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8 01:15:3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此前傳言甚廣的取消財政支出與GDP占比掛鉤政策,終于獲得證實。
在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指出,清理規范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一般不采取掛鉤方式。
有專家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財政支出取消與GDP掛鉤后,能夠大大減少財政資金的浪費,而且提高支出的使用效率,使國家重點關注的領域能夠較好地得到統籌和平衡。
取消GDP掛鉤制度
目前,我國的法定支出包括農業、教育、科技、社會保障、計生等領域,這些領域基本要求財政每年在上述領域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于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
盡管法定支出能夠保障民生投入,但在財稅研究學者看來,直接規定GDP比重的弊端也很明顯,尤其是區域GDP差距帶來的支出不平衡,缺的地方依然不足,多的地方卻因“綁定”的限制,產生浪費甚至腐敗,造成有限的財政支出未能花在“刀刃”上。
這在教育上的表現尤其明顯。目前我國教育支出必須占到GDP比重的4%,這一規定源自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規定:2012年要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的目標。
但是,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教育支出也存在巨大的懸殊。比如發達地區的GDP總量很大,如果按GDP比重4%投入,人均教育經費較高;但我國如貴州等地區,GDP總量本身就很低,即便是4%的投入,教育經費還是不夠。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教育支出不是看學生的數量,而是與GDP占比掛鉤,與經濟性收支掛鉤,這導致教育支出嚴重脫離了實際。北京的GDP增長快,于是教育經費就高,而有些西部地區,教育經費少。“這樣一方面導致了教育經費的大量浪費,另一方面教育短板沒有錢花,造成教育不公。”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也曾表示,“掛鉤”是逆世界潮流的做法。世界范圍內曾經有國家采取這種做法,但現在其他國家都不做了。在現在的財務制度下,4%的GDP占比,有的地區這筆錢是花不出去的,如果一定要花,反而可能帶來腐敗和違紀。
在財稅研究者看來,取消支出與GDP掛鉤,主要的好處在于大大減少浪費,提高支出使用效率。取消了掛鉤,對于某些領域投入的問題更多是依靠預算管理制度的統籌安排。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說,財政預算最大的指導思想是實現預算的統一完整規范,對預算進行統籌規劃,但是如果都已經規定好就沒法統籌,“我們預算中過多地讓法規規定支出,現在很多政府預算不好做,完成相關的規定后,就沒有統籌安排的余地,不利于政府職能的行使。”
建立政府性財務報告
而這次《決定》對于預算管理問題的表述也著墨頗多,“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審核預算的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
王雍君說,由于預算管理制度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預算的準備和前期工作做得不到位,我們缺乏地方支出合理程序性,大量的支出安排是看上一年的支出情況,很多開支在編預算是按基數來安排,但這些支出不能反映實際情況,甚至有些地方沒有實際項目,但支出已安排,而有真正需求的支出卻沒有合理客觀的評估。
目前,全國人大正在加緊對《預算法》進行修改,在財稅學者看來,《決定》對于預算管制制度的要求會讓《預算法》修訂步伐加快。
《決定》中提到的重要“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這一源自西方國家的制度更類似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只不過信息披露的對象換成了政府,目前中國已有23個省份試編了政府財務報告。
王雍君說,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是這次公報很大的亮點,將來政府的財務報告不再是針對某個項目的報告,更像是上市公司的財務定期披露,政府要定期披露財務狀況,作為信息發布制度固定下來。
王雍君也提到,目前政府財務報告制度嚴重落后,很多國家都制定了標準化的財務報告,中國落后了一大截。“建立財務報告最大的好處是為政府財政的透明度提供技術支撐,建設起透明政府,不僅可以加強對政府的監督,對于官員問責、政府可持續性的發展以及財政評估、財務狀況預警等問題都有很大的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