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05-12 08:40:53
“兩融”或已過巔峰期信用業務有待再創新
創新政策放開以來,行業內對利潤貢獻最大的莫過于信用業務。但信用業務當中最先開閘的“兩融”業務或許高峰已過,正面臨新的發展模式。
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的證券公司2013年度經營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年115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592.41億元。其中融資融券業務利息收入184.62億元。而目前“兩融”余額已經超過4000億元,按照出借資金利率8%計算,也將有300億元以上的收入,而同時其余的股票質押回購等其他信用業務貢獻正在增長。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兩融”的創新高峰或已經到來。2014年一季度,“兩融”余額從年初的3465億元增至3975億元,增幅已經低于2013年同期78%的水平。在增速下降的同時,一些券商出現費率議價、傭金降低,甚至違規的現象。而隨著融資渠道的放寬,券商在這一業務上的競爭還將加劇。據悉,目前大券商中維持千分之一兩融傭金率的已不多。有券商表示,此前由于是新業務,其傭金都高于普通賬戶,即在千分之一左右,現在則普遍降到萬分之三至萬分之五區間。
“未來‘兩融’余額增長也將逐步從單純依賴客戶數量,轉向‘兩融’交易模式與策略升級轉變。”國泰君安相關業務部門認為,經過幾年的創新發展,“兩融”業務的客戶開發也相對成熟,僅依賴客戶數量已經不能保證市場占有率。
據悉,不少券商開始制定新的業務策略,如結合券源管理、量化策略支持等優勢,豐富完善“兩融”客戶交易模式,實現“與客戶共同成長”。國內還有一些大券商也都意識到,雖然“兩融”業務的增量還在繼續,但增速下降是必然的,如何挖掘滿足客戶新的需求和提供新的業務成為關鍵。有券商將信用交易業務的重點放在前期不太推廣的約定購回、股權質押等方面,因為這些新業務更有增長潛力可挖。有信用業務部人士介紹,“剛開始做‘兩融’,主要是在部分中小企業和個人難以從銀行貸款的情況,券商又具有金融機構的優勢,彌補了客戶無法從銀行貸款的不足,由此帶來了豐厚的收益,但越深入就需要越多的風險管控能力。”
業內人士認為,券商“兩融”未來業務發展與券商實力、資券規模、業務創新、信息系統平臺、量化策略支持等息息相關。其中較為關鍵的是資金實力。但目前除了自有資金,券商現有的融資渠道還不夠多,并不能夠持續獲得較低利率的資金出借給客戶,未來或許隨著更多券商上市以及銀行貸款、發債等多種融資方式的豐富,可以進一步保持充裕的資本金。業內認為,需要有進一步的創新舉措盤活兩融資產,用以質押融資或證券化,迅速擴大信用業務的總體規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