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3 02:23:3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羚強
每經記者 楊羚強
6月底,萬科總裁郁亮首先提出了“行業天花板”理論,認為在不遠的將來,住宅地產即將迎來增長瓶頸。
這一觀點迅速得到全行業的認同。地產界不得不思考,當市場需求增長放緩甚至出現下滑,開發商用什么樣的長期性經營戰略替代現行的“高周轉”策略?
這個問題在近期有了初步答案,“價值創造”模式開始被業界認同。開發商希望,在供應越來越有限的土地上,通過價值創造,盡可能實現項目收益的最大化。
但如何實現價值創造呢?
在2013年博鰲房地產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進一步預警:地產商的價值鏈曲線將是“微笑型”的,前期的產品調研、產品的設計,后期的物業管理、金融的動作變得更為重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花費了三個月時間,觀察、分析搜集到的數百個案例,發現價值創造路徑幾乎如出一轍:先是通過一系列開發、運營,提升區域的城市價值;然后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增加樓盤的客戶價值;此后,通過高效經營管理,實現股東的最大回報。當然,也有些開發商試圖省略前兩個步驟,直接給股東創造高額回報,最終卻是直接退出市場。
由于不同開發商所能獲得的資源各不相同,所以“價值創造”并無一種固定的套路。也正因如此,《每日經濟新聞》本期刊登這份《房地產價值創造白皮書》,以供業界研究、借鑒和決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