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3-08-21 09:29:40
新興市場掀巨浪亞洲金融風暴重演機會不大
美國 QE退出因素在金融市場掀起的巨浪,勾起了各界對于新興市場 ,特別是亞洲可能再陷重大危機的擔憂。不過,多數業內人士都認為,現階段,亞洲不大可能再演類似1997年金融風暴那樣的全面危機,但短期的陣痛可能在所難免
“鐘擺正在朝著有利于發達國家的方向移動。”幫助管理1300億美元資產的AMP資本投資公司策略主管奧利弗說。
類似這樣的投資方向轉變每隔十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而現階段,亞洲市場進入了一個相對艱難的時期。
天平暫時偏向發達市場
在7月份的最新一期經濟展望報告中,IMF將新興亞洲的增長預期下調了0.3個百分點,至6.9%。
經濟學家和市場人士指出,短期內,一些基本面存在問題的新興經濟體可能還會承壓。
以印度為例,該國對于國際投資風向的變化尤其脆弱,因為該國需要依賴國際資本來彌補其龐大的經常賬缺口。在截至3月31日的財年中,印度的經常賬赤字占GDP的比重達到史無前例的4.8%。與印尼等其他亞洲經濟體不同,印度的政府債務水平相當高。
此外,印度的能源進口依存度非常高。而受到政府推動改革不力等因素影響,印度的零售、航空等不少領域的發展都陷入停滯。
在一些人看來,印度市場已落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即一類資產的下跌也損及到投資人對其他資產的信心,進而觸發進一步的拋售。舉例來說,隨著印度盧比跌至歷史新低,印度的油價被大幅推高,同時進口成本也大大增加。由此帶來的一個后果便是通脹急升,印度的通脹率已達到10%左右。此外,本幣下跌還增加了政府在燃油補貼方面的開支,從而令政府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
經濟學家最近將印度經濟本財年的增長預期下調至5%,而今年早些時候這一預期還是6.5%。
過去兩年間,印度盧比累計貶值約28%,接近上世紀90年代初危機時的狀況,當時印度政府被迫接受了IMF的緊急貸款。
在泰國 ,當地經濟上個季度出現了自這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萎縮。泰國政府近期宣布,下調對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經濟學家還注意到,泰國民間信貸占GDP的比重近年來顯著增加,這對該國的金融穩定帶來了威脅。
金融風暴不大可能重演
多數業內人士都認為,現階段,亞洲不大可能再演類似1997年金融風暴那樣的全面危機,因為當前亞洲各政府和企業的外債水平都低于十幾年前,并且很多經濟體都積累了不菲的外匯儲備。
安本資產亞太策略及資產配置主管埃爾斯頓20日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與以往相比,新興經濟體的國際收支情況已有了顯著改善,且外匯儲備也相當充足。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嚴重危機的風險。
中金的經濟學家近日指出,金融市場最近的焦點集中于美國退出QE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這兩件事對新興市場都不利:前者可引發資本回流美國,后者會拖累其他新興市場出口及增長。但中金通過分析認為,總體上,由于資本流向逆轉以及內部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目前主要新興經濟體面臨的風險在上升;但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相比,主要國家各項經濟金融指標都明顯改善,目前新興市場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較小。
中金指出,與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相比,目前多數新興經濟體貨幣錯配問題已經明顯改善、匯率制度變得更加靈活,近期匯率貶值也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外部沖擊的壓力;同時,多數新興經濟體外匯儲備較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已經大幅上升,外匯儲備已經大幅超過短期外債總額,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其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
初期恐慌后仍有機會
一些人則在動蕩中看到了機會。比如,摩根大通盡管本周將印度股市的評級從“加碼”下調至“中性”,但同時卻將對中國股市的評級從“減碼”上調至“中性”。
新加坡銀行(行情 專區)首席經濟學家杰拉姆認為,最近亞洲新興市場大幅下跌,主要還是反映了市場過于樂觀的預期未能兌現,而非經濟基本面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杰拉姆說,在亞洲,基于潛在的國內需求,經濟的長期前景依然看好。眼下,投資人只是從大約12個月前的過度樂觀中回歸現實。
印尼投資公司PT Schroder的投資主管博納萬表示,這輪股市下跌帶來了買入超跌個股的很好機會。
平安證券(香港)資產管理部董事總經理則認為,從歷史上看,一般流動性開始收緊后,股市的表現都會不錯,只是初期會出現些許恐慌。“相信這一次也是一樣。”陳至勇說,他表示,美國開始考慮撤出QE,表明經濟基本面好轉,對股市肯定是好事。
中金則發現,從歷史經驗看,如果利率水平急速上升,對新興市場股市的影響并沒有像美國股市那么負面,新興市場股市的表現通常還要好于歐美股市。而利率對新興貨幣的負面沖擊會更大一些。
根據中金的研究,當美聯儲開始加息后,如果加息速度之快、幅度之大,都超出市場預期,通常股市會迅速下跌,新興市場的跌幅會超出歐美股市。而如果加息步伐較為溫和,宏觀基本面仍然向好,新興市場的表現則會好于歐美股市,外匯市場受到的負面影響也較小。
亞太市場暴跌類似97年金融風暴受美國QE退市影響
網香港消息 8月20日亞太股市暴跌,形勢不容樂觀,印尼股市、債市和貨幣正在陷入一場危機。國泰君安國際首席策略員蔣有衡為此在接受網連線的時候表示:“這可以理解為是受美國退市影響的第二波股市震蕩。”
20日印尼綜指一度暴跌超5%,收市跌3.21%。亞太其他市場,泰國指數收報1,398.48點,跌幅3.27%;日經指數收報13,396.38點,跌幅2.63%;韓國首爾指數收報1,887.85點,跌幅1.55%;香港恒生指數收報21,970.29點,跌幅2.2%;臺灣加權指數收報7,900.21點,跌幅0.31%。
蔣有衡對網說:“6月份時已見美國量化寬松政策(QE)收水的一連串反應。已經看到亞太股市趨勢,亞洲股市、主要是南亞股市狂跌,印度 、印尼貨幣兌美元同時狂跌。匯率下跌加大股市下跌力度。美股下調之際,資金相對看好歐洲和東亞股市。”
對于今日亞太股市暴跌的原因,蔣有衡分析道:“這是因為臨近之前預期的最早QE退市時間9月,同時中國正在去杠桿化,新興市場自身問題多,泰國、印尼、巴西的經濟都在放緩。”
中信銀行(行情 股吧 買賣點) (國際)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師兼研究部總經理廖群在接受網連線時也認為此次暴跌緣于QE退市影響,同時他提到:“印尼是此次亞太區股票暴跌的導火索,QE退市加速資金流出新興市場,印尼的情況也影響了其他國家,讓人想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的跡象。未來的形勢取決于經濟體本身惡化到什么程度以及美聯儲會議結果,如果QE比預期早退市,那么必然加深這一趨勢。”
本周四8月22日,美國時間周三,美聯儲將會公布上一次的會議記錄。“這個數據非常重要,看是否有關于QE收水的最新消息公布,”蔣有衡強調,“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后天要公布的8月中國匯豐制造業PMI指數,看是否會好于7月份表現。”
新興市場股票基金連續遭凈贖回
以基金申贖為代表的海外資金動向顯示,全球資金正在從新興市場大面積回流美國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昨日香港、泰國等市場暴跌源自熱錢回流,短期新興市場的風險投資將明顯承壓。
彭博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美國市場有84億美元資金從新興市場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中撤出,而投資到美國本土ETF高達到950億美元。自去年11月以來,通過股票 ETF流入美國的資金流入勢頭不減,僅7月流入的資金量就達到320億美元,創下2008年8月以來流入的單月新高。另一方面,美國上市的新興市場ETF全遭遇大面積贖回,過去6個月中有5個月遭遇凈贖回,并有可能創下最大年度贖回紀錄。
全球資金追蹤機構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研究公司的數據則顯示,8月以來,這一動向有加劇的趨勢。新興市場股票基金連續遭到凈贖回,尤其是亞洲地區股票基金(日本除外).8月8日至8月14日一周時間內,該地區的資金贖回量就達到了5.88億美元,而中國股票基金(不包括在亞洲地區股票內)的贖回量更是創下13周新高,達到了51億美元。而美國股票基金獲得了散戶2011年1月以來的最長跨度的申購資金涌入。
美國波士頓一投資經理表示,目前來看,美國仍然是經濟最穩健的經濟體,美國市場復蘇明顯,美國股市達到逾6年來的新高,美股也被認為比其他地區更有上漲空間。新興市場的弱勢和糟糕的經濟環境促使投資者把資金從全球重新投向美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