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7 00:43:35
近年來,金融改革的推進速度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利率市場化必將從根本上影響各大金融機構以往的盈利模式,而互聯網金融又從外部沖擊著原有的金融格局。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喜威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喜威 發自北京
近年來,金融改革的推進速度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利率市場化必將從根本上影響各大金融機構以往的盈利模式,而互聯網金融又從外部沖擊著原有的金融格局。
如果說2013年6月的流動性緊張是央行對于銀行業去杠桿的一次有益實驗,那么在接下來的這一年,全面去杠桿化的步伐正在逐漸展開,而懸念在于,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決策層的去杠桿決心會否出現微妙變化。
自去年6月以來,金融領域去杠桿成為熱詞。然而,一年時間過去,隨著經濟下行壓力逐步顯現,去杠桿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如果稍微擴展一下,對于中國宏觀層面的加杠桿周期是否已經結束,以及如何做好結構化的加杠桿和去杠桿,一直是過去一年坊間熱議的話題。
然而,多位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127號文”(即 《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的出臺,意味著金融領域的去杠桿仍在繼續,但相對溫和的條款也預示著去杠桿的方式似乎有所轉變.
專家表示,在經濟仍存下行風險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總的杠桿率比較適中,雖然局部有去杠桿的壓力,但不會影響宏觀經濟加杠桿周期的延續。具體而言,企業部門已無繼續加杠桿空間,未來還可以加杠桿的部門是政府部門和居民部門。
此外,政府部門,尤其中央政府還可以繼續加杠桿是一個比較普遍的認識。盡管居民部門的杠桿率相對發達國家仍比較低,但有不少分析師認為,在現階段的中國,對居民部門進行加杠桿缺乏可行性。
金融領域“去杠桿”仍在繼續/
2013年3月27日,銀監會下發了《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8號文”)。6月,流動性出現驟然緊張的局面,之后,金融領域有關去杠桿的討論日漸增多。
隨后,有關“107號文”(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等即將出臺的消息開始傳開,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經濟去杠桿的大幕正在拉開。
今年4月初,銀監會發布《關于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99號文”)。一個月之后,《關于99號文的執行細則》也隨之出爐。
直到5月16日,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了“127號文”,傳聞已久的“9號文”(即 《商業銀行同業融資管理辦法》)終于落地。多數業內人士認為,“127號文”相比“9號文”有些溫和,但仍體現了監管機構希望同業業務“正本清源”,回歸流動性管理本質的意圖。
“金融部門的去杠桿仍在延續,但和去年相比還是有些變化,不是顯性的去杠桿化,而變成了隱性的去杠桿化。”東莞銀行金融市場分析師陳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去年那種通過提高資金利率,讓金融機構被動去杠桿的風險太高。因為雖然利率上升了,但融資需求卻下不去,這就導致銀行間的流行性緊張,比較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所以,監管層換了一個思路,這點從“127號文”就能看出來,力度比傳聞中“9號文”松很多,在給金融機構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又打開了另外一扇門。
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總部首席分析師范為告訴記者,“127號文”出臺后,對非標產品的限制效果還是不錯的,非標的增長似乎出現了一個拐點。此前,由于各地方政府為維持高經濟增長率,對資金有非常強烈的需求,而銀行也需要賺錢,這樣一來,銀行就大量地加杠桿。目前,經濟增速降了下來,對資金的需求量也有所下降,新增的債務的需求就少很多。新增量減少也就導致金融領域的杠桿化出現了階段性拐點。
宏觀經濟“加杠桿”尚未結束/
如果說金融領域的去杠桿還在繼續,那么擴展開來,中國宏觀經濟的加杠桿周期是否已經結束,又是否會進入一個較長期的去杠桿呢?當前的經濟界對此似乎仍存分歧。
此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在一份研報中指出,2013年各部門債務總量占GDP比重為221%,較2008年上升了52個百分點,增速相對較快,但總杠桿率仍屬于比較適中水平,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尚處于溫和、可控階段。同時,目前中國外債占GDP比重不足10%,外匯儲備對外債的覆蓋率接近450%。
這份研報還認為,從全社會的角度來講,未來中國的經濟表現更有可能會出現非系統性的信用風險,經濟的局部領域存在去杠桿的壓力,但是這僅僅會影響到總體加杠桿進程的快與慢,而不能扭轉加杠桿的趨勢。
“目前,經濟依然是處在下行階段,而出臺一個經濟政策到有明顯的效果,應該是2~3個季度的時間。因此,中國宏觀經濟的‘加杠桿’至少在年內的三季度還是要延續的。”陳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際上,中國由政府主導的加杠桿,更多的是用于投資,而不是消費,這樣就會導致前期的借貸比較多,但到后期就要看項目的延續,與消費型的經濟體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到三季度、四季度的投資規模就可能沒有一季度、二季度那么大。
范為表示,從目前來看,宏觀方面上的加杠桿還沒有結束。首先,現在仍然需要對沖經濟的自然下行風險,如果經濟沒有任何的“托底”,而不進行任何微刺激的話,“三駕馬車”都不行,可能會出現一個自由落體式的狀態。當然,這個所謂的“托底”,也要有一個限度,比如維持7.2%以上的經濟增長就可以,不能有貨幣政策的根本轉變。
范為進一步分析認為,目前政府部門的杠桿率不算太高,負債率不到60%。在當前的條件下,微觀層面加杠桿的可能性不大,但宏觀的加杠桿還有很大的空間,比如發行國債、地方政府債等,還都可以繼續加杠桿。
如何“加杠桿”引熱議
如果說,中國經濟加杠桿的周期還沒有結束,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加”的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決策層鼓勵居民加杠桿的態度沒有變。而據齊魯證券分析師羅文波測算,中國居民部門可杠桿化的資產約為人民幣4萬億元。
巴曙松認為,中國居民部門債務雖然自金融危機之后有較快的提升,占GDP比重從2008年約18%上升至2013年的約33%,漲幅約15個百分點,但其絕對水平仍然較為健康。要促使居民部門加杠桿,前提是居民的資產負債表維持健康穩定,特別是在居民資產方占有重要比重的房地產資產價格的相對穩定。
“如果把整個經濟分成政府、企業、居民三個部門,目前可以加杠桿的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門。因為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部門,加杠桿的空間都非常小。”范為稱,這里的加杠桿也應該一一對應,用中央政府的加杠桿對應地方政府的去杠桿;用居民部門的加杠桿去對應企業部門的去杠桿。目前,中國企業部門的杠桿率是非常高的,甚至比大部分發達國家的杠桿率還要高,而居民部門的杠桿率很低,非常健康。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居民部門的加杠桿表示擔憂。
“中央政府還可以加杠桿,但居民部門卻不能加。”陳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中國經濟已經成功轉型為消費拉動型,形成了良性發債,即發行的債券必須有相應的投資、實業做支撐,這種情況下才能讓居民部門加杠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