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05-25 21:04:30
養老需求增加、醫療服務供需矛盾加劇以及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移動醫療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根據權威機構的數據統計,2012年中國移動醫療健康市場規模達到18.6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7.7%。2014年我國移動醫療健康市場規模將達28.4億元,預計到2017年,將突破12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70%。
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指出,預計2020-2050年中國將進入加速老齡化階段。到2050年,老齡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將超過30%。而65歲以上老齡人口的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哮喘、關節炎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是15-45歲人口的3-7倍,造成醫療資源的嚴重短缺。與此同時,獨居老人增多、空巢化趨勢加劇,也造成了醫療服務需求特別是能夠實現遠程實時監控的移動醫療健康服務需求的急劇增長。
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醫療資源不足、配置不均衡,存在看病難、治病貴等各類問題,與城市各大醫院相比,社區醫療與農村醫療相對薄弱,總之醫療服務供需之間的矛盾也為移動醫療健康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最近,國內移動醫療、移動健康領域有不少新的創業者以及熱門產品涌現,如春雨掌上醫生、快速問醫生、5U家庭醫生、掌握健康以及糖護士、智能體溫計、康康血壓計以及37健康的血壓管家等等,都獲得了天使投資人或VC機構的投資。
雖然資本對于移動醫療熱情不減,但是很多移動醫療企業至今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盈利模式。
當前,國內大多數的移動醫療企業仍然處于用戶積累的初級階段,比如現在市場上比較熱的消費型醫療概念設備,其大多集中于某些簡單數據的監測與記錄上,如血壓與血糖監測、女性生理周期監測以及育齡婦女與兒童的體溫檢測等等,對于數據缺乏深度挖掘,客戶之間的互動性相對較差,而且創業者對于企業的盈利模式尚未有清晰的規劃。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多數移動醫療企業均未解決一個最為核心的問題:不論是慢性病的管理還是為客戶提供遠程醫療,所有數據的最終接收端應為醫生,但目前由于我國公立醫院醫生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放,醫生(特別是三甲醫院的醫生)很難通過這些移動醫療設備及App為客戶提供詳細充足的專業建議。
移動醫療雖然發展火爆,投資者熱捧,但其中真正解決了國內醫療供需矛盾的屈指可數,更何況醫療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政策敏感度較高,創業者很難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獲取競爭優勢 ,因此,在投資移動醫療與健康產業的過程中需警惕泡沫化風險。
當前國內移動醫療健康產業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公立醫院改制的進行以及國民就醫觀念的不斷開放,移動醫療將會迎來爆發性增長,在行業發展的過程中,不論是向藥企收費、向醫院收費、向保險公司收費還是向消費者收費,移動醫療企業的盈利模式將會逐漸清晰。
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能夠有效地協助患者進行個性化健康管理,通過對各項指標的檢測來糾正功能性病理狀態,中斷病理改變過程。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夠避免看急診和住院治療,減少就醫次數,從而帶來費用和人力成本節約。隨著可穿戴式技術的崛起,移動醫療的軟件和硬件結合將帶來市場的爆發式增長。投中研究院認為,未來移動醫療概念與可穿戴設備的有機結合將會成為新的投資爆發點。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