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03-27 09:19:02
看似普通的“中國大媽”們每一次出手,都在創造一個奇跡。
PK渡邊太太
富裕但不成熟的投資者
在投資的成熟度方面,“渡邊太太”的投資基于對金融市場和投資標的的一定了解,然而“中國大媽”投資的盲目性和跟風性更明顯
不得不說,無處不在的“中國大媽”,誰也攔不住,只要她們出手,資產價格便會出現波動。不過,對于中年女性這個理財投資群體,其實早在“中國大媽”之前,日本就有“渡邊太太”一說。“渡邊太太”一詞,來自于十幾年前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一篇文章:“渡邊太太”,這些賢惠的日本家庭婦女,掌握著家中的財務大權,極為大膽地進行著各種金融投資。具體來說是指一些日本家庭主婦拆入低息日元,投資境外高收益品種及外匯投資,套取利差。由于“渡邊”是日本常見的五大姓氏之一,她們便被稱為“渡邊太太”,有時也被稱為“和服交易員”。
從20世紀90年代起,日本國內長期執行超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這一政策促使掌握家庭財政大權的主婦們從靠銀行利息理財的方式轉向炒匯。據消息報道,她們占據了當時日本外匯保證金市場近1/3的成交量,在全球市場中的知名度絕不亞于“中國大媽”。就連當地的交易商都稱,“渡邊太太”是日元的走勢風向標。只要銀行和券商門外被圍得“水泄不通”,那就意味著日元又要跌了。從澳元到阿根廷債券,美元到巴西雷亞爾,“渡邊太太”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活絡于全球外匯市場。
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期間,在強勁日元和疲弱的海外前景下,這群神話般的人物處于撤退狀態。但是隨著安倍經濟學的落地,“渡邊太太”則再次躍躍欲試,做空日元。前不久,隨著巴西通脹高企,國債收益率狂飆,她們又開始狙擊巴西債券。彭博和野春證券資料顯示,日本各銀行2013年12月合計承銷3.5億美元和巴西雷亞爾債券,在日本新興市場貨幣債券市場發現量高居榜首。外媒稱,“渡邊太太”在關鍵時刻挽救了巴西。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孫立堅表示,“渡邊太太”的確是一個智慧的群體。她們雖然大部分是退休或下崗在家的專職家庭主婦。不過,其具備精神上的價值追求,同時對于金融市場投資機會具有靈敏的嗅覺。
“充足的時間、充裕的資金、知識女性是"渡邊太太"的三個顯著特征。充足的時間即指這群專職的家庭主婦有足夠理財;充裕的資金即指家庭生活環境相對富裕,且由太太照料家中財務;知識女性即指她們多數具有高等教育背景。"中國大媽"和"渡邊太太"在廣義上有眾多相似之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孫立堅指出。
首先,“中國大媽”中,除了有退休、下崗及專職家庭主婦外,還包括了大部分正在就職的上班族,對于上班族來說,她們的投資時間來自工作之余。其次,從投資的價值取向上而言,“渡邊太太”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獨立。然而“中國大媽”則存在一定程度的炫富心態。另外,在投資的成熟度方面,“渡邊太太”的投資基于對金融市場和投資標的的一定了解,然而“中國大媽”投資的盲目性和跟風性更明顯。
不過,對于上述說法,南洋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卻認為,“渡邊太太”和“中國大媽”的投資動機和心態并沒有嚴謹的定義。“在我看來,不過是前者為一群精明的投資者,后者是一群不成熟的投資者。”
兩分法看“中國大媽”
“閑資的時代”催生了“中國大媽”的到來。她們渴望利用投資來實現財富的增值。可惜的是,市場似乎沒做好充分的準備去接住大媽們的閑資,中國投資者難以在全球多個市場進行多種資產之間的合理配置
雖然目前部分專家表示“中國大媽”多指投資非理性、缺乏長期資產配置意識的群體,但如果非要將“中國大媽“界定為中年女性,那么對于這部分女性,經濟學家建議,應采取兩分法。即除了有盲目追漲殺跌的大媽之外,還有一群具有智慧和投資洞察力的成功女性。
孫立堅在對“中國大媽”的研究中發現,“大媽”中不乏有一群成功的女性,她們有穩定的收入和事業,具備智慧和主見,舉止優雅,投資精明,更重要的是,她們善于利用女性柔軟的交際能力,獲取到有利的投資信息。
這部分女性相較于普通大媽而言,對金融市場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理財視角。她們沒有經濟上壓迫感,希望通過創造財富來實現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在我所研究的群體中,有不少太太的確把投資做得很好。她們并非專業的投資人士,卻在股票和外匯投資方面收獲了不錯的表現。”
對此,美國波士頓學院卡羅爾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教授錢軍也稱,美國一項研究發現,若將美國的男性和女性的投資業績作比較,女性在投資方面更理性。
記者在調查中也了解到,“中國大媽”現象實際上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2000年,中國GDP總量約10萬億元,而到2013年快速上升近57萬億元。同期,我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000余元上漲至約2.7萬元。 “閑資的時代”催生了“中國大媽”的到來。然而,當大媽們面臨著大額消費的壓力,住房、教育和養老等問題時,她們渴望利用投資來實現財富的增值。
可惜的是,市場似乎沒做好充分的準備去接住大媽們的閑資。鑒于國內民間投資渠道匱乏,加上國際資本流動的管制限制了中國投資者在全球多個市場進行多種資產之間的合理配置。所以當廣義上的“中國大媽”聽聞某類領域有投資行情時,往往會集中跟風融入某類資產。
“短期而言,投資者的跟風集中投資往往能撬動某些類別的資產價格,特別是小眾類投資品,前段時間的姜蔥蒜,古董,郵票,近期的創業板股票等。然而,這種脫離投資品本身價值的炒作令上漲行情往往來之勃勃,去之忽忽。對實現長期的財富保值和增值毫無意義。”黃凡補充道。
朱寧進一步表示,散戶投資者有可能通過自己的集中交易,利用沖擊成本,在短期內影響標的較小的金融產品的價格。但這種影響往往難以持久,后來跟風進入市場的投資者往往會蒙受損傷,資產價格也最終會由大型國際機構投資者的判斷和交易所決定。在散戶和機構投資者的較量中,散戶的優勢非常有限。
“中國大媽”對投資和風險意識有限,她們常會選擇在泡沫形成、風險積聚的時候沖入市場,而在黎明到來之前黯然退場。目前,受訪的多位經濟學專家均建議,“大媽”投資需三思,美好的愿望和金融科學的無情和冷靜之間,存在很大的距離。因此,投資者投資前需仔細把脈經濟形勢,并建立資產合理配置的理念,提高投資和判斷能力,心態上也有待平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