以不存在類似與現行法律法規相違背的問題,工作起來也就特別的有方向。其次,經過8年多的創新實踐,一百多萬的借款人和十多萬理財客戶,都積極地參與到宜信創新實踐之中,宜信每天都在接受市場的檢驗、客戶的審核、公眾的監督,并且能夠體會到社會公眾需求的迫切性。在過程中,眾多小微企業主、農戶、學生、創業者的受益也給了宜信發展普惠金融的信心。而隨著宜信的引領,P2P現在也成為了互聯網金融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值得自豪和驕傲。”唐寧指出。

誠信展業 嚴守商業倫理底線/

唐代著名政論家趙蕤在《長短經》一書中曾說:“得人則興,失人則毀。故首簡才,次論政體也。”簡而言之,即任何的事業,得到人才就能興旺,失去人才就會失敗。所以要先注意人才的匯集,其次才能談及制度的建立。

目前,宜信的管理團隊構成是三類:第一類被稱作“大海龜”,即過去在國際主流的金融機構長期工作,優秀的,頂級的人才。第二類叫“大土鱉”,在國內主流的機構有多年管理經驗,更了解中國市場需求。第三類就是從五六年前開始培養,引進的MBA學員,現在已經成長為宜信主要的管理者和重要成員。

“合適的宜信人,要求做到‘德才兼備,敢擔當’:按照有德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去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其實在金融領域想做對挺難的,想做錯非常容易,所以一定要嚴守底線,這個底線就是道德底線和商業倫理的底線。一定把客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通過成就客戶來成就自己,通過造福社會成就宜信,就是這種‘德為先'的準則。畢竟從事風險控制工作,需要從業者對風險有敬畏之心,沒有誠信談不上信用管理風險控制。”唐寧指出。

其次,‘德為先’又要寓教于樂,管理公司的過程中,如何能夠去營造輕松愉悅的社區的氛圍、共同學習的氛圍等等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枯燥的一味地只是去宣教。

最后,建設學習型組織是宜信公司的重大戰略舉措,每一個管理者,每一個宜信人都要參與到“建設學習型組織”中來,作為學習者最重要的一個維度。一個學習的組織是長線的組織。總之,長期堅持學習是一種謙遜的人生態度,通過學習不斷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與時俱進,進而讓一個企業立于不敗之地,創造卓越的成績。 (文/丹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