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9 01:28:54
2013年大眾兩家合資公司在華銷量合計超過312萬輛,進口車銷量達8萬輛左右。照此計算,2013年大眾將問鼎中國車市冠軍。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劉旭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劉旭 發自北京
2014年伊始,中國汽車市場的兩大巨頭年銷量冠軍之爭再次受到關注。大眾汽車有望9年來首次超過通用,問鼎中國汽車市場銷售冠軍。
從目前披露的數據來看,通用在華銷量超過316萬輛。盡管大眾汽車集團尚未公布數據,但據預測,2013年大眾兩家合資公司在華銷量合計超過312萬輛,大眾進口車銷量達8萬輛左右。照此計算,2013年大眾將問鼎中國汽車市場冠軍席位。
伴隨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日漸激烈,合資品牌在各個細分市場的高端化步伐愈發明顯。作為歐美合資汽車企業的代表,大眾和通用間不僅在銷量上競爭,同時也引領了各個細分市場的新方向。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3年中國A級車市場的整體增速達到20%,B級車市場僅10%左右,C級車市場約13.5%。這意味著,在A級車市場表現出色的企業,能實現更多銷量。
大眾銷量創新高/
2013年,大眾汽車在華銷售增長勢頭強勁。從一汽-大眾發布的數據來看,2013年銷量共計160.71萬輛,同比增長17.4%,其中大眾品牌銷量111.86萬輛,奧迪品牌銷量48.85萬輛。大眾旗下的另一家合資公司上海大眾累計銷售152.5萬輛,同比增長19.14%。
上海通用全年銷量超過157萬輛,其中別克品牌完成80.99萬輛,雪佛蘭品牌完成71.52萬輛,凱迪拉克品牌完成5萬輛。上海通用表示,2013年上海通用的產品結構更加健康,以別克品牌為例,凱越占比明顯下降,君威和君越“雙君”銷量貢獻明顯。
在B級車市場上,別克“雙君”銷量共計17.59萬輛,上海通用一直主打的“雙君一寶”中的邁銳寶銷量達10.14萬輛,同比銷量近乎翻倍,成為上海通用增長最快的車型。
對此,汽車分析師鐘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雪佛蘭品牌獲得中高級車市場認可還需要努力,雪佛蘭品牌的提升和別克品牌的銷量結構調整,是擺在上海通用面前的雙重挑戰。
在A級車市場,凱越2012年占比上海通用銷量40%的情況有所改變,2013年凱越銷量共計29.62萬輛,占比為18.80%,銷量增長僅6.89%。
一汽-大眾在A級車市場上,2013年捷達完成銷量27.30萬輛,同比增長12.58%。此外,一汽-大眾旗下寶來、速騰銷量均超過20萬輛,處于生命周期末端的高爾夫,仍取得了10.67萬輛的市場成績。
羅磊指出,隨著三四線城市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在7萬~10萬的價格區間填充新的入門級家用轎車產品,是上海通用需要關注的問題。
冠軍爭奪刺激投資加碼/
在中國市場銷量超過通用汽車,意味著大眾汽車重新奪回在華“最大外國汽車制造商”的稱號。
2005年,通用在中國市場銷量首次超過大眾,此后一直保持著優勢地位。
2012年,大眾在中國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變速箱危機”,但仍維持了此前增長速度。對此鐘師表示,在中國市場,大眾產品譜系更加完備,同時在各個細分市場走向高端化的過程中,大眾利用多年建立的口碑以及品牌形象,增強了消費者的忠誠度。
同時,通用的銷量也在直線增長。2013年12月12日,通用高調宣布,在華銷量首次突破300萬輛。“通用贏在數字上。”鐘師直言不諱地表示,上汽通用五菱2013年完成銷量160.05萬輛,在通用中國銷量中占據半數以上,而這家公司并不單經營通用品牌。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志勇也認為,通用的高速增長一方面歸功于上汽通用五菱的增長,另一方面是通用的外部環境因素導致了其競爭的有利地位。
對市場冠軍的爭奪,也督促大眾和通用不斷增加在華投入,包括引入新車型、建立新工廠以及擴張經銷商渠道。按照通用的計劃,到2016年將通過在華合資企業從產品、工廠和員工三大方面投資約110億美元;大眾也表示將在2015之前投資約合130億美元用于其在華的合資公司。
2014年比拼新車速度/
按照此前規劃,無論是大眾還是通用,在中國市場的擴張腳步仍在加速,銷量之爭也更加白熱化。此外,中國市場對于車企全球市場的決定性意義,迫使車企巨頭更加激進。
在戰略上,大眾旗下斯柯達、奧迪、保時捷、賓利、蘭博基尼和西雅特等品牌,都將幫助大眾進一步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
按照規劃,2014年一汽-大眾奧迪品牌將開始在中國市場銷售國產的A3以及新款A4L。有消息稱,大眾寶來和斯柯達明銳均有計劃推出新車型,這些都有助于提升市場份額。
通用高管此前公開表示,新車型的缺乏直接導致2013年公司的發展和業績開始落后。分析認為,通用采取強化寶駿地位、增發雪佛蘭新車等一系列措施,欲重新奪回桂冠。有消息稱,2014年通用將在中國市場推出四款雪佛蘭的新車型。
北京北辰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總經理遲亦楓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預測2014年車市維持平穩增長的同時,消費者的選擇將愈發嚴苛。伴隨品牌優勢放緩,企業全方位的競爭將繼續加劇,對于合資品牌而言,挑戰同樣剛剛開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