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中國式“斷奶”(下)

2013-08-12 00:50:59

近年來,中國乳品市場頻頻曝出質量問題,而進口奶粉趁機在中國市場大行其道。

如今,當新西蘭恒天然集團突然陷入肉毒桿菌風波并跌落神壇之后,洋奶粉質量“百分百安全”的神話也被打破。至此,中國消費者和相關部門在發出種種質疑的同時,也開始對國產奶粉與進口奶粉的標準體系、二者之間的營銷策略、中國乳企奶源建設以及奶業扶持政策是否著力得當等諸多問題重新進行審視。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實地調查并采訪了相關專家,試圖還原并破解中國乳業的“源頭之痛”。

中國乳企“源頭之痛”:奶牛養殖戶日趨減少

每經記者 孫衛濤 發自北京

奶源缺乏,這個中國乳業持續了十幾年的痛,為什么至今依然未得到改善和解決?根源到底在哪里?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和調查了一些牧場后發現,在中國乳業這條產業鏈上已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不少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奶業發展初期開始,一方面,乳企不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去采購原奶,而另一方面,收益不佳的奶農積極性不高,不愿意再投資更多資金和精力去提高原奶的產量和質量。這樣一來,乳企也更不愿意收購奶農的原奶。如此不斷地反復并循環下去,猶如惡之花一般,阻礙中國乳業的健康發展。

而當中國乳企意識到應該提高原奶的產量和質量,愿意付出更高成本購買高質量原奶時,整個產業鏈已經形成慣性。

高投入并未帶來高收益/

一個炎熱的中午,在北京市通州區一家牧場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見到了牧場負責人李勝利 (化名)。李勝利是一個“牛二代”,父親曾在國營牛場里養了50多年牛。1999年,李勝利的父親退休之后,決定和李勝利以及老萬的弟弟一起投資10萬元買了10幾頭牛開始做這個家庭牧場。之后,開始滾動發展,現在已經擁有200多頭奶牛。

對于奶牛養殖,李勝利說,別看自己養的還不錯,但建議不懂的人還是別養,因為這是一個高投入和高風險的行業。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奶牛價格要2萬元,為一頭奶牛建立基礎設施和設備要1萬多元,而且一頭奶牛從出生到產奶差不多要兩年,在這白養的兩年里,還得每天給奶牛喂飼料,一天差不多要30元。

按理說,高投入加上高風險,帶來的往往是高收益。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奶農的收益考驗著管理者的技術水平。

李勝利說,同樣的一頭牛,好的一天能產出40~50公斤,少的可能就十幾公斤,甚至連奶牛一天的飼料錢都賺不回來。

更為可怕的是,如果碰到疫情,奶牛生病了,生產出來的奶不僅產奶少,而且這些牛奶也賣不出去。如果運氣不好,奶牛病死了,前兩年的時間投入和資金投入將血本無歸。

李勝利對記者表示,自己的牧場曾在2003年左右遭遇過一次疫情,結果導致自己好幾年都緩不過勁兒來。

山東寶來利來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高希貞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的奶農在管理和技術方面,包括獸醫技術服務這方面問題比較大,導致產量和質量都不高。

他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國外發達國際的奶牛一般可以產奶7年左右,而國內奶牛只能產奶5年左右,相差兩年的產量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可小視。

企業變相壓價依然存在/

在中國乳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乳企之間的搶奶現象非常嚴重。一位乳企管理人員曾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早些年,一家乳企剛和一家奶農簽好協議,這家乳企前腳剛走,后腳就有競爭對手找上門來,并開出高價。

不過,經過幾年發展后,不少乳企對記者表示,這種現象已經很少了,因為大企業往往開始自建牧場,通過參股、合資以及奶聯社等方式和奶農直接對接。

按理說,在中國奶源普遍缺少的情況下,乳企應該保障這些奶農的利益,讓他們生產出更多的高質量牛奶。但其實不然,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企業變相壓價依然存在。

“不是說你奶多了,他就都收,人家是買方市場,人家收夠了就不收了。說是質量不合格。但質量合不合格,是人家說了算,沒有人保護你的利益。”李勝利對記者說,每次往企業交奶時,最怕聽到“異味”兩個字。因為乳企不收牛奶的時候往往就說有異味。

說到奶農被乳企拒收,李勝利舉了一個例子:“之前就認識一個老板,心里素質差點,有一次連續被拒收三回,所有牛奶必須倒掉,結果一下子得了腦血栓,現在身體垮了,牛也不養了。”

中國乳業不是奶源不夠并且都在搶奶嗎?為什么還要拒收呢?

“壓價是指淡季,乳品公司市場消化不了那么多鮮奶。而乳牛又不是自來水,想放的時候放,不想要的時候關,它也有生物規律。”一位地方乳企的管理人員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乳業專家王丁棉對記者表示,現在一個乳企往往占據一個地區,表面企業規定了一個最低收購價,但企業往往就按最低價格收,這其實就是在變相壓價。

“中國奶農是歷次乳業事件的受害者,恒天然公司背后是新西蘭70%以上比例的奶農,你看中國奶農參與國際競爭,有競爭力嗎?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國乳企和奶農的利益鏈并不緊密,市場好乳企就搶奶,市場差就壓價收奶,在產業鏈雖處上游但也處于弱勢地位。”上述地方乳企的管理人員說道。

奶牛養殖戶不斷減少/

處在產業鏈最低端的奶農沒有賺到錢,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放棄養奶牛。

“以前,我們也是老組織會議,請專家講課,剛開始幾年,開會的人總是那么多,但后來開始減少了,現在會議也不組織了。”李勝利說道。

高希貞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幾年在全國各地跑,最深的感觸是發現養殖戶在不斷減少,今年在河北做技術指導時,發現很多奶農正在賣牛,開始轉行了。

近幾年,隨著奶牛養殖戶不斷減少,也催生了奶牛販賣這個行業。劉先生是齊齊哈爾市富裕縣的一位奶牛經紀人,兩年前,他開始從事這個行業。

他對記者表示,富裕縣以前也是一個畜牧大縣,前幾年號稱有20萬頭奶牛,如今估計也就剩下幾萬頭了。“因為奶價太低,飼料太貴,奶農掙不到錢,只好開始賣了。”劉先生說道。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奶牛存欄預計為1440萬頭,與2011年持平,奶牛養殖戶數(即散戶)持續減少,部分散養戶陸續退出奶牛養殖環節,奶牛養殖戶所占比例持續下降,規模牧場數量和存欄量均有所增加。

李勝利的牛場因為征地,去年從北京的大興區搬到通州區,本來周邊還有幾個朋友一直在養奶牛,結果這一搬遷,這些朋友都不養了。李勝利表示,其實自己也不想養奶牛了,又累又苦,也掙不了錢。

反思產業政策:集約化名不副實 六成奶源來自散戶

每經記者 郭夢儀 發自北京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暴露了中國的原奶問題,中國原奶質量和產量亟待提高。因此,近年來管理層也在著重加大了對畜牧業養殖,尤其是集約化畜牧業養殖的扶持。

但是,扶持的效果并不理想。乳品業內人士及企業人士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幾年來,相關部門在乳制品源頭--畜牧業產業化上著力不當,方向有所偏頗。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年來,相關部門一直在規模化奶源上下功夫,感覺方向不對了,又開始做奶聯社,而奶聯社對畜牧業規模化貢獻并不大。

“近年來,相關部門在建立規模化奶源上走了不少彎路。”上述不愿具名的專家向記者表示,如今,中國奶業最根本的問題是建立奶牛養殖業和乳品加工業一體化合作的發展模式。而在規模化上,中國無需過于糾結于大規模,而應以適度化規模、提高單產為主要集約化發展的方向。

隨著國產奶粉市場岌岌可危,近年來,相關部門采取了諸多措施整治中國乳制品市場。就在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九部門聯合下發的 《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的通知,開始整頓中國奶粉市場,尤其是乳制品上游產業--畜牧業。

業內認為,此次整合,或許能改善中國畜牧業生存環境,解決中國奶源質量差、產量少的問題,中國進口奶源的依賴癥或能有所改變。

奶牛平均補貼并不多/

郭慶在企業負責國際法規,他對原奶、牧場建立的法規政策較為了解。在他眼中,相關部門近年來所做的努力可能難以改變畜牧業的惡性循環。

郭慶所在的企業早在2005年便自建奶源。由于牧場資金投入量和周轉周期很長,需要資金量非常大。但當年,相關部門能給與的只有土地優惠政策,建牧場的錢都是企業自己籌來的。

如今,由于該企業所在省市是畜牧業新政策試點地區,相關的補貼較為豐富。郭慶稱,除了土地政策較好外,企業的奶農合作社的基本建設50%可以補貼,農機也有了補貼,但這與企業的爭取有著直接的關系。其他省市的奶農和企業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現在,相關部門給與奶農較多的財政支持,便是奶牛補貼。但看似數額巨大的補貼,一旦平均到每頭牛上就“捉襟見肘”了。

郭慶舉例說:中國的養殖保險一頭牛一年僅740元,而一頭奶牛價值2萬元人民幣左右;若奶牛生病、死亡出現問題,補貼只能根據一頭牛740元來計算,虧得太大了。因為保險數額太少,根本起不到作用,不少企業現在都用外資的保險投保。

郭慶認為,相關部門未來應該做一些真正對畜牧業發展有推動作用的事情,如配置與畜牧業規模相應的畜牧業優惠政策,做乳品加工業和乳品養殖業一體化的發展,這樣才能真正有利于奶源,乃至乳制品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專家稱根本問題未解決/

上述情形的出現,在業內人士看來,或許與產業政策“偏頗”有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相關部門近幾年對畜牧業的支持,多集中在加強國內奶源建設和奶農增收上。但在上述專家看來,這些政策并沒有給中國奶源建設帶來預期效果。

上述專家表示,一方面,中國依舊沒有建立起系統化的乳制品監管體系;而另一方面,中國在發展現代化奶源建設方面有些極端。而在發現大規模養殖不可持續后,相關部門又在做奶農合作規模化。但這種奶農合作規模化也未能很好地促進奶農合作的體制建設,也沒有促進畜牧業的規模化養殖。

據上述專家提供的相關資料,如今,企業仍有60%的奶源來自散戶,其中包括奶聯社、奶牛小區等形式。

而奶聯社等形式的集約化奶牛養殖形式,其實奶農還是養自家牛。雖說是“集約化”,但與散戶的形式并無多少區別。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有很多問題,根本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這跟相關部門近年來著力不當有直接關系。”

上述專家認為,相關部門雖然加強了對奶農的補貼和扶持,但這并不是乳業發展的根本問題;規模適度化、提高單產為主要目的的集約化發展,同時實現養殖業和加工業專業化分工合作和利益關聯一體化發展,才是解決乳業發展的根源。

業界期待政策扶持/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也在不斷拿出措施。

2013年6月,相關部門一系列針對奶粉行業的政策調整表明,主管部門開始重拳整治乳品行業,中國的乳制品行業或即將迎來大的變革。

6月18日,在2013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提高嬰幼兒乳粉質量行動方案,提出建設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實行嬰幼兒配方乳粉的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管理模式、鼓勵企業兼并重組等措施。

據一位企業人士向記者透露,工信部的相關政策將與8月下旬公布。

6月20日,國務院轉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安部、質檢總局等九部委《意見》,明確指出“參照藥品管理辦法嚴格管理”,全面實施《粉狀嬰幼兒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范》,并提出一系列措施全面提高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水平。

同時,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提出,奶粉生產企業須具備自建自控奶源,不準委托加工,不準貼牌生產,不準分裝生產。對距保質期不足1月的配方乳粉必須醒目提示或提前下架。

一位企業人士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相關部門未來將在企業建設GMP管理、企業信息化的經營管控和系統打造上,有各個方面的政策、資金等支持。

而且,此次相關部門整頓奶粉企業,對有自建牧場的企業以及上游的畜牧行業來說將是利好。

上述不具名的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國內奶農損失了不少奶牛,近年來,奶牛養殖業的也沒有得到很好恢復。

此外,由于飼料價格上漲的速度快于原奶價格上漲速度,奶牛養殖的收益有所下滑,也使得大量奶農被迫轉行。

據上述企業人士的不完全統計,現在中國奶牛的數量不到1000萬頭,而且奶牛的單產量大概是4.5噸,但原奶的平均蛋白含量低于歐盟、新西蘭原奶。

對于畜牧業的發展,上述企業人士認為,未來,畜牧業有關的企業、個人等可能會在用水、用電、牧場建設以及生產設備等方面得到相關政策扶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